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德元 《理论界》2006,(12):71-72
中部六省是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中部六省又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不发达。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妨碍了比较优势的发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抓住国内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开创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人口非农化的道路,为实现巨量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新途径。农村人口非农化是任何国家走向工业化的必然规律。在资本主义国家,农村人口非农化是农村人口自发向城市流动,并已取得成功。然而,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大城市仅有20座,中等城市也只有26座,且  相似文献   

3.
浅议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张建民一、云南农业剩余人口规模扩大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规模经营,以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前提是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这就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农村人口比重按户藉计算至今仍占70%左右,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还很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很重。即使不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仅占2%的水平,而根据中国国情作一定的保留,中国也需要最终从农村中转移出至少5亿以上人口。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这部分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济要获得  相似文献   

5.
<正>巨额农村剩余人口的城市化是未来几十年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城市化的趋势如何,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一、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趋势二元结构转换的人口空间变动特征是分散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是二元结构转换的一个过程.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的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溢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先是工业部门的扩张,后是第三产业的扩张,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要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农业部门劳动力人口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增农业劳动力人口需要向非农业产业转移,二是原有的农业劳动力人口也需要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农业部门对劳动力人口需要的相对减少和绝对下降决定于:1.工业化、城市化占用大量的土地,交通体系及民宅的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  相似文献   

6.
山东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及其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判断 ,是制定其发展战略的前提。在对山东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进行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山东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产生了严重偏差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 ,必须加快山东农村人口转移的速度 ,提高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学术》2007,(4)
任何一个国家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经历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而我国正处在这样的阶段。并且农民向城市化的转移,尤其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正在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农民工市民化意义和现状出发,利用西方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观点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进行探悉。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然发生的现象。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预见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时就指出“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建国以来,经过探索,逐渐地形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许多问题上,目前理论界的观点尚不尽一致,因此,进一步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阶段性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农”与城市化,是事关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构想,我们绝对不可能通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的转移,实现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的转变。农民人口多,农村土地广,这是我们的现实国情。我们只有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开辟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无限转移,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最终解决二元向一元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今世界一切不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各国却不尽相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农村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多种形式转移。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①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些国家,在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10%,9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可见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英格兰初步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乡村社会产生"推力",城镇特权地位产生"拉力",吸引和拉动农村人口走出土地走向城市.与此同时,乡村也存在阻碍劳动力转移的"拉力",城镇也存在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推力",正是在上述各种"拉力"和"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中世纪英格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获得一定发展,畜牧业、纺织业等非农行业逐渐兴起,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来工业化和城市化都继承了这些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在城乡间转移与城镇化紧密相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策是一种基于信息传播、预期形成的复杂微观决定,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区域非农产业集体转移,宏观上表现为转移目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预期在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将工业化、城镇化联结在一起,使得城镇化水平对工业化发展的弹性在短期、长期分别表现出滞后和超前的特征。在构建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发展局部调整一自适应期望综合模型基础上,运用河南省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可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河南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九十年代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是一个发展中的省份。随着80年代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始启动,但其进展是波浪式的,80年代末期又出现了许多已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稳定快速...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滞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其根源就在于农村部门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如果把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其总产量不会因此减少,即使是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也是如此。由于这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和其他劳动力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从而降低了整个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收入水平。针对这种情况,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将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中去,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这种转化的中心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和落脚点则是城市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经济转化问题,实质上是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理论与广东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经济学是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的、研究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门新兴学科。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理论在这一学科中是一个关键的而又颇有争议的焦点课题。本文试结合广东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做一些粗浅的实证分析。一、工业化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发展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体系,它的理论形成和发展具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烙印。较为流行和影响较大的工业化理论认为,所谓工业化,是指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份额连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国家在发展制造业以及农业人口转移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迁徙成为新时期人口流动的主体,而打工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劳动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给务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东部地区特别是城市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困惑和冲突。客观地看待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徙,充分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资源,协调好  相似文献   

17.
黄山市是一个旅游大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比例70%以上,并且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全市至今设有一个人口超过20万的中心城市。市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极其有限。这种现实决定了我市必须走迅速壮大城市规模,农村人口逐步向重点集镇、中心城镇转移的发展路子。同时,又必须迅速壮大规模工业,因为工业化能绐剩余农村劳动力和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居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重新定位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业化的不同定位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本文从工业化重新定位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的互动:以天津近代工业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本文以历史的视角,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天津近代人口迁入与工业发展问题。一方面证明了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由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另一方认为人口迁入对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贡献也并非单一提供劳动力,同时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资本、技术和市场。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人口转移活动越来越频繁。其中,农村劳动人口就近就地的小城镇转移,即“离土不离乡”,不仅对城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有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特色。本文就此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畸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人口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90%以上的人口被困居在农村,数以亿计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农业生产上,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即便有少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由于工业落后,城市亦吸收不了众多的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建设事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有了较多的转移,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市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来,由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上“市管县”体制的实施,我国市镇人口有大幅度的增加,其总量由1980年的19140万猛增到1985年的38244万,其比重由1981年的20.2%上升到1985年的36.5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