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3 毫秒
1.
邱芝 《学术探索》2005,(4):100-103
叶利钦时期十多年的自由民主改革实践,使俄罗斯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俄罗斯民众呼唤着政治权威的诞生。普京上台后推行权威政治改革,不断加强总统集权。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国情与民意赋予了普京权威政治改革稳固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普京权威政治改革越来越受到来自国内外的掣肘与挑战。从长远看,发展民主政治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政制改革,实行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国民政府主席的个人权力,加强党权。很快,因孙科政局危机,蒋介石重新上台,与汪精卫达成了权力分配,实行军政分立。1935年底汪精卫遇刺后,蒋兼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蒋个人权威的形成有其制度空间,主要是处理危局的政治需求、行政系统的非完整、国民党中央党部权威的缺失、制衡个人权力膨胀的制度空缺。这种基于个人权威的集权政治尽管有利于应付危局,提高行政效率,但阻碍了制度权威的建立,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与政党政治的真正实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后发国家政治体系的和平转型需要保持权威与民主的平衡发展,一方面推动权威的理性化转型,增强政治权威的凝聚力及其对政治发展进程的调控力,另一方面在政治权威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增强权威的合法性.权威的转型为发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民主创造各种条件,渐进民主的发展重新塑造了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在此基础上,后发国家才有可能实现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和平转型.  相似文献   

4.
基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的中国民主发展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所追求的政治价值有很多,民主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人们对不同政治价值的追求排序与具体的民主模式.近代以来,中国所追求的首要政治价值并非是民主政治,也缺乏民主生成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因此民主进程显得艰难竭蹶.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前提.在现阶段,应该从生产力发展、社会和谐、公民社会发育、政治伦理培育、中央集权与政治权威发挥积极作用出发,建立一套以执政党主导、多渠道协商、重视公民能力发展为特征的集权型民主政治体制,引导中国度过社会转型的高风险期.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内在逻辑是建立一个具有现代性集权的民族国家,具体而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具有高度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中央集权政府.而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情景里,中国社会连续出现了权威危机,导致政治秩序混乱无序,致使近代中国国家建设在弱势权威的无力支撑下仓促展开.不论是北洋军绅政权还是国民党的党治体制都难以彻底化解这种危机,并最终因为无法形成有力的现代性集权政权而移交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6.
韩国曾经是一个深受儒教文化影响的集权制国家。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中间阶层迅速崛起,权威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也日益加深,到了80年代末韩国成功地实现了由威权主义向政治民主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任何社会的政治生活中都存在着政治统治与被统治、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或命令与服从)、政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相应的政治秩序.构建良好的政治秩序既需要政治权力的塑造,更需要政治合法性的维持.因此,对政治合法性的含义、区别、功能进行研究即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政治秩序如何持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尤其值得探讨.根据塞缪尔·亨廷顿所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第三世界国家建立稳定政治秩序的论述,在此主要阐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初期,权威政府对国家稳定的重要作用;第二,探讨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防止政治腐化、发展民主,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第三,探究经济发展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元梓 《学术界》2007,28(5):112-130
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处在民主治理与市场经济转型的不断迭荡过程之中.很明显,与这些转型相伴随的是日益加剧的政治冲突.我们看到,所有这些问题大多源于以宗族、种族、民族、部落、家族等为基础的政治认同,也与民主的发展同时发生.因此,民主发展与政治冲突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话题.毫无疑问,没有民主,没有民主化,也就没有民主与冲突这对矛盾.政治冲突的发生,从总体上说,是由于:1)政治权威合法性丧失;2)民主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民主政治能够和平地解决冲突;3)暴力本身已经长期扎根于冲突之中并依此重新界定政治秩序、评判政治实践.根本不是民主的结果.政治认同问题的核心在于,它是政治冲突的一种症状而不是病根.作为暴力冲突潜在原因的政治认同,一是与作为手段而广泛使用的即作为动员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政治参与而引起冲突的政治认同,这两种政治认同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当代社会的许多冲突属于政治认同的冲突大多仅仅是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说的.当然,一旦种族认同、民族认同和其他认同被动员起来,政治认同会以自身的方式变成决定性的因素.在多种族、多民族的现代社会中,要解决民主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冲突,应该做出关于权力共享的永久的宪政安排和政治架构.要认识到,在多元文化的场景下,当代社会的冲突,不同的文化其认识是不同的.在其有限的范围内,国家不能是一个普通的文化共同体,它必须是一个源于各个文化共同体,并以各自的政治自治为基础组成的一个普遍的政治共同体.即"文化多元,政治一体".要通过民主制度,给所有共同体包括少数人以实际的利益,从而反映权力共享和选举成功的直接成果.要以广泛的认同和宽容的公民精神为基础建立一个普遍的政治共同体.总之,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单一的政治共同体.它要求,在上层必须有更多的权力共享,在基层必须建立持久的认同和共识.不仅对少数而言,而且对绝大多数公民来说,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无论是一般民众的民主参与,还是民主化的进程,特别是以种族、民族为基础的政治精英之间,合作主义都是必需的,合作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部分政权的资本化和部分资本的官僚化,新兴官僚资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焦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敌人.其中,官僚制或行政集权制是其政治制度基础,官文化或官僚政治文化是其思想文化根源.如何防止政权资本化和资本官僚化,以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克服官文化,以公有制经济克服官僚资本,以民主法制克服行政集权制,以民主的权威克服官的权威,就成为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关键环节,成为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伴随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等不断加深,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渐行渐远。西方左翼思想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困境。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都面临合理性和合法性危机,不能解决日益加剧的两极分化、社会不公、金融危机等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超越资本主义民主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并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政治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转型,呈现出多民族政治文化和谐发展、以参与型为主的混合文化、以制度为基础的秩序型文化以及认同型的共识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了内蒙古政治文化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政治文化对内蒙古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内蒙古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推动了内蒙古民主政治的建设与发展,有效维护了内蒙古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3.
现代民主借由国家主权所确保的宪政秩序和优良公共文化而获得繁荣。但当前,现代民主之发展已显现出了危机状态。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了群体利益的产生,由此导致权力腐败与政治公共领域的颓废,使得现代民主的社会基础发生了不利于民主的变化,也使得公民运动的民主参与程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来临,使得全球社会的兴起,国际组织力量的壮大及其内部固有的问题和全球风险的加剧,导致国内民主制度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而改变上述危机的途径乃在于重申国家主权和在此基础上加强全球合作,增进国际民主。  相似文献   

14.
"新权威主义"1986年起于青萍,1988年重新提出,今年一月公开见诸报端.其主要观点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商品经济只能在政治集权的条件下实现.因此,当前在政治领域中的改革不是推行政治民主化,而是实行必要的政治集权和政治垄断.通过集权政治来发展商品经济,是中国改革的必由之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必须实行"开明专制".新权威主义是我国经济改革进入困难阶段,社会和经济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政治主张.但是,如果把这种主张付诸实践,必将对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和评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是围绕着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而展开的.民族地区政治发展主要表现在政治结构的重构与完善、政治运行从失序到有序、政治文化的调适与世俗、政治参与从被动到主动及广泛、政治秩序从动荡到稳定等内容,并呈现出多种认同危机相交织、精英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载体的独特的政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李茂平 《理论界》2007,(7):38-40
民间组织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助推器”。其“助推”功能根源于民间组织的基本属性、“政府失灵”的客观要求、公民社会赋予的“神圣使命”;并且培育民主价值文化、创建公民多元利益表达渠道、克服政府的合法性危机、制约政府权力、提供民主政治发展动力等是民间组织“助推”功能的主要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经济的确立给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全方位的震荡,政治观念上由集权转为民主,政治态度上从疏远转向参与,政治方式上从人治走向法治,政治人格上由依附到独立,政治倾向上自激进至变革。如何在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现代政治文化,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8.
传统公共行政受合法性问题困扰由来已久,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形成于对代议民主制权力结构之上的现代理性官僚行政的持续改革中.传统公共行政以政治-行政二分作为其理论成立的根据,其官僚体制的特性使得民主与效率之间产生了深层对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各个层面冲击着传统公共行政的合法性,表现为合法性危机.我们应该从深入理解合法性危机中学习如何巩固公共行政的合法权威.  相似文献   

19.
政党政治形态的生成及其变化,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变革中的新加坡政党政治反映了该政治体系所蕴含的政治文化的变迁.本文重新考察和分析了新加坡一党独大体制的政党政治形态及其政治文化环境,认为近年来新加坡政党政治形态在向更为民主的方向转型,而这种转型的背后,政治文化所发生的变迁也悄然改变着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信念、态度和政治行为.这些新的元素包括参与式政治文化的生长、公民文化的成熟、理性的多元竞争、宽容性的政治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从政治发展的危机论角度观察,清末的政治体系不但面临着权威危机,而且还面临着参与危机;从实现现代化的政治条件上观察,清末的政治体制已经失去了实现现代化的政治功能;从政治衰败的角度观察,清末的政治衰败已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辛亥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地爆发了,而清王朝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