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肖贤彬 《学术研究》2004,(12):148-148
《庄子·养生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中“新发于硎”一语, 难得确诂。王力《古代汉语》 (修订本 ) 译作“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注文又说: “发, 出。”“出”变成“磨出来”, 未免添字为训之嫌。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谢质彬 (  相似文献   

2.
由于教学上的需要,近来翻检了几篇有关《庖丁解牛》的解析文章,发现在对这篇文章主旨的揭示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二)归纳为:“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好工作,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要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又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得心应手,主要的道理就在这里。”又如,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读本》第一册该文的分析部分写道:“通过庖丁对解牛技艺的具体叙述,显示出这样三层意思: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掌握牛的内在组织,摸索到解牛的规律;二、由于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就做到刀刃完好,‘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有高超技艺,但逢到筋骨结聚的困难之处、仍然认真对待,终使困难迎刃而解。”类似这样的归纳、揭示,还有不少,不再抄录。  相似文献   

3.
剖·鐾     
将刀在布、石上磨擦使刃锋利,通常作备刀。辞书谓:其字应作鐾。其实它也未见得就是备刀的始字。细究其源,似应作剖。《淮南子·齐俗篇》“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刃如新剖硎。”《庄子》“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已故的杨树达先生说:“硎当训为型。型,铸器之法也。新发、新剖,谓刀新从模型中取出。”(《积微居读书记》)我以为硎解为磨刀石已成定论。剖从音得声,音从不孳乳而来,许多从不的字:杯、盃、桮,与从音的字:倍、培均读微部音。再证之以上古无轻唇音,可知剖读如背。剖是个形声字,音是声符刀是义符。备刀于磨石,无庸置疑了。其次,说“刀新从模型中取出”(剖发出)于事理也不合。不要说古时,就是今天的精密铸造,从型中新取出之刃具,不经磨研,也是绝不会锋利得游刃有余的!不仅剖是备刀义,发亦当作如是解。  相似文献   

4.
《养生主》属《庄子》内篇,其中有个众所周知且又脍炙人口的故事,叫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  相似文献   

5.
谥是周代大夫以上贵族有爵者死后命名的一种称号。此据下引《礼记》各文可以证知: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檀弓》) 先王谥,以尊名。(《表记》) 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玉藻》) 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郊特牲》)《郊特牲》云“死而谥,今也”者,言古者凡有爵者死后乃有谥,而今则虽生时无爵,死后即命谥。故郑玄注云“周制爵及命士,虽及之,犹不谥耳。今记时,死则谥之。非礼也。”虽然《郊特牲》所云古者未必如郑注云“谓殷以前”,但如谓为周之古代,应可无疑。  相似文献   

6.
<正>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以孔墨并称,如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当染》)“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不侵》)“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顺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有度》)古代谚语又有“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之说。这  相似文献   

7.
陆晓光 《社会科学》2013,(4):161-177
庖丁解牛活动符合《资本论》"劳动"范畴之义;庖丁解牛生涯的追求印证并超出了马克思关于手工业劳动具有"半艺术性"的评断;庖丁解牛劳动饱满的艺术性内涵鲜明折射出马克思"劳动异化"说的美学关怀。《资本论》批判劳动"异化"的同时也注意到其"转化"的另一面,后者集中表现于凝聚了科技新知的现代工艺学。庖丁作为传统手工业劳动的典范,其手工艺在"受到工业革命的侵袭"之际,也可能转化进入现代工艺学新天地。《资本论》"劳动"观聚焦于体力劳动,而与《资本论》本身创造性的脑力工作相歧异,由此提出以脑力工作为对象的"工作美学"(working aesthetics)论题。庖丁解牛作为比喻艺术法则的寓言,《资本论》作为创造性脑力工作的结晶,两者的互文比较有助于开拓"工作美学"新论域。  相似文献   

8.
蒋民胜 《学术界》2002,(2):163-166
上海复旦大学语文研究所的《修辞学习》杂志 2 0 0 0年第三期第 4 1 - 4 2页发表了乔俊杰、马玉山二先生所写的《〈陋室铭〉疑析》一文 ,提出 :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与“调素琴”混在一起 ,二者矛盾 ,使人迷惑 ;应改成“有丝竹之乱耳”则“全文足倍生辉矣” ;同时认为王力和郭锡良二位知名学者各在其《古代汉语》中对此文的解释亦有不周到之处 ,云云。是说也 ,我在吃惊之余 ,聊提出不同意见。孔子曰 :“辞达而已矣。”朱子曰 :读书之法 ,在于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两段话 ,各出于相隔…  相似文献   

9.
《说苑校证》二十卷,向宗鲁先生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向著间有可商处,我曾作有《〈说苑校证〉订补》一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1期),今复得若干条,兹敷衍成文,就教于学人。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禄仕之臣也。(君道篇 P16)按:若,今也,时间副词。吴昌莹《经词衍释》云:“曰若,发语词,犹言於今也。”章太炎《王伯申新定助词辩》云:“《盘庚》之‘若’当训此,此犹今也。”徐仁甫《广释词》“若犹今”举了4例,可参看。本篇后文云:“今吾好士六年矣,而栾激未尝进一人,是进吾过而黜吾善也。”言赵简子与栾激交…  相似文献   

10.
风诗新解(十三)晏方蜉蝣若欲明了此诗之旨,必须与《有狐》诗参伍比较。《有狐》诗云“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此诗云“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同是心忧。《有狐》诗之心忧是因为“之子无裳”,此诗的心忧是什么缘故呢?“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衣裳采采”...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正义》: 《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女胃),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 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晋干宝《搜神记》则云: 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媪,常在地食死人脑。若欲杀之,以柏插其首。”  相似文献   

12.
《史记·货殖列传》表现了司马迁异军突起似的经济思想和货殖主张,招致了历史上不少正统学者的非议。班固父子读后,贬之曰:“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北宋李觏作诗责司马迁“闻道寡”,而盛赞班固之“驳议何洋洋”(《盱江全集·读史》);金代王若虚更疾之若仇,惊呼“迁之罪不容诛矣!”(《滹南遗老集》卷十二)由此可见,《货殖列传》决非等闲之作,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 宋明时期,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讲“本体”。程朱讲“以理为本”,陆王讲“以心为本”,张载讲“以气为本”。王廷相在同程朱、陆王的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气本体论,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他在张载的气本体论的基础上,立足于当时的科学成果,进一步论证说: 两仪未判,太虚固气也;天地既生,中虚亦气也,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是故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清通而不可为象也,太和氤氲,万物化醇,生生而不容以息也。其性命之本原乎! (《慎言·乾运篇》) 气至而滋息,伸乎合一之妙也;气返而游散,归乎太虚之体也。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雨水之始,气化也;得火之炎,复蒸而为气。草木之生,气结也;得火之灼,复化而为烟。以形观之,若有有无之分矣,而气之出入于太虚者,初未尝减也。譬冰之于  相似文献   

14.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又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两段话中的“五十而知天命”和“五十以学易”,前人很少注意到其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连朱熹也不例外。朱熹注《述而》篇“五十以学易”说:“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  相似文献   

15.
在解释“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时有这样的说法: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把“玄”释为“道”在这里是不当的。按《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说,“玄”是指深奥而幽远。因为“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苏辙《老子解》)。沈一贯《老子通》说:“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古代“小说”的概念是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谓“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渊”(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小说批评的涵义亦然。宋代小说批评理论处于承上转下的过渡期,有其特殊地位。中国古代的小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寝淫于宋”(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小说批评论大致也相似。《庄子·外物篇》已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说法,东汉桓谭在其《新论》中阐述古小说的创作特点、意义是:“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拟李都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余九岁时,北洋军阀恢复读经,高小一年级增设《孟子》一课,当时老师马虎教,学生胡乱学,犹记将石印《孟子》放置老师台前,背过身去,就象甘肃对“花儿”一般地高唱起来,到底唱的什么,学生固然不在乎,老师也不管。这就是六十余年前学习《孟子》的大略。可是,问题在于,六十余年前固已如此,难道六十余年后之今日,就能学习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吗?其实这个问题,清初的黄梨洲(宗羲)早已接触到过,他说,按道理讲,“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况且  相似文献   

18.
《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此段文字,由三个对仗工整的复句组成,本不应有何疑惑,然历来注家对“而弃规矩”中之“而”,均未有妥贴的训解,可谓一大缺憾。现今看到的注本,自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到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王力《古代汉语》,于“而”下均无一言。未释之原因,盖以为此“而”即一般连词也。于是,陈鼓应遂将“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作为一读,中间不再点断。若如此,则破坏了整体行文的对应。对此,前人不是没有怀疑,北大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此句云:“而弃规矩,‘而’即‘然’,是‘燃’的假借字(参用王引之,阮毓崧说);‘燃弃规矩’与上句‘毁绝钩绳’为对文。此句言把所有的圆规、方矩等工具都烧毁。”此说给  相似文献   

19.
检各家有关《楚辞·远游》的研究著作,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句的“勤”字,少有确诂。王逸《楚辞章句》于“哀”句下仅云:“伤己命禄多忧患也。”洪兴祖《补注》只曰:“此原忧世之词。”降至后世,若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尽释“哀”句上下文,独“哀”句无释。而王夫之《楚辞通释》则以“斯既生人之大哀矣”释之。近人谭介甫《屆赋新编》号称賅博,于此竟告阙如。疏通“哀”句,关键在于弄清“勤”字的涵义。  相似文献   

20.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鲍彪注曰:“死则填壑。”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填沟壑为”:“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死后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