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宗元散文的创造价值和文学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的文学业绩是和中唐古文运动联结在一起的。柳宗元首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 ,解决了内容与形式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以及古文文体形式的问题。柳宗元以其创作的杰出成就 ,不仅压倒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体时文 ,而且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中国散文,有久远的传统。自先秦两汉以降,无论骈文的鼎盛,还是古文的中兴,乃至骈散二体长时期的角逐,都为后世散文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放出民主与科学的新声,才使传统的中国散文,为之一变。内容与文体的革新,固然是重大的发展,而创作主体意识的强烈渗透,也令传统散文望尘莫及。作为散文史上一支突起的异军,正如郁达夫所说:现代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每一个作家  相似文献   

3.
90年代是散文革新的时代,斯姆的散文以独特而成熟的审美品格突破了以往散文创作上的单色调和模式化,有利于同时代的女性散文家,体现出一种求变、求新、求异的自觉的文体等新意识.从文体角度切入,采用文体批评的方法,从题材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形态、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研好散文的文体材征,可从一个新的视角从深斯好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变革及其影响乃至决定了文学体裁的革新与文学形式的演进。由于近代以来思想的新变,中国文学在文体、语言上不断探索,白话终于代替文言成为文学主流语言。中国大陆新文学的这一生成机制,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到赖和新文学的生成。赖和以旧体写时事,以"新思想""新名词"入诗,探索旧体诗的新发展,同时,以"白话入诗"冲破旧诗诗体规范,探索新诗的文体形式。在小说创作上,赖和积极发挥白话细致、准确、到位的叙述功能,开创了台湾新小说的先河。赖和还以第一人称"我"入古文等方式,使古文白话化,实现了散文文体的局部变革。赖和的新旧文学创作,留下了台湾文学"新旧之变"时代的过渡痕迹。  相似文献   

5.
韩愈在《原道》篇中明确界定:“道”是为国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写古文首先是内容富有社会意义的革新。韩愈提出“不胶”、“外胶”两个特殊概念,阐明造艺过程中主客观关系,前者为专心致志、楔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后者为深入生活、不平则鸣的创作动力。由于对“道”的推崇,韩愈反对远离现实,超然物外的枯淡心境。他倡导古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希望建立一种独立于今于古内容形式全面革新的散文文体风格。由此他主、张创作之“异”,其内涵有三:反“循常”、反“因袭剽贼”、“词必己出”。如果说反“循常”重在廓清骈俪余风,反“因袭剽贼”旨在摈弃复古守旧,“词必己出”则正面提出古文要写出独立的风格,写出作者的个性及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6.
杜牧不仅是晚唐的著名诗人,而且在散文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又一兼长诗歌与散文的名家。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2说:“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此可谓确论。1 在决定散文创作的文学理论方面,杜牧与韩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韩愈文论的核心是文以载道和文体革新。文以载道是目的,文体革新是手段。他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也?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他的创作活动实践了他的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  相似文献   

7.
作为北宋初期古文写作的大力倡导者,穆修在文学创作上身体力行,其现存的全部散文皆是散体古文.他的《穆参军集》中一共收录了五篇赠序文,较为清晰地体现了赠序文在相应时期的发展演变以及赠序文独具一格的写作特点.穆修大力倡导文章创作要师从韩愈、柳宗元,在赠序文书写中采用散体写作的方式,创作切入点放在一个"道"字上,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和充实性.穆修的赠序文风格多样,不论文体形式、呈现手法亦或是语言表达,都真切地秉承着穆修文章写作的一贯风格和态度,对深入解读穆修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代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繁荣肇端于宋初的新古文运动。这场运动,远继先秦、两汉及魏晋散文的优良传统,近师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功经验,适应自己时代的需要,从理论和创作的结合上,推动散文成为反映现实、进行思想斗争的有力武器,从而奠定了我国近古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国势倾颓之时期待王朝中兴,推动儒学复兴,积极参与政治革新,在经世致用的需要下大力进行古文的创作。其中有很多人任当时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们利用掌书王命的职权,或以理论相号召,或以实践相支持,对诏敕进行了文体方面的改良和革新,使这一封建王朝的最高政令文体能够更好地为君主统治服务,同时也起到了推广古文写作的作用,构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散曲和散文是两种差别较大的文体,晚明清初的散曲作家为了推尊散曲,提升散曲的品格和表现力,积极地将散文引入散曲中,大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品文对散曲序跋的渗透;二是櫽括经典古文的散曲增多。散曲和散文的结合主要是对散曲形式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许多散文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客观来看,对散曲内容的提升并无积极作用,此际散曲并没有汲取元散曲和经典散文直面现实、抒发真情的优点,提升创作的品格。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文革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上继中唐韩柳的古文运动,并加以发展,不仅在散文、而且在诗歌领域都有所建树,予后世文学以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对这场革新的研究多偏重在散文一面,以散文的研究代替了诗的研究,诗歌变革发展的情形基本上消融和隐没于古文运动之中。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禀承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章的教化价值 ,其文以“笔”类应用文体为主 ,骈散相间 ,文风质朴 ,成为唐代散文革新的先行者。富吴体以儒家经典为本 ,风格高雅 ,对天宝古文家有着直接影响。陈子昂和富吴体为中唐散文革新成功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论中唐古文运动者,以为其产生之原因乃在于时代之需要,是中衰的唐代社会在文化上之需求。此诚为不易之论。因为古文运动的两个基本内容,即革新文体,以“散”代“骈”,建立新体古文与革新内容,主张文道合一,这两点确为济文章之穷、应时代所需的。然而不仅如此,照我看来,即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那种雄奇奔放、汪洋恣肆之文章风格亦为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杰出的散文家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以其卓尔不凡的散文创作身体力行,使其文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韩如潮”,即浩荡的气势美。其气势美主要源自内容上理直情切、结构上纵横捭阖以及表现手法上奇偶交错和铺陈排比等。这种审美追求是其古文理论在创作中实践的结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在古文运动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提倡宗经复古,文质并重,强调作家道德修养,主张化骈为散。不但提出了系统的古文观,而且创作了许多富于现实针对性、极具革新风貌的散文,为中唐古文运动高潮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当韩愈走到文坛上的时候,我国古代散文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曾在历史上放射耀眼光华的先秦散文,完全被骈文所取代,这种新文体,追求对称,讲究铺排,为人们提供了新的美,也为文坛注入了不少活气。但是,它忽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一味强调形式,终于使自己走到了历史的反面,成为桎梏文学发展的僵化物。韩愈“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率先举起文学革新的旗帜,掀起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从“文以载道”的基本目的出发,推崇散句单行的秦汉式散文,反对形式主义的骈偶,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韩愈没有重蹈历代革新家“矫枉过正”的故辙,他不搞片面性,不走极端,在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继承与创新两个角度论述了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的"骈文化创作倾向",全文论述角度更加偏重于这一时期书信体散文文体形式上的发展与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从语言句式的对偶、四六句式的对仗、音韵声律的和谐以及用典技巧的运用四个方面来加以体现的。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读者对汉魏六朝书信体散文"骈中有散,散中有骈,骈散相间"的文体形式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与柳宗元,无论在散文的理论还是创作实践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本文仅采撷其散文园地里一朵颇具特色的奇葩—赠序文,进行艺术上的比较研究,以管  相似文献   

19.
宋代散文,指的是发生在宋太祖建隆元年至帝,(?)祥兴二年共三百二十年间的散文创作和散文理论现象。宋代散文的演变和发展,既接受了秦汉古文、六朝骈文、唐代散文的艺术传统,又受到宋代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影响。从继承艺术传统上说,宋代散文接受了秦汉古文的议论纵横和简朴平实,六朝骈文的构制工巧和  相似文献   

20.
汉语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漫长的欧化之路,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汉语欧化痕迹均十分明显。汉语欧化进程中,近代散文文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散文对语言欧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新文体、逻辑文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政论散文由于欧化而趋向浅近、平易,表达方式趋于严谨,语意更加曲折。但是散文文体的解放仍然有限,近代散文家对古文的复杂态度,古文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基础,构成散文文体全面解放的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