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有没有宗教?儒家是不是宗教?儒、道、佛三教之间到底有没有一种共融的信仰形式?这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现代性"问题是我们开展华人宗教研究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通过对"中国无宗教"、"儒家非宗教"陈说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哲学充满了各种"宗教性",置汉族人的宗教生活于不顾,试图说明整个"中华文化"传统,或者说改造出一个现代"精神文明"体系,肯定是不可能的。"五四"后学者按西方基督宗教的定义,提出的"中国人宗教意味淡薄,中国文化缺乏宗教"的说法需要反省。中国宗教虽然在教义、教会等形式上不如西方亚伯拉罕宗教那样突出,但在祭祀、庙会、法会等形式上却更胜一筹。中国近代传统的历史研究,包括思想史、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地方史,甚至经济史中都有很多宗教课题的研究。目前的宗教研究亟须一种综合性的整体研究,即将"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不分儒、道、佛,结合文、史、哲,兼及社、法、经等多学科,建立一门真正独立的"宗教学",对"中国宗教"加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赵冰 《理论界》2010,(4):162-163
宗教与互联网传播技术的结合,在世界上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但这并不影响其发展之速度、应用之广度和社会影响之深度。目前仅以汉语为主要传播语言的宗教类网站和网页就已过千万。本文就是以宗教互联网这种新型的宗教传播手段和宗教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拟对中国宗教互联网的发展状况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3.
保罗·尼特代表的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宗教多元主义的基础上,力求把宗教的他者与苦难的他者紧密结合起来;以伦理为宗教对话的中心和进路,强调宗教的伦理化;以实践为宗教对话的首要和原则,凸显宗教的入世性和实用性;并呼吁和引导各宗教积极进行伦理一实践的对话,共创宗教和谐和生态-人的和谐等。这些观点与中国宗教有诸多契合相通之处,对中国宗教对话、宗教和谐乃至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严复对中西宗教所展开的考察涉及宗教起源、中国有无宗教、儒学能否看成宗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宗教与学术关系、宗教教化理念和结果等方面。严复关于中西宗教异同优劣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把握宗教定义、怎样理解儒学是宗教、什么是完善的宗教、中国宗教改革之方向、宗教比较研究中应注意的困难等重大问题,皆有启拔之效。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宗教存在着重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根源就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和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着广泛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中国宗教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其根源就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6.
与制度化宗教不同,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乡土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烧香拜佛、风水、占卜、"择良辰吉日"的信仰和仪式行为,也是种宗教体系,属于民间宗教的范畴。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全是所谓的"迷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全是所谓的"理性的敌人"。从民间宗教的功能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有着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诸多创新,可以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基本内容归纳为“三个特点”、“四条原则”、“三大策略”和“一个根本”。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 ,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西方富有宗教气息的浪漫主义文学养分的滋养和 2 0世纪特定的文化语境 ,导致在涉足宗教的多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 ,所显示的主导意绪和倾向是浪漫主义。不过 ,2 0世纪中国文学在各个历史阶段 ,因受宗教熏染而展示的浪漫样态并不一致 ,并且由于中国现代作家对宗教接受与感应在层次和取向上的差异性 ,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中国现代作家身处的历史和文化的制约 ,以及某些宗教书写表现出的极端排他性 ,都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宗教浪漫主义的发展前景 ,预示中国现代宗教书写所体现的浪漫精神 ,会因宗教自身的困境而悲壮地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9.
世界宗教文化现象中有一个巨大的疑团,那就是中国宗教.现代一些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人口统计显示,在世界人口总数中宗教信徒基本上稳占4/5;中国却是例外,人口统计中的宗教信徒仅占约1/10,全世界的无神论者与非宗教徒竟然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国,这难道不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奇迹吗!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11.
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6,(3):138-143
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观出自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虽然他们对启蒙的宗教批判持有不同的态度。基于相同的理性主义的立场,他们提出了目标一致的建立道德性宗教的主张,但在对宗教的性质的解释上却有所不同。康德将宗教看作是出自道德的需要,“上帝”是为了实现至善而设定的“公设”;黑格尔则把宗教看作与哲学一样都是纯粹的“思”,其目标是把握真理,“上帝”即是一种真理。他们的宗教哲学的一个共同缺陷,是忽视了宗教最本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概括为 :深刻认识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原则和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认真总结新时期新疆宗教工作的实践和经验 ,以开创新疆宗教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周海金 《船山学刊》2004,(4):58-59,57
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某些天然的联系,而天人关系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深刻地把握中国传统宗教的特点,就必须从天人关系的角度加以透视。  相似文献   

14.
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象。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粥节等等,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节庆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论宗教问题的现实意义陈秋月,周原宗教既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现象.也是私有制下阶级统治的工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揭示中国宗教神学问题。在中国宗教特色、宗教矛盾、宗教工作方针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与中国宗教的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的迅速发展必将使宗教失去往日的巨大影响 ,但科学与宗教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今宗教在不少地区和国家的影响有所扩大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会引发大面积长时间的宗教升温。我国宗教将进一步向世俗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其信仰的功能有所减弱 ,文化的功能明显加强 ;各宗教之间出现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趋势。今后对中国宗教的最大威胁主要来自境外的宗教渗透和邪教组织的破坏  相似文献   

17.
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在新世纪中应有的作为和走向为爱国守法,荣神益人;进一步实行本土化;参与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参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神学体系;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8.
冯波 《阴山学刊》2012,(2):14-17
宗教渗透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我国而言,不深刻认识宗教渗透的本质,识破种种宗教渗透的阴谋,就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因而,应反对过左或过右两个极端。既能有效地反宗教渗透,又能最大程度地争取群众,应该是应对西方对中国宗教渗透的策略的最佳效果。从参与主体的角度看,应把应对西方对我国的宗教渗透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参与该工程的主体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9.
邢婷婷 《理论界》2013,(9):66-69
本文是关于中国宗教与近代以来社会变迁诸研究的文献回顾。试图通过梳理学者们对宗教与市民社会、世俗化问题、国家-宗教关系、合法性的建构、个体精神生活等问题的研究,来厘清以往在该问题研究上的问题意识、分析范式、研究方法、理论贡献等,以此来寻找中国经验与西方理论对话的切入点,并为今后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新研究做一可资探讨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0.
宗教经济是实实在在的有形之物,它是宗教信仰、宗教意识的外在物化形式。在中国穆斯林民族地区,因着宗教经济的产生伴生着宗教慈善事业的发端。与其他宗教相比,中国伊斯兰教的宗教慈善事业也具有相当历史、相当规模,它包括了扶贫、帮困、救灾、兴办经堂教育等诸多方面。任何一个宗教,离开宗教经济的支撑无法维持。任何一个宗教,只依赖空泛的说教,无法赢得人心。宗教信仰固然需要信仰者自身的作用,然而宗教信仰的确离不开物化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宗教经济的重要性在于对信教人群产生的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