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相似文献
3.
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偶像与物质生活提供者,然而,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读者却很难找到父亲的形象,尤其是正面父亲的形象。缺失父爱的黑人孩子往往陷入人生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莫里森小说通过"父亲"缺失,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完整和健康家园的渴望,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控诉了黑人民族受到的戕害。 相似文献
4.
"寻找"是辛弃疾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意象,这一意象指向其背后迫切的"找寻意识",并且对辛词的风格特色产生影响。辛弃疾一生迫切找寻,无果而终,这种找寻无果的人生状态亦可以突破时代局限,上升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冯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38-139
鲁迅的复仇观念是复杂而深刻的。就复仇手段来讲,面对社会丑恶势力,鲁迅讲求“以暴抗暴”的武力复仇方式;面对愚昧落后的民众,鲁迅讲求形而上的精神复仇方式。同时鲁迅陷入了复仇的精神困境,一方面主张坚决而彻底的复仇,强调复仇的韧性与坚持不懈;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复仇”主张的怀疑感和复仇意义的虚无。 相似文献
6.
晚上10点多,我突然感觉口渴,起身找水喝,刚迈进厨房,就闻到一股锅里水烧干的气味。我猛地一惊,赶紧开灯,透过电热锅的玻璃盖,明显看到锅内的水已烧干了。我迅速拔掉电源插头,电源线也被烤软,揭开烫手的锅盖,顿时一股热气直冲两眼。 相似文献
7.
8.
余锐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对李安"父亲三部曲"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视阈上,但是这种广角式的解读模式使得李安电影作品的本真性被消解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其实,自我意识才是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基点所在,其作品的真正内涵就在于他用一系列的影像展示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实现过程,李安以"冲撞"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道家文化进行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显现了自我。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健群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18-21
复仇精神是贯穿鲁迅一生的一个命题,鲁迅从幼年时代直至临终前,一直在不断地思索、实践这一命题。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浙东文化对他童年时复仇精神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鲁迅看到了存在于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弱化复仇精神的消极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鲁迅所强调的复仇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坚决性,认为只有复仇精神与复仇行为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复仇,真正的对于强者的复仇,才取得复仇的真意。鲁迅的复仇,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看客”的复仇、对负义者的负仇、对统治者的复仇。鲁迅的复仇精神与现实紧密相联,他向国民中注入复仇精神以期国民与现实抗争。复仇可以代表鲁迅人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许由此我们能更接近鲁迅。 相似文献
13.
国外“父亲在位”理论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父亲在位"研究正在成为父子关系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把父亲在位定义为孩子的心理父亲在位。父亲在位由四个维度组成:孩子内心的父亲感知;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孩子父亲在位的其他影响;与父亲相关的文化和宗教信念对父亲在位的影响。父亲在位理论模型由孩子心理父亲在位各维度的同心圆组成。高品质的父亲在位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亲在位理论对当前家庭教育和父子关系研究都有一定启示,父亲在位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张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46-150
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构建的符号心理分析理论,在将关注的焦点放置在认同律法的"象征的父亲"(symbolic father)出现之前的母婴的二元关系时,还提出"想象的父亲"(imaginary father)的概念。作为"第三方","想象的父亲"具有雌雄同体的品质。克里斯蒂娃所关注的母亲、婴儿与"想象的父亲"同在的阶段,对于主体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将聚焦的重心放置在黄蜀芹的电影《人.鬼.情》中的女伶秋云的情感受挫与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之中,透析秋云与钟馗之间的复杂情感。结合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心理分析理论来关注电影中爱的形式和表象,探讨"想象的父亲"在主体建构中的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静静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1):93-96
白先勇的《孽子》以其同性恋题材和对父子关系的描写征服了读者,小说中的父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思考。从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意识和重塑父亲的意识可以明显地看到中西文化的精神特质在白先勇小说中的体现,传统的家庭教育以及留学美国的背景对白先勇心中父亲形象的形成影响颇深。白先勇在反抗传统父亲专制的同时,也在寻找有同情心并具有引导作用的精神之父。《孽子》吸收了传统父亲形象,也对其进行了重新塑造,并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崔存凤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莫言在《红高粱》中,用他优美的语调为我们渲染了一个"红高粱"世界。通过对强悍生命的书写,召唤着我们民族的刚健之魂。红色作为一个"原型",在历史的演变中"已基本上成为一套密传的符号",这种"颜色词所负荷的情感力量十分强烈"。这种"红色"原型所引申出来的象征意义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民族深层的心理结构中,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小说中作者对"红色"原型的复活,就是在某种事件的激发下,把它"从集体无意识的深渊里提取出来,使它与意识到的价值产生联系,并藉现代语言转化为同时代人可以接受的象征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王立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3)
鲁迅倡导超越于个体仇怨与小群体的复仇,但不排斥复仇的个体性与情绪性.他坚持弱者复仇基调,所关注的国恨家仇大多具有弱者复仇的基本性质和行为特征.他充分肯定复仇的否定性力量和非正统性质,而不顾及法律禁令.他对于自已有复仇偏好毫不掩饰,对复仇意念每多自矜自诩,砥砺与宣泄报复之渴望.鲁迅极为痛恨那些恩将仇报者,尤其是伪装朋友出现的小人偷袭.如果失却了多维多重富有个性色彩的复仇言论和情绪,鲁迅对于恶势力与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鞭挞,也就不会那么有力. 相似文献
19.
20.
苏濛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6)
鲁迅的散文诗<复仇(其二)>是对耶稣蒙难故事的改写,融汇了作家个人深刻的生命体验,并从内容和言语叙述两个层面对各种宗教进行了既有批判又有借鉴的理性改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