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神话思维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神话思维是指蕴含在神话中的人类关于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种现实的把握和认知的方式 ,这种方式不同于文明时代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逻辑的思维。本文从理性归纳的角度提出并阐述了神话思维的三个基本的特征 ,即 :主客体的混融与具体映象的特征 ;丰沛的感情与神秘力量的特征 ;象征原则与夸诞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于“不‘…··不……’”在假言判断里起什么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一认为“不…。··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如李福化先生在《逻辑辅导》第四章第5“页中写道:“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来表示。”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金岳霖先生①、王道君先生\徐光斗先生o和中国人民大生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等。二、将“不……不……”只看作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中性质判断的否定联项,而不是复合判断的联结项。持这种认识的有李ly.…  相似文献   

3.
一、“夔一足”的所以然在论及中国古神话的“历史化”问题时,中外学者都常常举出“夔一足”的例子,旨在说明神话中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到了后代理性人那里便被曲解为合乎理性逻辑的历史事件,从而使远古神话“消解”无闻.有鉴于此,现代神话学家采取了与“历史化”正相反的还原方法,用神话思维的逻辑去重新阐释被“历史化”了的神话,恢复初民们想象中的真实图景之原型.  相似文献   

4.
论康德审美判断中自由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由”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使康德“三大批判”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思辨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过渡就是以“自由”为纽带的,这一点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开篇即已点明:“自由概念的实在性既然被实践理性的一个必然法则所证明,所以它就成了纯粹的、甚至思辨理性体系的整个建筑的拱心石。”①尽管这种“证明”只是在“实践”的意义上“通过一个事实证实了在思辨理性方面原来只能被思维的那种东西。’,②理论认识的价值还不明确,但是作为思辨理性的最终归宿,它仍然体现了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二者之间本质上的超验联系。对作为纽带…  相似文献   

5.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辩证唯物论的逻辑起点。一、物质范畴的定义黑格尔认为:物的规定性在于它的特性。列宁就是根据物的特性对物质下了经典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根据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这种客观...  相似文献   

6.
韩庆祥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00-114+206
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7.
1985年沈有鼎先生在一次讲《墨经》的课程中指出:“‘攸,不可两不可也’,在‘不可’中间加‘两’字,‘不两可’是矛盾律,‘不两不可’是排中律.”并且认为:“《墨经》拿不常用的‘攸’用为逻辑术语,是说一对矛盾判断,过去把‘攸’完全改为‘彼’是没有脑子的.”沈先生还让我们把有的“彼”字改为“攸”.除了把“彼”改为“攸”,我们持相反意见外,其余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把“彼”都改为“攸”不一定合适的理由如下:一则张惠言据说校经,作“彼”.二则“攸”一般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如“君子有攸往”(《周易·坤卦》).或者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如“风雨攸除”(《诗经小雅·斯干》).或者作处所讲,如“为韩结相攸”(《诗经·大雅·韩奕》).也就是说,“攸”字多用于动词前面或放在主谓之间,不如“彼”灵活,指代性更广泛.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攸”的古汉语涵义“所”、“就”、“处所”与辩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彼”有“相对”的涵义,它可作指示代词,指代“那”与“此”相对,如“息壤在彼”(《战国策·秦策二》),又可指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而辩不能一人去辩,  相似文献   

8.
一、在“拜观念教”的批判中重新确立实践权威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深刻地揭示了观念的能动作用。他指出:“自从太阳站在天空,星辰围绕着它,大家从来没有看见,人类把自己放在他的头脑、放在他的‘思想’上面,而且依照思想建筑现实。亚拿萨哥拉斯第一个说,奴斯(“理性”)统治世界;但是直到现在人类才进而认识到这个原则,知道‘思想’应该统治精神的现实。所以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哲学家们常常把这段话理解为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其实,更为重要的是,这段话体现了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的哲学概括,其核心命题是:“依照思想,建筑现实。”即凡是合乎理性的思想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现实。这一深刻思想曾经激励了许多革命者为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在这两年来的审美文化讨论热中,“审美张力”问题提得比较多。但到底什么是审美张力,似乎又不甚了了,于是就产生了企图探测一下的妄想。张力(tension),据艾伦·泰特说,它是“拆去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和‘内涵’(inten-sion)的前缀”的结果。①这个说法,对于我们理解它的多义性,是有启发的。但张力到底是什么,还得我们去探索。我个人认为,张力的原初意义恐怕应该是物理学上的。比如初民们的“断竹续竹”的行为,就同张力有关,尽管那时候还没有物理学。从一些中外文辞书的解释看,张力的本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思维的发生和幻想思维形式蔡俊生本文认为,人类思维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传统逻辑规则标明的有语言的“类思维”,幻想思维形式,科学理性的思维形式。人类思维的上限是语言的发生。幻想思维形式发端于旧石器技术,成熟于图腾的出现,它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11.
《普通逻辑》(修订本)是由国家教委批准的,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教材之一。我个人不揣浅陋,试就第七章“演绎推理(下)——复合判断的推理”的部分内容提出质疑。 一、第七章,第四节 二难推理,关于简单的构成式的形式,教材写道:“这种形式是在前提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肯定后件;其所以叫做‘简单的’是因为它的结论是一个直言判断。‘简单的构成式’所以叫做‘构成式’,是由于它由肯定前件而肯定后  相似文献   

12.
<正> 目前国内外藏学界对本教的名称“本”一词有诸多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1)念诵说,2)与佛教的Derna,即佛法同义说,3)作巫术之意说,4)作祈求或恳求说。其中持念诵说观点者居多,他们的依据是,“在一些历史书籍中认为‘本’一词是藏语古词,与香雄语中的‘Gyer’即念诵相同。‘本’为藏语古词这不仅毫无疑问,而且‘Gyer’一词源于香雄语,等同于‘本’之意,也是无需任何怀疑的,‘Gyer’一词还在藏语和香雄语中并用,它在本教古文献中作‘念诵本教仪式中的颂词’之意使用”。以笔者管见,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很完整,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本”与“Gyer”一词同义,这没有错,进  相似文献   

13.
陈炎同志对“积淀说”与“突破说”的讨论文章在本刊第五期发表以后,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便在总结八十年代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开拓九十年代的美学研究,本刊在6月28日邀请上海美学界、出版界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评价‘积淀说’、‘突破说’”,“‘积淀说’、‘突破说’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美学研究中理性与反理性、传统与反传统、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九十年代美学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座谈。现发表这次座谈中的两篇。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文章,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4.
现代神话与新武侠小说丁进神话─—原型批评的集大成者弗菜,他这样解释神话:“一种叙述,其中的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中’。” ̄[1]此论断使我们摆脱了传统的语义学局限。根据发生时间,神话便可分为古代神话和现代神话。一般认为古...  相似文献   

15.
对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梁冲珍任何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都由社会存在所决定。马克思说,“不管是人们‘内在本性’,或是人们对这种本性的‘意识’,即他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①又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于古希腊神话和艺术有着相当深刻的研究,甚至有些偏爱。不仅在他们的著述中大量提及,而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诸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人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之一(马克思语);“没有希腊文化……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恩格斯语);认为古希腊神话和艺术以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并明确地指出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土壤”和“素材”,是希腊艺术产生的“前提”。而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古希腊神话对艺术的影响作用并没有仅仅停留在…  相似文献   

17.
“积淀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积淀说”被某些人认为是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唯一有价值的成果,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积淀说”在理论上根据不足。 一、何谓积淀? 据李泽厚先生说,“积淀”这个词是他受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他给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从这段话看,“积淀”指的是人性产生的过程,“积淀”的意  相似文献   

18.
学还需疑     
《论语·颜渊》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政,子(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读了这段记载后,反问:“使治无食,民饿,弃礼仪;礼仪弃,信安立?” 在封建社会里,礼仪是什么东西,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这里要指出的是:王充这种不以书上说的为是,非为非的大胆怀疑之精神,倒是很值得我们读书、学习时效法的,古人不是说“学则须疑”吗?这就是说,读书要多动脑筋…  相似文献   

19.
哲学告别人类中心论是本世纪动荡不安的精神文化运动的主导线索,它从思维方式、世界观特性和价值体系三方面带来了当代人学观念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遵循着互为经纬的两个方向:其一是通过对人类理性之“偏”的揭示与矫正引导当代思想走出直接面对“解放的焦虑”所产生的精神紧张;其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之“蔽”的消解揭露一切人类中心论的观念蒙蔽,并由此破除各种类型的“解放的神话”。西方思想正是从这两个方向上在本世纪的精神张力中达到了人学的当代自觉。在未来的世纪里,哲学作为当代人学的自觉,应该从“解放的焦虑”面对人的抗争,通过辩证法的实践精神的回归,重建人类理性信念。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近向21世纪的前夕,弄清楚走向21世纪的中国人对未来应当有什么样的追求,21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中国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中国共产党应当为提高全中国人民的素质做好哪些工作,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使中国在21世纪达到跃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目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