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利 《老人世界》2011,(2):28-28
住在村里或是隔着篱笆、寨子,或是矮矮的土墙,借东找西的邻里之间相互走动十分的和谐。在农闲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喜欢串门,到了大雪封门的冬天,手脚勤快的婶子、大娘就是串门,也总是手里拿着针线活儿坐在邻居暖洋洋的土炕上,边做针线活儿,边拉家长里短,大闺女、小媳妇们则用白皙、灵巧的小手边描龙绣凤,边说笑。那些在田里摸惯了锄头的汉子聚在炕头的小木桌旁,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导刊》2014,(17):52-53
摩西奶奶说:“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是的,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相似文献   

3.
左右 《老年世界》2006,(16):26-26
近日出自武汉市的一则张老太平时没病爱住院,但看见儿女就痊愈的新闻,被许多人评价为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  相似文献   

4.
我妈妈今年7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心胸豁达的老太太。她吃饭口重,饭前常趁我不注意自己去捞咸菜.怕弄盘子弄碗的有响声。就用筷子夹.弄得咸菜汤洒了一地。丈夫看见了.不动声色地用抹布擦干净……这样一次两次.天天如此。一天吃饭时.她又如法炮制。我暗示丈夫别擦。等他上班走了,我说:“妈,你夹咸菜怎么不用碗接着点呀?”  相似文献   

5.
唠叨当歌     
启慧 《当代老年》2006,(8):23-23
我的老伴过了六十岁以后,由过去随和温顺、少言寡语,变成脾气固执、唠唠叨叨了,而我又是一个争强好胜、个性倔强的人。老两口退休后经常吵吵闹闹,弄得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6.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省直属某机关的一个处长。后来我们混熟了,他便向我讲起了他的烦恼——穷则思迁,我把读书当跳板1955年,我出生在神农架林区一个山旮旯里,为了逃离贫困,我从小就发奋读书,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山区。可我命运不济,因为爷爷解放前夕是地主,在讲成份的年代,什么好事都轮不到我。没想到,柳暗花明迎来了“恢复高考”的春天,我用几个月的时间拼命地恶补功课,终于考进了华中师范大学。那个年代,师范院校的学费是全免的,正合适我这样的贫困生。上了大学,我突然觉得天变高了,变蓝了,变得可爱了。站在如画的校园里,感受着习习的…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俄罗斯姑娘费兰花初到中国,在广西师范大学进修中文。自那时起,她就把桂林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深深爱上每中国的生活。如今,她是北京语言大学出了名的“比赛鬼”,热衷于参加各种比赛和社会活动,对公益志愿服务也充满热情。费兰花说,在中国她从未有到了外国的感觉,相信自己和这个国家很有缘分。  相似文献   

8.
我和老伴儿吵架了。几十年来,我们吵了多少次已记不清了,但这次最严重,竟然都提到了离婚,好像觉得离开了对方,生活会过得更好。这天晚上,我睡沙发,老伴儿睡床,这是我们第一次“分居”。  相似文献   

9.
善待儿媳     
姚扶有 《老年人》2006,(5):31-31
我和儿媳相处,亲如母女。不过,培养这种感情需要时间,得有一个过程。儿媳刚到我家的时候,对我总是敬而远之,很少当面讲话,有事都是通过儿子转告。那时,我们各住各的家,到了周末,小两口才回来陪陪我们。儿媳回来的时候,每次见到我都“是三部曲”——脸一红、头一低、最后抿嘴一笑。这就算打了招呼,从未叫过我一“声妈”。我想:哪有这样当媳妇的,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到了冬天,我特别怕冷,手脚冰凉。一天,儿子拿回一个磁疗暖炉,我一用觉得效果不错,直夸儿子孝顺。儿子哈哈大笑,说“:您弄错了。这是您儿媳专门给您买的。”我不信,以为是他帮老…  相似文献   

10.
妈妈政府     
自从当上了教授,年资日益增长,连我自己也感到无端地受到分外的尊重。在学校里随便走到什么公共场合,都有学生,上过我的课的和没有上过课的,对我让路,到外面开会,常常有人把我从角落里拉到中座,像婚礼中的新郎一样安排在最醒目的地方。其实这几年。我和过去作为小字号的充当放大炮的角色的时候,水平没有多大变化。除了顶部头发越来越沙漠化,不得不调动四周的植被来实行农村包围城市.  相似文献   

11.
我渐渐地老了,孩子们一个个都长大了,早先我管教孩子,如今,孩子却“管”起我来了,动不动就向我发“指令”,什么这个“应该”、“必须”,那个“不准”、“不许”等等。  相似文献   

12.
阿莲 《当代老年》2006,(8):11-11
我认识一位86岁的老人,耳聪目明,思路清晰,是一位备受儿女尊敬的老人。最近在拜访这位老人时,她说的一句话令我很感兴趣。她说:“老人要受到儿女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儿女,要敢于向儿女道歉。”  相似文献   

13.
吴兴英 《老年人》2006,(5):30-30
我决绝地把父亲给的5000块钱塞回他的口袋,并把他送上了返回老家的汽车。旁边一位大爷见了,问我父亲:“老伙计,这是你儿子吧?”父亲笑着说“:是的,他送我回家。”可我分明看见父亲笑得勉强。长途客车徐徐出站,我对着父亲挥手。父亲坐在窗边,一副倦怠失落的样子,并没有往常的热情。车走远了,也带走了我对父亲的牵挂。回想起这天清晨,我和妻子刚刚起床,父亲就大汗淋漓地敲响了我家的门。正是春耕农忙时节,父亲的突然到来让我有些吃惊。难道家里出事了?因为父亲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平时很少进城找我,而且他在老家还种着几亩水田,这时的农…  相似文献   

14.
林夕 《当代老年》2006,(8):18-19
那天,女儿放学回家,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妈妈,我们家有多少存款?”不等我作答,她又继续说道:“他们都说咱家至少有50万元。”我奇怪地看着女儿:“你说的‘他们’是谁呀?”“我班同学。他们都说你一本书能赚十几万稿费,你出了那么多书,所以咱们家应该有50万吧。”我摇摇头,说:“没有。”  相似文献   

15.
《漫画周刊》推出一项“征画活动”,要求应征作品必须以“世界的最后时刻”为题。活动一等奖奖金高达1077美元,三等奖也有377美元。  相似文献   

16.
李茜 《老年人》2006,(5):39-39
老张竞选厂长,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竞选演讲的前一晚,一家人早早地休息了,准备以充足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挑战。午夜时分,女儿还没睡着。她想起父亲练习演讲时,喜欢往上提裤子,可能是新西裤太长了。于是,她翻身下床,找到老爸的裤子,往里折了一寸,然后缝好熨平,才安心地睡觉。到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如今,我国家庭的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通常,老人不仅无偿看护孙子孙女,还能经常主动贴补一些费用,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日前,网友“您好”—篇名为《女婿已经三个月没给生活费了,我还该不该继续给他带儿子?》的帖子引发网民热议。  相似文献   

18.
受李莎的《在中国幸福生活》一书的启发,本文从华裔美国人的视角探讨了外国人如何在中国幸福生活的问题,对外国人怎么在中国过得幸福给出了一些小建议。  相似文献   

19.
From the Mailbag     
My name s Ioana.Iwork as an Eniglish teacher in Wuhan,in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I am fond of reading your magazine.1 wish to congratulate you on the amazing work Women of China has done so far.Personally,I am grateful for the stories you bring with every issue,and for the new and exciting information and inspiration you bring.  相似文献   

20.
我们给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多到孩子都昏了头了。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给予孩子数不清的、甚至叫他们无法承受的爱,因为我们“望子成龙”。于是在“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的爱心之下,出现了家庭中的“老少错位”。你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这样吗?地位错位现在,许多家庭的“政权”已经“崩溃”,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常常颐指气使地叫长辈干这干那,家长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甚至夸奖孩子聪明有魄力,是当官掌权的料。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