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生为读     
人的一生,是读的一生。从小读到大,从大读到老,从生读到死。知识是一本大书,岁月是一本大书,自然是一本大书,人生更是一本大书,一天也离不开读,一辈子也读不完。读人读天读地,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活到何时读到何时。只有不去读的,没有没啥读的;只有读不完的,没有能读尽的;只有读之有悟的,绝少读之无益的。  相似文献   

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我远航的帆。 人要读书,要读一辈子的书。读古人,读现代人,读英雄,读小人,读世界,读自己,读牛的欢乐,渎死的安逸。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天空,在书中找寻自己的闪光点和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首推“读”王晋铭跟学生谈起学语文,他们总说难,最难的是妙法难觅。其实,许多古今名人、语文界老前辈早有指点,这就是“读”。读,包括默读、轻声吟读、朗读、甚至背读,还有速度快慢、精读览之分等等。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传统教法、学法。古住今来,多少人...  相似文献   

4.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片机械模仿的“沼泽”。说要“以读代讲”,课上便是成片成片的读书声。乍一听,不错呀,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可细听之,却发现问题多多:读得干巴巴的,为读而读,并无感情可言,更别提什么读中感悟了;提到“合作探究”,便大搞“小组讨论”,这也是眼下语文课惯用的形式,似乎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于是不管多简单的问题,总是要经过一番讨论才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习,离不开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章多读,意思就能够清晰明了,妙处自然心领神会,运用也就得心应手了。但如何读呢?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贯彻“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呢?笔者认为,按照课堂学习流程,阅读教学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的选定和使用读说课(readingandspeaking)是我们根据学员的实际英语水平以及培训目的而设计的一门新课,它既不同于阅读也不同于口语课,它是读与说的有机统一。既要读又要说,读是说的依据,说是读的体现。即:学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文字材料...  相似文献   

8.
说读书     
何申 《社区》2013,(17):4-4
说“读书”,得把两个概念分开:上学,也叫读书。早年间问你读了多少年?答七年,好,高小毕业,多半个秀才。现在读了十七年还在读大学,往下还要读博士,但总有读完的那一天;读书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阅读”,甭管多大岁数,认字了,或半认不认的,就捧着本书读。这个,可以活到老读到老,总也读不完。  相似文献   

9.
师: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生字会读了吗?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相似文献   

10.
古书校读与文言语法分析二者相辅相成。前人校读失误多由不明语法所致,语法的精当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校读古书。古书校读必须借助于文言语法分析,而语法分析是否准确又往往取决于校读是否精善。古书校读与文言语法必须也能够交相阐发、交互证明  相似文献   

11.
路遥的人格结构对他的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研究其人格结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本文从苦难意识、英雄情结、政治情结、平民意识四个方面对路遥的人格结构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文学作品的接受效果取决于读者的接受意识。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小说之所以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其既契合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心理,又以“召唤结构”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接受美学角度探析路遥小说魅力所在,对我国当下文学的创作与接受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影视喧嚣、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当下,路遥的小说之所以依然深受读者喜爱,与路遥小说创作对和谐的艺术追求密切相关。路遥坚定于"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的和谐创作观,执着于营造真善美统一的和谐艺术世界。有意识地分析路遥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和谐元素,必定会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4.
吴翔宇《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一书,在鲁迅研究中独辟蹊径,从时间角度考察鲁迅文学创作的本质,探究其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揭示其时间意识的本质内涵,阐显其时间意识的现实意义,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引入"新批评"的"反讽"理论解读中国现代小说,就能打开一个个丰富而深邃的精神空间.以对鲁迅<故事新编>的解读为例,就由此进入了一个由鲁迅独特的生命意识、历史意识、文化意识与哲学意识所组成的,具有巨大认识价值和警示意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主张不仅仅是其翻译原则,更是其文化意识的一个表现.具体而言,是其文化自省意识的产物,及其拿来主义文化策略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对译者中间物本质的理解源于他的中间物意识,深刻地揭示了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在家族灾难中建立,在一系列苦难人生经历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它对鲁迅的人生选择和情感、心理与审美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构成了鲁迅文学思想与创作风格的独特性质,是评价鲁迅文学艺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鲁迅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关照下的文学创作符合民族文化的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总体特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前人对陆机诗歌有情还是无情的争议,以及对陆机诗歌的抬高和贬低,都与他诗歌中的士族意识密切相关。士族意识的形成是魏晋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之一,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标志着中国诗史上士族意识的成熟。陆机诗歌对中国诗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第一次深刻地表现了士族意识。陆机诗歌中的士族意识主要表现在家族情结、乡曲之思、功名意识等方面。陆机诗歌展现了一个士族文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自负、冲突、忧思、孤独。较之于建安诗人,陆机诗歌的确缺乏刚健的风骨,但较之于六朝时代盛行的玄言诗和宫体诗,陆机表现士族意识的诗歌毕竟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既有一定的力,也有一定的气。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逐渐为读者疏离的今天,路遥的小说依然深受读者喜爱,这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中国当代读者认同机制中最普遍、最恒定的元素:“硬汉”的励志传奇、道德视角的“底层叙事”、纯洁爱情的理想化书写。路遥小说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它们总能在纯净而又温暖的氛围中给读者以勇气、温暖和希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研究和解读鲁迅明显存在着先验假设的模式。一方面,研究者往往从某种需要出发先对鲁迅下结论并以为正确,然后再到鲁迅文本那里去寻找根据进行阐释。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读者做不到对鲁迅的完全阅读和理解,就按照研究者的先验结论去解读鲁迅的作品。这样的先验阐释严重影响了受众对鲁迅的理解和接受,要真正“走近鲁迅”,放弃以假设为前提的先验研究和解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