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照有深厚的悲剧意识.在诗文中表现为他对人生、社会、生命及历史都有一种忧患意识和悲观情绪,以及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不满与批判.他痛苦,他矛盾,他以率直与单纯来面对社会的残酷与龌龊,最终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谶言,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凄美的人生之歌.  相似文献   

2.
对李白悲剧人生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玉兰 《中州学刊》2005,(4):211-213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达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隐退、独善一身;既没有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也没有找到安顿灵魂的精神家园.从哲学视角审视,造成李白悲剧人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系统原因,其中对立统一的儒道生命价值观和对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统一与超越是导致李白悲剧人生的终极根源.  相似文献   

3.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审美人生观,这不仅在美学史 上具有革新的意义,而且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审美人生仍然有其非同寻常的意义。为此, 我们要加强美育,提高审美能力,以走向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白鲸》中以实马利和《白鹿原》中黑娃的分析,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人生悲剧。所不同的是,以实马利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保全了肉体而丢失了灵魂的流浪汉,而黑娃的悲剧在于他是一个寻找到了"精神家园"却失去了肉体的流浪汉。他们都是随风飘舞的落叶,永远也找不到真正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汉魏之际的祢衡以出众的文才、特行独立自主奔放的品性、蔑视权贵怪异无忌的言行,享誉士林。这一切恰恰不适宜官场的生存,而他又偏偏期望在官场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只能走向悲剧的结局。他的文学作品少而精,一篇《鹦鹉赋》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论岳飞、文天祥的人生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飞和文天祥是南宋时期品格高尚、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但他们的人生却是悲剧性的。造成这种人生悲剧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宋代理学的绝对化和皇权与国家利益的断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人生的三大不得已的分析,揭示他理想与现实、才华与国力之间的矛盾;自我角色定位错位,导致与后主刘禅关系的危机;不得已兴师动众,伐魏避祸以图自保造成的人生与社会悲剧.文章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提出大胆的挑战,一家之言,以求争鸣.  相似文献   

8.
荀子、韩非的人性论:李斯悲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学术研究》2007,(3):112-115
古今学者多将《史记·李斯列传》中的李斯人生悲剧归之于他贪恋富贵。其实,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人物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不同的思想信仰会造就不同的人生选择。李斯人生悲剧的根源即存在于荀子、韩非的人性学说之中。他接受了荀子的性恶论而抛弃了荀子关于化性起伪的思想,处心积虑地追求功名利禄。在君臣关系上,他背弃荀子关于做谏、争、辅、拂之臣的思想,而服膺韩非关于君臣以利相交的人性学说,在决定秦王朝命运的沙丘之谋中做了赵高的俘虏,由此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也酿成他自身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9.
奥地利现代作家卡夫卡被誉为“弱的天才” ,在他的创作中 ,贯穿着孤独感、恐惧感和负罪意识。这与卡夫卡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反映出资本主义异化世界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深刻危机。这种悲剧心态给予卡夫卡巨大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以不同形式得到表现。正是这种悲剧心态造就了永恒的独特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10.
论王国维悲剧观的实质——兼评与之相关的两个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悲剧意识的诞生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构成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变革的一大景观。中国近代悲剧意识标举忧患意识、痛苦意识与抗争精神,冲破了以“中和”为美的古典审美理想,因此,近代悲剧观念在文学上的提倡及表现便更多带有鲜明的冲突性及崇高性特征。但从王国维的悲剧观念中,却看不到鲁迅等人所宣扬的旨在与现实相抗争的“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昂扬精神,因为王国维的悲剧观念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受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悲剧是人生命运的一种“自感”的表露,“人生之命运,固无异于悲剧。”因此,我们称…  相似文献   

11.
梁森 《中州学刊》2005,(5):214-216
从诗风和审美范畴来看,李白诗歌存在壮美和柔美两个方面.属于柔美的一面大致可以概括为"清真","清真"是构成李白诗总体风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李白诗歌创作及审美观念中的"清真"与庄子美学、魏晋玄学及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诗人有着相当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又有其独特之处.从创作实际看,李白之"清真"表现了他对自然清境的悉心体悟和把握及其与山水的契合融通,也从男一侧面体现了他既超尘拔俗又热烈执著的人生品格.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没有关于悲剧的专著论述,但他是准确地把握了悲剧的本质的、这一句话在揭示悲剧本质方面,超过了历史上一切悲剧论述的总和。我们不必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定义相比较,(见《诗学》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17页)我们只和近代公认的对唯物主义美学有过卓越贡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定义相比较,就可以看到鲁迅的论断是多么精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这个定义似乎把生活和艺术中一切悲剧都包括无遗了。”(《生活与美学》第33页)但是“人生中可怕的事物”,说得  相似文献   

13.
蔡伯喈中状元引发了全家人的人生悲剧让人匪夷所思,为了将这一悲剧写得自然与感动人心,倒逼机制逼得高则诚逆向思维,逆向设计,结果作者无意间揭示出这一主旨:独子被非法秘赘豪门引发了人生悲剧。牛相只有独女,他只能让女儿招赘,赘婿必须是贫穷的状元郎,但符合这一条件的蔡伯喈不巧却是独子。独子入赘是违法的,等不起的牛相只好利用圣旨等权势强赘,为避免与蔡家发生直接冲突严重伤害蔡伯喈,使其不愿为自己所用,牛相封锁消息,使蔡伯喈与家人失联。在灾荒岁月,缺乏儿男的支撑,儿媳为赡养公婆独自在死亡线上挣扎,但结果依然是公婆双双饿死,于是悲剧形成。  相似文献   

14.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这有助于把中国现代悲剧意识和悲剧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本文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秦观用情之专之深,不仅诗词为然,在他整个人生中,都显得十分突出。他在文学上的成功、在人生命运上的悲剧结局,都与这一情感特征密不可分。与之相比,苏轼是超脱的、清心寡欲、乐观豁达的,他有着超越常人喜怒哀乐、化解人生悲情的非凡本领。二人在艺术上互相倾慕、砥砺,却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历程,这与他们不同的用情方式是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6.
朱平珍 《云梦学刊》2004,25(6):67-70
人生与文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完善人、塑造人,陈昌本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注重其各自的独立性又将其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塑造好自己一生中不同的人生角色;在文学创作中,他创造出有着自己独特体验的艺术形象。陈昌本的创作与人生形成了和谐之乐。  相似文献   

17.
杜庆华 《云梦学刊》2002,23(5):62-64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白的光明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 ,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李白诗歌的悲剧性 ,与传统的悲剧模式有所不同。他的悲剧意识 ,表现出对整个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 ;他的刚性的悲剧情调 ,违反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他诗中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有时并不发生消解悲剧意识的作用 ,而是使原有的悲剧精神得到延伸和高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大民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它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来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他还说,在我国元代五百多部剧作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这种中国没有悲剧的观点,至少是忽视了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中国不仅有悲剧,而且还有世界名剧,就是与古希腊悲剧比较,与莎士比亚的的悲剧比较,也是毫不逊色的。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首先表现在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简政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政珍是台湾新生代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诗歌创作及诗学理论方面,均有不俗的表现;简政珍的诗透露出他对于现实人生的人文关怀,飞扬着潜沉的生命意识;他的语言和意象精致至极点,而他那种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现实的诗化处理,无论风格、语调、角度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