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并购和新建投资是企业外部扩张和内部扩张的两种典型战略发展方式。本文运用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和并购理论,从中提炼出并购与新建投资决策影响因素。认为影响并购和新建投资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的竞争程度、资源的限制、资源的可转移性、行业需求变化,影响并购和新建投资活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进入市场速度、企业战略类型、管理水平、主营业务多元化程度、企业文化、企业并购经验以及管理层偏好,并试图建立并购和新建投资战略选择框架。  相似文献   

2.
并购和新建投资是企业外部扩张和内部扩张的两种典型战略发展方式.本文运用战略管理、产业组织和并购理论,从中提炼出并购与新建投资决策影响因素.认为影响并购和新建投资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场的竞争程度、资源的限制、资源的可转移性、行业需求变化,影响并购和新建投资活动的内部因素主要有进入市场速度、企业战略类型、管理水平、主营业务多元化程度、企业文化、企业并购经验以及管理层偏好,并试图建立并购和新建投资战略选择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微观层面上,整合农业科技组织,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扩大规模或联动效益,是提高农业科技组织运作效率的有效途径。农业科技组织的整合(优化升级或结构合理化),也叫实施一体化战略,可以通过横向或水平一体化、纵向或垂直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实施联合(不涉及产权转移)与并购(涉及产权转移)等推动一体化和科技组织整合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管理的关键。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是在企业改革和体制转型过程中进行的,其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有其独特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参考国外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我国企业并购文化整合应加强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基点研究,灵活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实施新的企业主流文化战略,以及加强沟通动员鼓励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参与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企业知识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跨国并购中企业隐性知识有效转移的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并购双方良好的网络互动机制、健全的学习与创新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关系协调机制为隐性知识有效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而知识的隐默性与情境嵌入程度、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组织间文化相容性,以及转移渠道的多寡和通畅性等因素共同影响隐性知识的转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呈现出并购金额不断扩大、并购行业更加广泛、单项并购标的额趋于上升等特点。中外企业在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并购战略、并购主客体、并购的主导行业、并购的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企业在今后的跨国并购中必须转变并购战略,重塑并购主体,多采用现金支付手段,充分发挥国际中介机构作用,政府应制定和完善跨国并购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运用产业组织和核心能力理论,在比较了中西方企业并购战略的逻辑与动机的基础上,得出中国企业并购战略中缺乏核心能力的导向思维,并对这种基于核心能力扩张视角的并购战略模式进行了解构,最后探讨了该模式的两种典型实现路径及其机理,对超越产业边界的企业并购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企业并购整合中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企业在并购对象选择过程中忽视双方隐性知识的匹配程度与兼容性,并购整合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健全隐性知识有效转移和共享的机制及其支撑体系,导致人力资本协同受阻,关系资本、品牌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大量流失和减损。为了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企业应当建立以共享目标、共享空间、共享标准及共享服务为平台的隐性知识转移机制、学习机制、缓冲机制和沟通机制,并且建立有效的技术支持、组织体系、制度保证以及卓越的企业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实践中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如以经营目标代替公司整体战略,违背并购规律,盲目进行跨行业并购等。上市公司并购活动应遵循公司并购规律,科学定位并购目标,避免盲目进行跨越式并购,重视并购后的整合和组织创新,按照风险一收益配合原则建立并购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企业集团战略并购双层协同价值创造与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知识、能力、资源关联与互补的三维度动态视角,分析了企业集团战略并购的基础、潜力及知识、能力、资源的双向动态转移过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静态协同效应、动态协同效应两个层次深入剖析企业集团战略并购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和协同价值的创造过程,最后应用三阶段增量DCF模型以及协同效应实现风险系数对集团战略并购的协同价值和风险估计分别进行了量化测度.本文为企业集团战略并购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缜密的量化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成长战略的主要选择,然而,并购的成功率非常低。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并购行为对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并购成功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并购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并购是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重要战略性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数量、规模、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理论界一直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企业并购的理论解释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令人信服的全面解释。笔者综合国内外现有的理论文献,对并购相关的基础理论(并购相关概念的界定、并购的分类、并购动机理论等)进行总结及分析,主要从经济维、管理维、战略维三个方面对企业并购动机进行解释和研究,指出发达国家的并购动机正在由经济维向战略维过渡,而国内企业的并购大多数还处于经济维,需要向管理维及战略维过渡。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跨国企业并购日益加剧。从韩国Mittai Steel公司的跨国并购来看,尽管韩国钢铁企业拥有跨国并购的优势,但并没有处于主动的地位。为迅速适应跨国并购的国际化趋势,韩国钢铁企业应当积极通过跨国并购,进一步加强与钢铁生产相关企业以及同已经持有股份的国外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韩国政府也应当把跨国并购当做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支持企业跨国并购。  相似文献   

14.
论并购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企业并购战略中的具体应用。本文分析了并购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并购前的战略成本预测与决策方法、并购中的战略成本计划与控制方法以及并购后的战略成本业绩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际并购战略中的团队重组及其增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并购,无论是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还是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并购,都会发生两个企业之间的团队重组。因为是国际并购,所以团队重组看起来是人员重组,实际上是理念重组、规则重组、机制重组等。团队重组得当,会产生增益效应;团队重组不当,就会产生减益效应。在国际并购战略中,并购的双方都希望通过团队重组能够产生增益而不是相反。通过国际并购中团队重组的机理分析和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部门中团队重组的研究,可以发现,重点推进团队的合理重组是国际并购战略的关键,是避免过大的震荡而推动并购后持续成长、保持和获取新的战略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迈瑞进行跨国并购的动因、战略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我国医药企业国际并购的问题,提出明确并购目标、分析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做好目标企业的内部价值评估等四条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并引起理论界广泛关注。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践,从战略资产寻求的视角进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和特征分析,认为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快速整体获取战略资产从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国企业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具有"弱势并购"的基本特征。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资产寻求型跨国并购必须关注交易对象的选择、交易过程的管理以及交易后的整合三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企业并购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创造公司价值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表现在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但由于在战略并购中存在巨大障碍 ,降低了并购的效率。本文从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股权分裂导致的并购融资缺陷 ,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工具品种单一 ,投资银行功能尚不健全 ,收购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等方面 ,阐述了企业战略并购的障碍 ,并提出了解决企业并购障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并购重组的文化整合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管理的关键。我国企业并购重组是在企业改革和体制转型过程中进行的,其文化冲突和文化整合有其独特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参考国外企业并购文化整合理论与模式,我国企业并购文化整合应加强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基点研究,灵活选择适当的文化整合模式,实施新的企业主流文化战略,以及加强沟通动员鼓励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积极参与等。  相似文献   

20.
企业并购在美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美国跨国公司并购行为的变迁,对当前中国的企业并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的企业并购存在行政干预过多、企业监管缺位、并购后管理滞后、金融市场功能不尽完善等问题。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以提出中国的相关制度安排,如:建立跨国并购扩张战略的梯度优势、强化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并购动机、大力推行战略性跨国并购、重视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培育和规范中介机构,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