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屈原的人格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他耿直无私、正大光明的品质,忠君爱国、矢志不移的情怀,疾恶如仇、苏世独立的气节补充了儒家思想的不足。开创了文人批评现实政治的先例,并使许多遭遇不幸的忠贞之士从屈赋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培养了独立人格。但屈原把人格修养确定为"完美"、"纯粹"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他以高洁的诗人之性过分热衷于参与现实政治活动,使他的悲剧具有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2.
屈原生活在中国社会变化剧烈的后半期。社会结构的变革,西周传统政教的失范,使“士”这一阶层觉醒,他们持“道”不屈,敢与王侯分庭抗礼,其对责任的担当,对真理的追求激发了生活在这一热情时代的屈原的心志与理念。他是被现实的烈火焚烧得只剩下灵魂和人格的光芒的饱经忧患之士,他对人生、家国的忧患意识,正是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开拓精神世界的情感动力。因此,对屈原人格的研究~直是历代学者的关注热点之一。在西学未传入中国以前,本上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提“人格”,往往定义在人类至高的道德品性的含意上,甚至等同于品格…  相似文献   

3.
屈原,这位曾经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伟人,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优秀传统中,蕴含着屈原的执著探索与久远影响。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屈原的人格、精神、传统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致力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田耕滋 《江汉论坛》2006,(6):114-117
“中正”是屈原建构其政治思想体系的指导思想。名为“中正”,意味着其政治思想合乎政治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屈原追求唯一合理性的思想方法。这种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使屈原把自己的生命与其所认定的道德价值绝对同一。这种道德与生命的绝对同一就是屈原的人格精神在根本上异于儒家而“过于中庸”之处,也是他在道德责任被剥夺后走向自杀的最根本的内在逻辑力量。  相似文献   

5.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又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在人格修养上,儒家伦理道德注重士人、君子和圣人理想人格的培养,而对普通民众的道德关注不够,因此缺乏普适性;在伦理道德体系上,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导致私德发达,而公德缺弱;在性质上,儒家伦理道德因其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而忽视对他人的德性要求,因而是一种自我范导的道德,而不是相互范导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又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在人格修养上,儒家伦理道德注重士人、君子和圣人理想人格的培养,而对普通民众的道德关注不够,因此缺乏普适性;在伦理道德体系上,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宗法制导致私德发达,而公德缺弱;在性质上,儒家伦理道德因其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而忽视对他人的德性要求,因而是一种自我范导的道德,而不是相互范导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论屈原人格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学者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摄取大量成分的当代,全盘两化论者彻底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言论格外显得狭隘和肤浅。富于智慧和情感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史的早期曾留下壮丽辉煌的记录,后来又谱写出可歌可泣的篇章。在构成传统文化、影响和规范着文化传统的流变、堪称中华“民族魂”的人物中,屈原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代表。他在人格实践中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不朽诗篇,他那深广浓烈的情感和高华伟洁的品质,与江海共存同日月争辉,几千年来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后代英杰志士的心田,形成了我国文化传统中极为宝贵的方面。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探讨屈原人格结构的特征及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述评武东生具有现代性的道德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提出的重要课题。如果从鸦片战争算起,这一实践进程已经有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在现代性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正视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对现代人道德生活的实际影响及其应有的作用、意义,一直...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20世纪世界历史上传奇般的人物,他的名字与中国的现代历史终始联系在一起,至今他的影响仍然十分强劲。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与他的人格力量分不开。他的人格力量的主线是奋斗,围绕这一主线,毛泽东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也有综合全面的发展,而这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健康人格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鲁庆中 《学术研究》2012,(3):135-140
在传统的屈学研究中,屈原是崇高的,他兰心蕙质,辞彩华艳,为中国文学及中国民族精神开辟了一至纯至洁的内在境界。可是近代以来,在貌似严肃的学术研究中,他于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变态狂、精神病、女性心理、婢妾心态、孤独症、自恋癖,甚至是以色悦人的"面首"。这些认识不乏其人,影响深远。造成这样的结果,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文学研究没有采用文学方式,却用了历史态度,模糊了历史人物与文学主体间的界限。屈学不是孤立的个案,这样的问题在文学史写作中也十分严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彭红卫 《云梦学刊》2006,27(3):42-45
从屈赋文本探寻屈原持续稳定的情绪状态和屈原死因的关联,可以发现,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与他长期的身份焦虑和文化焦虑体验密切相关。在高贵的出身、曾经的政治辉煌和悲惨的疏放命运的紧张对峙中,在感性的楚巫文化和理性的华夏史官文化的激烈碰撞下,焦虑带来了压抑,其人格也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史上,屈原不仅仅以其作品光耀史册,并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士人们首先为我们描绘出具体可感的屈原形象,并率先展开了对屈原本人的论争,开启了后代评屈论屈的先声。综观汉代士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他们首先不是将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士”的形象来接受,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士”的人格修养、价值标准的探讨方面。他们或将屈原称为圣者贤人,当作“士”的楷模;或批评贬抑他的为人处世;还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颂扬屈原的道德,一方面又批评其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道德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郑桂田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在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其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如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其对创作的影响。他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在审视俄国庄园贵族的精神生活中得到艺术的显现。他的早期创作用脉脉含情的笔调赞赏贵族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中期创作开始对庄园贵族的伦理道德关系进行严厉的拷问,人类的情感是他判断道德善恶观的标准;晚期创作则愤怒地撕下了贵族阶级伪善的道德面纱,呼唤人间正义与平等。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在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成果。他的艺术创作所表现的道德倾向和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6.
从长程历史角度看,没有屈原的文学史是难以想象的,而有了屈原的文化史则主要是增加了一种亚文化类型的文学代表者。作为才士,屈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传承了北方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因屈原而存在的楚人多才人格范式及其文本表达对中国文化和文学而言是一种重要发展和必要补充,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的客观理论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张容南 《云梦学刊》2023,(1):94-102
在《道德运气》的第一章,伯纳德·威廉斯对西方道德哲学的主流传统发起了抨击。他批评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对道德的抽象理解无法容纳品格和个人关系的重要性,无法帮助我们解答应当如何生活的问题。威廉斯用“人格完整性”这一厚实的人格概念来挑战以往对人格同一性的薄理解,认为它构成了对现代道德哲学的一个根本挑战,即难以回答“人为何要有道德”的问题。威廉斯的批评自有其道理,但他的错误在于,第一人称的视角虽然是实践慎思的出发点,却不应该是它的终点。我们还应当具有在第一人称视角内构想他者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能动者。与康德主义那种构想他者的“薄”的方式相比,还有一种构想他者的“厚”的方式,即真正地“看到”他者,从而与他人一道实现我们的好生活计划。  相似文献   

18.
浩浩江汉铸忠魂——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彪炳千秋,永垂不朽。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楚国独立发展的历史,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养成的民族心理和爱国传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形成融入了儒家传统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和本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但最主要的渊源当为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对回族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它表现在回族传统道德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伦理道德和生态道德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此文是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德文稿为基础作局部修改而成。文章试图对屈原的"用君之心行君之志"这句关键性的话所包含着的道德伦理原则进行新的诠释。文章同时力求展示这一原则在屈原精神和生活中的作用,展示它如何使屈原在巨大的时代冲突与巨大的内心冲突中达到一种非常的精神高度,直至在生与死之间做出抉择。文章认为屈原的精神具有更广阔和更深刻的维度,因此不能从所谓的"主体哲学"出发将之单纯归结为主体主义、个体主义,或者个人人格主义。屈原的主体精神须得和他对道、对规范的理解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