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绝的理由     
寒江穆 《社区》2012,(29):63-63
同事小李和我一样,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半年前.因为孩子小,他把父母接到城里,一来帮忙照顾孩子,二来可以尽尽孝心。可时间不长,小李就向我诉起苦来。倒不是因为生活上有什么磕绊.而是他父亲太爱“显摆”.经常向小区里刚认识的那些“老哥们儿”炫耀.说自己的儿子在某大机关工作.有什么事尽管找他,为此给小李“揽”了不少事儿。  相似文献   

2.
杨朔(1913——1968),是我国文学园圃中的一位辛勤的园丁。他勤于耕耘,给人民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他的创作从中短篇小说到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仅就他的散文艺术试作粗浅探索。杨朔有着诗人的气质,他是把散文当作诗来写的。他的散文再现不同时期人民的斗争和时代的激流,“象一颗玲珑的宝石,闪耀着眩目的光芒,又象一杯醇浓的美酒,含蓄着无穷的意味。”表现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即是: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里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  相似文献   

3.
别看我出生在一个至今仍不算富裕的穷山沟里,可我与电视结缘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也就是我五六岁的时候,我们村和咱们国家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样,还没有通电,但我们村的孩子却远比别的地方的农村孩子幸福,因为我们能看上电视。这话是怎么说的?没电还能看上电视?能!真能!在距我们村三里多地的一个山洼里,有一个很神秘的“三线”厂。每到夜晚的时候,我们劳累了一整天的村子寂静下来,而他们那里却是灯火通明。好像是村里一个放羊的孩子最先发现的,他说那个厂子有一个镜框子那么大的“小电影”,里边每天晚上都出来“人”给大…  相似文献   

4.
我女儿慧慧上小学四年级时,是个戴“三道杠”的班长。有一次,我见一个孩子给她买零食吃,就问:“你为啥给她买吃的呀?”那孩子说:“我爸爸在单位是个头儿,好多叔叔、阿姨给他送烟送酒。我想,这不是和我们在学校一样吗?我给班长买了吃的,以后要是淘气犯了事,她就不会去告诉老师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师     
草长莺飞的四月,我回了一趟故乡。走近村头,一位正在耕作的老人放下手中的锄头蹒跚着向我走来,离我很远就大声问:“是不是瑞回来了?我听声音很像是瑞呢!”从他那如见到远行归来的孩子一样亲切的眸子里,我认出了他是教我小学语文的王老师。时隔20多年了,他还能听出我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棉花虫外公是专门研究棉花的,他只要来到种着许多品种的棉花地,就左转转,右转转,挖挖土,摸摸叶,好像在向自己的孩子问候一样。有时,看到一棵好棉花,高兴得象中了大奖一样。棉花拾回来后,外公把各种不同品种的棉花写下标签装在袋子里。然后进行对比,用天平称称,再用手拔一拔,看看它的长度如何。研究完了,外公就把它们放在一个专用袋子里,准备来年再种。网虫我的外公喜欢上网,有空就跑到电脑上看新闻、查资料、下象棋、玩游戏,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好像电脑是他的宝贝一样。有时“瘾”来了,吃饭都只是随便扒几口,就又跑到那去大玩特玩,连肚…  相似文献   

7.
昱琨 《社区》2009,(18):4-4
有一类孩子,他们的家长即使动用了自己毕生的社会关系也很难让孩子入托——只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在3岁时他就为孩子入托的事四处“奔走找关系”,如今孩子6岁了,还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愿意收他人园。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和别的小朋友是“不一样的人”。有一次,单位组织春游,这位同事带来自己的小孩,这个小孩听到别的孩子在讲幼儿园里事情时,眼里有泪光,我当场看了,也禁不住想哭。  相似文献   

8.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做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间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的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间,却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乐观者与悲观者  相似文献   

9.
兰州方言给予句中的“给”——兼谈句子给予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零兰州方言里的给予句式只有一种,即:N_1+给+N_2+V+给+N_3。如“我给他送给一本书”。这种句式中至少得有两个“给”字出现,有时还可以三个“给”字同时出现:“我给_1 他给_2 给_3 一本书”。我们把这三个“给”字依次记作“给_1”“给_2”“给_3”。普通话里的给予句式可分为下列四种: S_1 N_1+V+给+N_2+N_3 (我送给他一本书) S_2 N_1+V+N_3+给+N_2 (我送一本书给他) S_3 N_1+给+N_2+V+N_3 (我给他写一封信) S_4 N_1+V+N_2+N_3 (我送他一本书,我给他一本书) 以上四种句式都只出现一个“给”字,或者不出现。为了便于和普通话比较,我们先假定普通话里也有给_1 给_2 给_3:给_1出现在S_3里,给_2出现在S_4里,给_3出现在S_1和S_2里。显然,这三个“给”一般是出现在不同句式中的,往往不同时出现在一种句式中。  相似文献   

10.
孩子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怎样中肯,他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孩子活动的主要范围是家庭,而现代  相似文献   

11.
我的小情人     
正"你爱我吗?""爱。""那你爱我有多长?""爱你从我这里到你那里。""我爱你从地球到火星,是不是我的爱更多呢?"我的小情人,总是怕爱给的不够多。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小情人却慢慢长大。六年的生活里,从一张白纸上面写上问题,有勾有叉。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不同的教育教育出不一样的孩子。在我的小情人成长过程中,我跟他一起学  相似文献   

12.
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里的人都称那叫“沟子里”,因为实在太偏僻了。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小时候的我也常赤脚遍山地跑。和伙伴们最爱做的事,便是在树林里,找陈山楂。  相似文献   

13.
他把同学推下过湖里,是个“坏孩子”;他给毛主席写过信,变成了好孩子;他陪妹妹考试,他成了演员;他和张国立、张铁林并称为“铁三角”,成功地扮演了“和珅”;在最近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玉碎》里,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了回“好人”。这就是王刚——从“坏孩子”到“赵如圭”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4.
轻松一刻     
《社区》2014,(10):64-64
够意思 去朋友家做客,给六岁的孩子买了不少好吃的,孩子也够意思,在朋友两口子去厨房的时候小家伙偷偷地给我一把东西神秘地说:“这玩艺儿特好吃,爸爸都合不得给我。”我尝了一个,很腥,味挺怪。过了一会朋友出来了,我问他是什么,他一看回头冲厨房大叫:“老婆,你把我鱼食放哪了,儿子又偷吃了!”  相似文献   

15.
最佳动物     
父亲和两个孩子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突然来了灵感,就问孩子:“我来考考你们:世界上许多动物中,哪些动物是既能给你们肉吃,,又能给你们皮鞋穿的?”  相似文献   

16.
他说:“如同20年前的我们不敢想象互联网一样,未来还会出现很多新事物.我不曾预见,也不敢预见.我要做的只是现在。”  相似文献   

17.
师立梅 《社区》2012,(27):63-63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话一点没错。几个女人待在一起,话题往往唠着唠着就到了老公身上。 袁姐的老公脾气好又会体贴人,是单位里公认的模范丈夫,任谁看来那都是令人无比羡慕的一家子。袁姐说:“你们都说脾气好,没在一起过日子怎么知道脾气好呀2那次我开会,临走之前告诉他中午给孩子做什么饭,谁知他一个面包就把孩子的午饭给打发了。你说哪有这样当爸爸的?”  相似文献   

18.
黄邦寨 《社区》2005,(8):54-55
门口响起了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丈夫回来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进门就喊:“妞妞,妞妞,我回来了!饿死了!吃什么呀?”他神情黯然地坐在沙发的一角,衣服上血迹斑斑。我大吃一惊,忙问:“发生什么事情了?”他摇摇头说:“没事儿,只是下班前处理了一个交通事故,心情不好。”丈夫以前从没这样过,他是个交通警察,在事故科工作已经五六年了,对于生离死别、阴阳两隔,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有些麻木了。但是今天,他分明是掉过泪了。经我一再请求,丈夫给我讲了处理事故的经过。丈夫说:我是下午4点03分接到指挥中心的报告的,说在解放路距离交通指挥信号灯…  相似文献   

19.
心态与成功     
张卉 《新天地》2011,(12):51-52
电影《高兴》里有两位人物的命运带给我很大启示。一个叫“高兴”,另一个叫“胖子”。高兴和他的老乡胖子一起从农村出来到西安城打工,两人的年龄相仿,身份一样,应该说胖子拥有的比高兴还要多。他有老婆有孩子,而高兴是一无所有。面对拾破烂这个职业,高兴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热情,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坚信自己有一天会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梅星 《社区》2004,(12):51-51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为我的朋友家刷墙的那位斯斯文文的华人雇工,竟是国内某大医院的外科主任;我更不会想到,在美国洛杉矶一家超市里给鱼开膛剖肚的华人售货员和这位刷墙先生过去曾是同行。“为了孩子”!那位刷墙先生说,他的孩子在这里上了几年学,好不容易读到了高中,为了能继续孩子的学业,他可以忘记和放弃过去的一切。开始我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发现诸如此类的情况还真不少,尤其是许多中年母亲,放弃一切,远渡重洋陪孩子读书。她们中除了个别人非常有钱外,多数人还是靠丈夫在国内拼命赚钱来维持她和孩子在海外的开销,为了节省开支,有些人只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