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无法回避的现实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现实是:(1)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的发展状况关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我国农业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农业基础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 相似文献
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般概说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种植业劳动力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力过剩和闲置。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特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种植业以外的一、二、三产业的流动和再就业。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及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一个国家迈向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由二元的落后经济迈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经济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动力。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综合考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处于“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第三阶段。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应当坚持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思路。1.从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两个方面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工业规模扩大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和产品销售市场,以创造工业就业机会;2.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劳动积累弥补资金不足,扩大劳动力就业的资本弹性;3.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推行“乡镇企业连片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以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减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制度创新储全胜现阶段,我国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劳动力呈剩余状态。农业劳动力剩余部分的退出机制的选择和有效转移,是农业现代化乃至国民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本文拟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剩余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现其转移的途径。一、我...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一些政治问题,如社会稳定问题,阶层分化问题,乡村组织中的行政管理问题,城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中央政令的统一及其权威性问题等等。对这类政治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慎重待之。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单纯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有关政治稳定的问题,可以从价值、权力、阶层的政治认识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研究□陶水莲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现象是社会经济(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其水平相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存在明显的差异,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成因和途径。现将其主要观点作一扼要综述,籍以推动研究进展。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1、转移速度的阶段性。从我国农业就业份额下降的速度来看,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52-1977年为缓慢下降阶段。1952年农业就业份额为83.5%,1977年下降到74.5%,25年下降9%,年平均下降0.36%。农业就业份额的缓慢下降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第二阶段从1978-1988年为加快下降阶段。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社科院李享章最近在《社会科学报》上发表文章,阐明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应该向何处转移的方向问题。他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转移超出农业承受能力,以高素质转移为特征,过量盲目涌入城市等转移偏差,不仅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成长,也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持续正常进行。这种偏差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业中劳动力的积累已超过传统农业条件下土地和资金的吸纳能力,造成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剩余,估计多达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分工极不发达,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集中于农业,加上耕地有限,现有农业劳动力实际占有的农业资源很少。因此,以农业劳动力与土地和地表农业生物资源以及农业劳动手段等相结合而形成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水平所能容纳的劳动人数是相对较少的。只有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吸收过剩劳动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从根本上说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应把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中的战略问题,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产业化陈彬文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有人把农村人口外流说成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表现,主张走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靠工业扩张、城市膨胀来吸纳和消化的路子。也有人认为,农村出现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 相似文献
14.
浅议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张建民一、云南农业剩余人口规模扩大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规模经营,以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是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15.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为人们普遍重视的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传统农业改造直接有关。农业技术构成提高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以及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又取决于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经济学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讨论,主要包括:1、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中存不存在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剩余劳动力;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之间有何种关系,这些国家的城市工业发展是如何决定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3、在城市工业不能完全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最终出路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从根本上说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宏观的战略问题,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农业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村,应把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中的战略问题,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农业农村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一建设的关键在于数量众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如何得到妥善的转移。本文基于福建省情,把福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分为永久性转移和暂时性转移,提出这两种转移的途径是:推进城市化和繁荣短期雇工经济。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制度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成为永恒主题。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就是制度变迁。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变迁中,制度供给起决定性作用。制度供给主体是政府,因此,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政府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户口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市场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安排为契机,科学地设定并不断增加制度供给空间。 相似文献
19.
由于劳动力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渐建立和完善、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改革开放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与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转移规模大、非农化比重大、水平低、转移力度不够、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律表现为:以市场调节为指针;与人均比较收益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相一致;转移空间分布不均衡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供求量平衡和就业结构协调的过程。在劳动力充分供给条件下的中国,均衡则特殊地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并有效地配置于现代化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和劳动力供求总量平衡问题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与否。 我国农村拥有 9亿多人口, 4亿多劳动力,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达 30%以上,即有 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选择 农业劳动力转移按其经营的产业种类可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