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互为依存的生态环境哲学理念,提出"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突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突显儒家爱有差等、以人为贵的生态伦理观。儒家的生态伦理哲学可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不同认识,为解决现代社会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自然之总原理。人虽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人仍居于自然之中。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构建和谐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倍受关注的重要领域。而老子的生态哲学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两难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今天尤其凸显出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充满着生态意蕴,其中"猴王出世"是《西游记》开篇描述的精彩华章,它艺术地展现出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境界,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猴王出世"的生态意蕴启示人们应该建立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马克思关于人类最初的美感与艺术起源的"劳动说",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能够丰富和提升"劳动说"的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首先在于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同时,劳动创造了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二者相辅相成。人类自由自觉的劳动,构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联系。自然之美是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之美,一种和谐之美。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中的异化劳动,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产生,成为美的创造的障碍。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论述凸显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倡导的"彻底的自然主义",是强调在"人的能动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价值平等"。  相似文献   

6.
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包括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3个层面。这3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而构成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和谐整体。《诗经》中含有非常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诗经》的生态美学思想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我们尊重自然自身的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揭示,在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理念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核心,立足于自然,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出发点,追求人与万物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都认为人与万物同质同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与自然如何相处问题上,都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要把人和自然摆在同等地位上,尊重和顺应自然;在人如何利用自然问题上,都强调人对自然应取之有度、和谐共生。深入理解二者的契合性,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朱熹推崇《孟子》的"仁民而爱物",并作了诠释,但是,如果由此简单地以为朱熹主张应当像对人之爱那样爱护自然万物,那是不确切的。像先秦儒家一样,朱熹强调"爱有差等",并且以"理一分殊"为依据;因而在朱熹看来,爱物与爱人是不同的。同时,朱熹又不是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服从于人的需要,而是吸取了贾谊《新书》的观点,把"爱物"与对自然物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结合起来,并且认为,应当尊重自然,根据不同自然物的特性,使万物各得其所;这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9.
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一生醉心于"孔颜乐处"的研究。二程"孔颜乐处"理论中所包含的仁者之乐、循理之乐和万物同体之乐思想,体现出个体身心协调成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二程"孔颜乐处"观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生态智慧,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礼记》的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不足,遂提出了"人情"论来探求人的本质。顺人情和节制人情都需要礼。《礼记》的作者提出了先王制礼说,并将目光转向了人的主体之外,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寻求礼产生和存在的根源。礼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礼记》所说的"序",实际上是区分万物的标准,同时也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礼记》的作者试图在礼的"别"与乐的"和"之间寻求和谐与统一。《礼记》在治国方面则是反复强调礼的作用,是儒家的思想家们重视伦理道德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追求的和谐理念,特色独具,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与造物主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的自知之明,以彰显超验精神和终极关怀;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类同根同源,理应爱人如己,以彰显普善和博爱精神;三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2.
和谐宗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追求和谐既是宗教的内在诉求,也是与其世俗化普世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和谐宗教观包括: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各宗教和睦相处,多元存在;宗教与社会良性互动,和谐一体。构建和谐宗教必须做到: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宗教,坚持宗教统一和宗教平等,追求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遵守法律,维护宗教和谐与社会和睦,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酒与文字犹如酵母与酒瓤在互为因果相与发酵的漫漫岁月中日见其产品之醇正、醇厚和醇香,这就是酒与文学的天然缘分。酒之于文学的巨大威力要从生理心理以及酒文化的美学原理上来加以考察。美学生理学认为,人之所以爱美且能够十分准确地感受到美,是因为生命活力的作用,而生命活力要依靠一种被视为重估价值所最终根据的“强力”支撑。尼采认为在所有的强力状态中,“醉”是第一条。酒神精神就是生命的自由精神,中国的道家思想更接近西方的酒神精神。因此中国的酒文化精神应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对于酒文化而言,道家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国的酒文化却肇始于儒家,这一则是因为酒的生理作用及其客观效力,二则是因为中国的儒道释三家并非水火不相容。相反,儒道释三家都很重视心灵问题,都建立了各自的心灵哲学。儒道释三家所追求的人生与审美境界都以天人合一的“和雅”之境为最高目标。三家互补相融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和雅”精神才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完美整体。儒道释三家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中国传统美学使中国的酒文化精神迥然有别于西方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4.
《塞斯的学徒》是德国18世纪早期浪漫主义作家诺瓦利斯的诗化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主要阐述了诺瓦利斯的自然哲学观和历史哲学观:自然界是灵性存在的,人类应当通过"爱"与自然界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不是企图用"科学"和"理性"主宰自然。过去人类曾处于这种和谐的"黄金时代",现在则遭到了破坏,而将来必将走向新的"黄金时代"。《塞斯的学徒》所体现的浪漫主义和谐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社会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墨子所强调的十项思想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中,“兼爱”是最根本、最核心的一项,而其他九项则是“兼爱”的深化与拓展。墨子所倡导的“兼爱”是指关怀每一个人而不论他是否与自己有血缘亲属关系,也就是指一种不分亲疏、不论贵贱、爱人如己、一视同仁的普遍的爱。这是一种与“交利”、“非攻”、“正义”、“自爱”、“天爱”统一的爱。墨子希望通过“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兼爱”精神来构建爱的秩序,以求达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少君诗歌创作一直在践行着他自己的理念:从山水、自然、人情中找到传统诗学中的“和谐”,将“深情”投射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深情”这样一个亘古有之的、兼容美学与人文关怀的理念也就成了探讨李少君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在与现代人的“心碎”相遇后,“深情”必然会发生改变,但是在李少君的诗歌中不难找到我们源于记忆的“一往情深”,尽管来得有些无奈。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社会和谐是当代中国在从旧式现代性转向新型现代性的过程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解决的时 代性课题。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体制改革导致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革,而社会结构的状况又直接体现了社会 关系的状况,构成社会稳定、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构 建合理的社会结构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社会和谐源于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协调和整合;另 一方面,社会更加和谐目标的实现,又会进一步促进合理的社会结构的形成,二者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确立自由的秩序:现代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价值,没有秩序,就意味着没有和谐。而社会和谐对于秩序的要求,则是在秩序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的秩序的确立,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