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专制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堡垒。它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意义和批判警世价值。在现代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认真剔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吸收其精华,科学地对待外来政治文化遗产,对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价值、合理的成分应大胆地借鉴和利用,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内容应予以深刻的检讨和批判,努力培育出适应现代民主政治需要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3):95-100
法国大革命是由财政危机、社会冲突引发的,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路易家族追求的国家集权,才是导致大革命的罪魁祸首。国家集权消解了贵族和僧侣阶层的权力,将他们变成了只想保住免税特权的寄生阶层,使得贵族、僧侣与农民之间不再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社会成为散沙;国家集权吞噬了司法系统,使之沦为长官意志的附庸,不但堵塞了依法化解社会冲突的可能渠道,而且让百姓失去了司法信仰,不再尊重法律和程序;国家集权剥夺了知识分子参加政治生活的机会,使其思想变得极度纯真和理想,为暴力革命提供了合法外衣。更重要的是,路易王朝在破坏传统社会组织的同时,却无力承担现代国家所应履行的公共责任。这样的国家必不可免地会激发民众暴烈甚至盲目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实现工业化是后发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集权体制相比较于民主体制更易于实现资本积累,也更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壮大,因而后发民族国家更倾向于选择集权模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个集权模式采纳可能性的解释模型,即采纳集权模式的可能性P=f(追赶意识,最高决策者能力,资源禀赋,国际因素),并通过对后发民族国家——德国和日本——的案例研究,初步验证了该模型。 相似文献
4.
权力政治是以专政和强制为特征的国家统治,权利政治是以民主和法制为特征的国家统治,权利政治代表了政治发展方向。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是不断探索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历程,也是逐步实现从权力政治到权利政治转变的历程。梳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武装斗争建立的政权最初形式只能是权力政治;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建立在普遍的权利意识基础上;坚持党的领导,要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5.
陈元中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5):58-60,64
集权制度文化在制度变迁后以观念形态传承下来,至今有深远影响。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既要剔除集权制度文化的消极成分,同时要注重开发利用其整体为上理念、统筹兼顾功能和公平效率优势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贵族民主政治到中央集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是我国政体由宗族贵族民主政治向中央集权政治转变时期,它与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统一需要富国强兵,更需要集中内部的军事、财政、司法和行政权。通过改革,各国君主实行官僚任免制、俸禄制与郡县制。其实质是抑制与消灭卿大夫的分裂势力,最终完成国家政体由宗族贵族民主政治向中央集权政治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由于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历史传统与未来走向、党外力量与党内力量、党的精英与党的领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国国民党早期领导体制是在民主与集权两种力量的博弈中演变发展的。同盟会时期按照三权分立原则建立起了民主体制,中华革命党时期放弃了民主体制而建立起了集权体制。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为转折点,民主与集权两种力量从对立走向融合,到国民党一大时最终确立起了民主集权的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8.
实践证明:公民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有着天然的契合,政治文化转型有利于增进国家认同,而"民族政治文化"不利于国家认同。面对现代化、全球化、风险化的时代趋势,新疆传统政治文化面临挑战与危机。从民族身份向公民身份的转型是解决新疆问题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文化唯物主义及其"文化研究"的传统中,伊格尔顿是从词源学以及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文化的。他试图从人类文明、生活方式以及艺术等方面去探求文化的本质和作用,突出其整体性,并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同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现代社会的地域政治、民族和信仰冲突等重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英国的文化研究传统及其"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产生于传统文化,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一国的国内政治,是当前政治研究的一种方法,本文试图在传统文化的框架下对印度的民主政治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政治发展需要民主政治文化的内在支撑,否则很难成功。因此,处于转型进程中的俄罗斯必须注重政治文化的民主转向。本文主要分析了认同型政治文化、独立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法理型政治文化的理性建构,阐释了政治文化的民主转向对俄罗斯政治发展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农民政治心理的培养,形成与农村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应把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视野移到人的主体上来,把农民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培养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保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早期的诗文充满着建功立业的锐气,具有“政治审美”的特质;贬谪后的诗文多为骚怨之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沉思和求索,呈现其对生命价值的体认和追寻。在诗文创作的道路上,柳宗元经历了从政治焦灼到文化立身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中的民主政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文化,使人们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培育了网民的民主意识,虚拟实践了其参政议政能力,推动了政治的社会化进程,对中国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对现时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促进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积极建设适应其发展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刘君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对政治意识形态、电影艺术和传播效果的审视,在当下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中主要集中于"政治电影"的探讨,但商业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使其已无法对电影生产的新变革,电影机制以及全球化立场等电影的文化生态进行有效解释。政治传播的范式则提供了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电影变迁过程中传播表象与意识形态内涵变化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有限集权·社会自治·地方民主--温饱后阶段的政治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温饱后阶段.如何在这一阶段进行政治调适,以妥善应对新旧社会矛盾,是学界和政界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有限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巩固和扩展社会自治,适度推进地方民主,应成为此阶段的政治调适目标.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化视域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理应是广大农民,可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原来同质同构的单一性农村社会结构已经为多元化的新农村社会结构所取代,作为单一农业生产者的农民阶级已经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外出打工者由于利益关联度的降低,充当了村庄民主政治建设边缘人的角色,虽然他们在新的人生体验中现代性有所提升,可这种现代性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是有限的。而那些留守农村的人群虽然是农村民主政治事实上的重要承载体,但无论是从认知意识还是政治需求上来看,这些人都恰恰是最缺乏政治精神的群体。村组干部虽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可由于他们不得不同时处于与多种力量的博弈中,这些政治认知同样没有转化为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政治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从民主政治到政治文明的演进 ,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是这场历史演进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