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清美,一个富有中国味的名字。可她却是一位地地道道60多岁的日本退休教师。她曾随丈夫林正康先生于1993-1995年在我工作的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任教,同时,也是我教了两年汉语的一位“学生”。林清美老师离开中国回日本已有两年多了,可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她、怀念她。一直打算把我认识的这位日本老师兼“学生”的一些事写出来,第一次见到林清美老师的情景至今令我难忘。那是1993年9月,一位同事打电话给我,请我给刚来中国的日本老师林清美教汉语。当时我没多想就答应了,可第二天去见面的路上,心里不免犯起响咕来。我一句口语都不会…  相似文献   

2.
我最初来中国的时候,一位“中国通”朋友告诉我说: “在中国旅行一星期可以写一本书,呆上一个月可以写篇论文,呆上一年的话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它的意思是中国国土辽阔,风物万千,情况复杂且层次多样,越是深刻地了解她,越是长期地接触她,就越发弄不清楚她。自古以来就有为数众多的所谓的“中国通”,但他们对中国的预测从未应验过,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证明吧。 虽说我在南京大学教书,要说知道的,也只能是日语专业学生的一些情况。让我写点什么,我也只能在极为有限的所见所闻的范围内写一点点。日本有句成语叫“吹火筒看天”。…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的西城,有一座雄伟的建筑耸立在西长安街的延长线上,这就是每天用38种外语5种方言对世界进行广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日语广播,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日语广播正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而在日语广播编辑部里发生的故事也分外动人。原清志:中国外语播音第一人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里摆放着一尊青年妇女的青铜塑像。她是一位来自日本东京的普通妇女——原清志。1941年12月3日,在延安一个简陋的窑洞里,当她用清纯的日语报出“这里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时候,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就是这…  相似文献   

4.
1995至1996年,山中幸子老师在山西农大任教一年,她也是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会员,为中日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一张来自日本的明信片1995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路过报刊信件收发室时,被一位姓渠的工作人员叫住:"靳老师,有你一张明信片。"我接过明信片一看,是来自日本的,寄件人名叫"山中幸子"。我看了三遍之后,还是觉得纳闷儿,我在日本并没有一位叫"山中幸子"的友人呀。尽管没有写寄件人地址,但是我的姓名和地址写得是对的。到底是谁寄来的呢?这个问号在我脑海里  相似文献   

5.
正我在从事蒙特梭利教育的学校工作,自己也接受过相关培训,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可是之前并没有和国外专业的蒙特梭利老师一起工作过,只看过一些关于美国蒙特梭利学校的纪录片。我常在想:什么时候可以有这样一位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们一下呢?如果可以请她来教我们的孩子,那就更好了。学校的负责人苏老师一直努力地寻找这样  相似文献   

6.
正前言大学是一个思想开放、学术自由、资源丰富的奇妙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接触许多新鲜事物、产生新视角、迸发新思维。而在国际化日趋成熟的今天,为校园带来这些变化的,我认为,功劳之一,就在于外教。每一位外教,他们各自的言行举止都浸润着自身的母国文化,与他们接触,无疑是我们了解异国文化最鲜活的窗口。我的外教我的专业是日语,接触的外教自然是日本人。在中日关系微妙的这两年,难能可贵的是,仍有不少日语教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教学。"爱日本,也爱中国",是他们共同的精  相似文献   

7.
站在窗边,凝视着远方,在大海的尽头,你现在过得还好吗?
  梅干(Meghan)--我的第一位外籍教师,也是第一位敲开我心灵大门的外教。她来自美国芝加哥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来中国的大学担任一年实习老师,每周我都会和她在一起练习口语。梅干长得白白净净,一双湛蓝色的大眼睛,身上散发着一股独特的气息,嘴角常挂着微笑,笑靥如花。她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因为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直到如今,每当看到她送给我的礼物和她每节课写给我的单词讲义,都让我不禁想起她:“梅干,你在美国过得还好吗?”  相似文献   

8.
人生导师     
正记得有过这样一句话:"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但是我还想为这句话再加一句,那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和言行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并且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的人生中起着人生导师的作用。"我的外教就是这样一位人生导师,他用自己的言行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初见:韩国外教的90度鞠躬教我们大一的外教走后,又来了一位新的外教。"长什么样子呢?"同学们个个都很好奇。私底下,大家  相似文献   

9.
一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王敏从大连外语学院毕业了。那时,大学里所教的日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中国语的另一种表达符号,没有文化的含义。两年后,王敏作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考入四川外语学院,专攻自己所志愿的日本文学。当时,全国只有四川外语学院设有日本文学研究生专业。因此有着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中有从日本请来的教授石川一成,他可说是王敏走上文学研究道路后遇到的第一位导师。1980年的一个雨天,石川一成教授穿着沾满泥水的长统雨靴走进教室。他像往常一样将蜡板印刷的教材发给大家。这一天的教材…  相似文献   

10.
好不容易联系到了2000年“友谊奖”的获得者日本教师松浦友子女士,当我们在杭州一家宾馆大堂见面时,我竟然把她当成了中国人。松浦友子用一口带有杭州口音的普通话笑着对我说把我当成中国人,这已经不是新鲜事了。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了她,如果我们不是安排好了这样相见,我一定会把她视为一个普通的中国江南女子,她纤瘦的身材,细腻的肌肤,她的南方口音,还有她的衣着,已经把她融入到了杭州的湖光山色和大街小巷之中,几乎不好将她与这个城市分开了。不过和她走在了一起,从侧面我还是看出了她的日本特征,她的额头和她的鼻子酷似…  相似文献   

11.
正常谋职应试程序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能应对自如,因为他(她)们都临时抱过佛脚,其应职行为一般都不会出现偏差。但求职面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该如何处置呢?正在或将要应聘者不妨掌握下面一些“随人应变”术,对你应试的成功是大有好处的。 “画蛇添足” 在于有心 一家外贸公司想要招聘一名搞贸易的人才,而且要求这个人会外语。武汉某管理学院一位大学毕业生G小姐得到这个信息后喜出望外,马上赶到那家公司应聘。然而她看到已有好几名比他外语还要出色的应聘者被淘汰了。“来访”前几位失败者后,G小姐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她在不慌不忙回答了三位主考官提出的一些相关问题的同时,又主动地将自己的情况进行了“评价”,“我对经济贸易很感兴趣,因为我上高中时,对世界地理的学习特别用功,所以对各个国家的地理概貌,矿产资源都比较了解,我可以用英语介绍美国西部地区情况。同时,我也可以用日语介绍一下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情况。我曾在商业部门实习半年,所以也颇懂一些经商之道,如果你  相似文献   

12.
如果说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漫画无疑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地标。可最近中国却有一位80后漫画家凭借她的作品《子不语》走红日本,平日里很难取悦的日本读者这一次称赞她“画出了日本人也喜欢的漫画作品”。  相似文献   

13.
在大学图书馆中,外语类图书是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其中,日语类图书也会占有一席之地。在开设日语专业的大学中,日语图书更是不可或缺。购置什么样的日语图书来满足广大师生教学、科研、学习、考级、就业、考研等方面的需求,成为大学图书馆在进行馆藏配置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面向日语教师和日语专业学生两个层面对日语图书在大学图书馆中的馆藏配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民族学院,每到开饭时间,学生们便拿着碗,拥向食堂。在拥挤的学生食堂窗口,偶尔也能看到几个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一次,在我饭桌的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刚搁下碗,便叽哩咕噜地聊起来。我一听,她俩是在说日语,原来这两个穿着打扮与中国女生毫无区别的姑娘也是“老外”。我便用日语向她们问好。由于我还稍懂点日语,加之她俩的汉语说得还可以,所以我们话题也就多了起来。从中得知,她们分别来自日本东京和冈山,一个叫佐野夏美,一个叫大森蘸,都是  相似文献   

15.
她是伯克利加州大学文科领域第一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教授;也是比较文学系20多个教授中第一个获得终身教职的非白人女性;33岁的她,当年进入伯克利的时候,给加州大学一个震撼;是的,她有理由骄傲——刘禾在我的记忆中,总是高高地昂着头。在国内就听说,有位赴美留学的年轻女性,在美国获得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终身制教授的职位,当时只有38岁,她的名字叫刘禾。去年秋天我赴美采访,一到旧金山就拨通了刘禾的电话。刘禾如期而至,走廊中传来轻快的脚步声,娇小玲现的她,昂首挺胸地走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真让人难以把她的形象与美…  相似文献   

16.
忆北村夫妇     
缘起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最美好的是冥冥的未知中一些早已注定的相遇,和北村夫妇的相遇便是如此。
  北村老师是一位图书馆学专家,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委派到我们研究中心做指导工作。经常看到北村老师和畔上老师一起去食堂吃饭,当时北村老师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有礼貌,和蔼可亲。2014年上半年我有幸去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刚到日本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田野”作为硕士论文的案例分析,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国内的畔上老师发来邮件说北村老师也要回日本了,北村老师退休之后和师母搬到乡下的老家照顾师母的妈妈,问我“五一”黄金周想不想去看看,我本来就有很重的乡村情结,又加上想迫切了解日本农村,于是很欢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年轻教师,参加工作仅有三年时间,在教育学生方面缺少一些好的方法.但从一次语文课中我悟出了一点:老师爱学生只要发自内心就够了. 那次语文课,我让学生完成一道写自己愿望的题.我们班一位平时淘气、捣蛋、爱惹是生非的学生,他是这样写的: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妈妈能每天高兴的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愿望是,老师能天天笑眯眯的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当看到这位同学的作业时,我真的很高兴,而且高兴之余也有些感动.我毫不犹豫的在后面写道:好,你真棒!你一点也不笨,你妈妈看了也会这么认为的.  相似文献   

18.
正每个外国汉学家都与中国有着一段缘分和故事,诚曦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的汉学家。很珍惜"研修计划"的机会认识诚曦,是在近日"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无论是在课堂上听专家学者的讲课、去社科院与教授们研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诚曦总是很活跃,让人印象深刻。诚曦,现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中国艺术、武术、哲学、音乐以及中西方哲学比较。18年前因武术结缘中国的诚曦,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来  相似文献   

19.
说来偶然,我的一位朋友小支在闲聊中对我说:“你们当记者的能不能报道一下我的老师呀?她教英文十多年,分文不取,有200多位学生受益于她,那精神真叫棒!”时隔数日,我真的去拜访了这位夫人。  相似文献   

20.
王富海 《人才瞭望》2013,(10):28-29
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个人走在异乡的田间小路上,回忆着这一年多以来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感慨万千,同时,也激情满怀.因为,在这里,在异乡,我燃烧了青春,也得到了人生中最快乐最充实的生活. 《天那边》感动生命 一切还要从我上大学的时候说起.大三那年的教育学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播放了一部关于大学生支教基层的电影——《天那边》.电影讲述了女大学生许晓萌支教的故事,许晓萌毕业后和深爱着她的江可可一起报名志愿参加支教生活.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做水咕噜乡水咕噜村水咕噜小学的地方,罗志伟是这里的校长,也是这里唯一的一位教师.他只让许晓萌和江可可在那里听课.许晓萌不甘于过这样的支教生活,经过她和江可可一起不懈努力争取,最终,村长和校长决定让她给孩子上英语课和语文课,这让她真正走进了支教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