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典儒学既是无神论的,又具有深刻的宗教性,两方面同时兼而有之。这是一种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种肯定人类自身经验积累的宗教。儒学推崇这样的方式:人的成长和伸延既为意义总体,即我下面所称的“协同创造”(co—creativity)过程所塑就,同时又作用于这个意义总体。在古代典籍中,  相似文献   

2.
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很多学者均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儒学不是典型的宗教,却有着宗教的作用。儒学之所以有如此奇特的现象,奥秘在于儒学有一个独特的天论传统。自西周初期统治者为寻求政治合法性而“以德论天”以来,春秋战国之际的天仍然具有伦理宗教的余韵,当儒家沿着思维的惯性“以天论德”即将道德的终极根源推给上天之后,其道德便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宗教的色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宗教性是通过儒家心性之学中仁性一层实现的,将仁性的根源归给上天,仁性因为天的超越性而赋予了类似宗教的作用和力量,具有了强大的动能,进而保证理性自身就是实践的。  相似文献   

3.
“悲剧意识”是对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现代性”危机和价值意义的困惑贯穿了 2 0世纪的始终。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对“彼岸”的肯定和向往来体现对“此岸”的批判和否定 ,就包含有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否定和超越。而文学艺术在与世俗的形而下世界的分裂、对立以及否定和超越上 ,在对现代人的灵魂实施“拯救”或“救赎”上 ,与宗教的精神功能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相似文献   

4.
<正> 英国学者海伦·加德纳指出:“否定世界和肯定世界这两倾向在张力下的共存,也许是每一种宗教的本质。”这话颇有见地。所谓“否定世界”是指宗教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所谓“肯定世界”是指宗教又植根于现实世俗世界之中。神与彼岸世界的超越性和人与此岸世界的现实性构成宗教的基本命题。正是在解决这一命题中产生了宗教的调适功能。 一、调适是宗教产生的功能性根源 事物的实质性定义揭示现象是什么,而功能性定义则把注意力放在现象会做什么之上。从宗教发生学的意义上来看,调适就是宗教与生俱来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那么,人为什么要创造一个神,然后又拜倒在神的脚下,虔诚地敬拜神呢?历史上的思想家们作了许多解释。但是无论有多少解释,恐怕都不能回避人与神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才需要创造一个神呢?一般说来,是在人还不能驾驭自然、社会的时候。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相似文献   

5.
儒学与儒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学与儒教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文史哲》编辑部提出“儒学是否宗教”的讨论,这是有重要意义的。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曾经有所考虑。目前学术界有人认为儒学是一种宗教,有人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一般的看法认为世界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其中没有儒教。但是...  相似文献   

6.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学:入世的人文的又具有宗教性品格的精神形态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或准宗教的意蕴与品格,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不仅涉及到“宗教”的界说,尤涉及到关于宗教的价值评价。如按照西方基督教某些教派的定义,佛教亦不能算做宗教。而一些佛教...  相似文献   

7.
孔子现世世界的宗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是不是宗教是一个争论已久、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其有别于殷周社会对“帝”、“天”的宗教性崇拜观念的伦理道德性特征却是学界不争的共识。本文从文化诠释学地角度,分别从敬远的理性态度、诚敬的道德修养、不懈的现世追求三个方面分析考察奠定和巩固此一特征的历史根源———孔子现世世界的宗教情结,进而探讨其可能具有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宪法存在着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彼岸世界是价值的,而此岸世界是经验的.彼岸世界的基督伦理和自然法理论生发了有限政府和基本人权观念,构成对此岸制度设计的制约.彼岸世界的价值是普适的,此岸世界的经验是地方的.对宪法此岸世界的研究可以用科学主义的方法,但对彼岸世界的研究只能走价值构建的进路.  相似文献   

9.
宗教生活是一种神圣化的生活,宗教的神圣化大体由神异性、神秘性、神意神力等组构而成;文学则主要以世俗生活作为自己描写反映的对象,它的兴趣主要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宗教中许多空幻不实、虚无飘渺的事物和许诺虽然言之凿凿,但经不住推敲,只具有彼岸性(神性、理想性),而不具有此岸性(真实性、现实性);文学则坚定执着地立足尘世,立足现实,坚持此岸性。非现实性是宗教的显著特征;文学则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反映生活的素材、题材、内容大多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对所获素材的选取以一种现实科学的态度加以审视,加工和处理,它的主要使命是服务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哲学的分合及其未来关系之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与哲学在世界观上的分合。我们说宗教与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世界观,就是说它们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那么,宗教作为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和态度,其内容是怎样的呢?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是神创造的,人必须敬拜上帝、耶稣和圣灵;上帝仿照他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世界和人类的末日必然到来。佛教认为,世界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所谓“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而万物因缘生灭的根本原因是主观的“识”与客观的“名色”。可是“物无自性”,因而万法皆“空”。狄尔泰曾经将宗教的世界观分为这样几个类型:“生活的秩序和自然的进程中存在…  相似文献   

11.
此岸·彼岸·古代文学的业缘王显春“厚人生,黜彼岸”已为我国古今文史哲学者的共识,儒主“实有”,在现实的此岸;佛主“性空”、道主“无为”,在理想的彼岸,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就此把大文化之一的古代文学也纳入此轨,那就大谬不然了。因为一切事物的缘起,都...  相似文献   

12.
面对“花果飘零”的悲剧性现实和西学知识分类体系独霸天下的局面,“反向格义”成为唐君毅阐释自己学说的无奈之举.他从儒学的“教化”之义中拈出“人文主义”以契合于现代社会,从而为中华文化面向现代找到“灵根自植”的药引.儒学的宗教性集合了西学体系下道德、宗教与人文的理论品质,能够协调人类在超越性与现实性方面的需求.因而,唐君毅将“宗教”视为中华文化未来创造的方向,并将“三祭”概念作为切入点加以阐释,明显具有“神道设教”的味道.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早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之前,就牢牢地扎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之中。千百年来,人类创造了各种信仰形式,宗教信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如果说,理性地思考人的当下存在之局限,以及建构一种超越世俗而走向神圣彼岸的信仰是各种宗教教义的核心,那么,宗教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有限性,以及有限的人对无限的终极神圣的一种永恒的追求。由此,宗教信仰必然表现出对尚未实现和证实的“彼岸世界”的确信,并将它作为现实之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一个神圣导向。不同的民族创造了…  相似文献   

14.
在先民的思想世界中,“天”兼具自然性与宗教性,但是在周以后,随着人文精神的觉醒,“天”的这两种性质逐渐分离开来,一方面是其自然性凸现出来而与人相分离;但更重要的是“天”的宗教性的意涵转化成为人的道德的根源,因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味,但它与人的终极关怀和功夫修养仍然紧密联系。因此,通过与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传统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儒学同时具有宗教性与哲学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董学特性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汉代学术史上,董仲舒的思想学说可以讲是最受学界争议的。尤其是所谓“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问题,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依然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拟对董学特性试作阐述。 (一)宗教性与人文性 在汉代,的确是一个宗教勃兴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出世、佛教传入,都在汉代。这种历史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急切需要,且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环境。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汉代经学家也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占”,“天者,百神…  相似文献   

16.
张燕玲是一个本色的作家,一个本色的批评家,一个始终坚守人文精神的学者.文学之于她,文学批评之于她,都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她的散文集<此岸,彼岸>关注和表达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体生命状态,而且更是在一种"人类关怀"的观照下,站在以史实为背景、以人类的精神生活为前景的舞台上,呈现出祥和、从容的格调,这使得她的文本叙述在此岸与彼岸的理性交汇中产生了独特的思想张力和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7.
析儒学是否为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儒学是否为宗教,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儒学即宗教。张岱年先生在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著《孔学论集》序文中说:“孔子不语怪力鬼神,言生不言死,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与其它宗教不同。然而孔子提出了人生必须遵循的为人之道,使人民有坚定的生活信仰。在这一意义上,孔子学说又具有宗教的功用。可以说,孔学是一种以人道为主要内容,以人为终极关怀的宗教。”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儒学既有很深厚的天命的宗教根基,又具有终极关切和灵魂救济的内在超越之品格和功能,儒学自身已具备精神化宗教的性质。第二种观点,儒学非…  相似文献   

18.
范明华 《江汉论坛》2004,1(1):103-106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是建立在对现实即物理事实和心理事实的双重超越基础上的。这种超越根源于人类意识和实践的超越性,而其实现则必须借助于艺术语言(包括媒介、形式和意象)的创造。与科学、哲学和宗教等的超越不同,艺术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是指向抽象的理性世界或超验的彼岸世界,而是指向感性的、经验的此岸世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灵史>与<荆棘鸟>,在现实之此岸世界与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以其对于人性、人类命运的深切洞察以及对于宗教信仰和人的精神追求的深邃揭示,实现了人性和神性的交融,展示了作家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曹乔华 《云梦学刊》2007,28(6):76-80
我国法律权威缺失的现状,促使一些学者从文化层面寻求良方。其中有人认为宗教信仰传统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频繁地引用伯尔曼关于法律与宗教关系的论断。但他们忽略了伯尔曼法律宗教思想的精髓——法律的宗教性的更深层涵义。探讨法律的宗教性实际上就是探讨法律如何才具有权威、如何被人信仰和尊崇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