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属的阶级、阵营往往变化,思想也往往变化.而思想尤其政治思想一与政权结合,便更多地受到政权的影响.因此,阶级立场受到阶级、阶级出身的影响,但更多地是与政权的距离而定.  相似文献   

2.
宪政维度下的政党与政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实现其共同或相近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而谋求通过选举取得和巩固政权,由其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合法的政治组织。政党为取得和巩固政权而建立,能满足一定社会中不同利益团体维护自己利益的需求,政党制度为政党取得和巩固政权或干预政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宪政体制下,政党取得和执掌政权具有合法性、间接性和暂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发展阶段,各个阶级具有无比大的可能性来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参与政治过程。但在传统的、前工业社会中,各个阶级在中央政权的稳定中也起着一定作用。这种同等级或部落比较虽然并不那么大的作用,就在于保证社会(或政权)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经济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阶级再次首先呈现为没有政治自觉的经济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社会的各个阶级是  相似文献   

4.
革命类型学     
本文所涉及的社会革命,指的是社会中的阶级关系和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完全重组;也包括政治革命,在这种革命中,新的政治责任(polit-ical accountability)形式得以确立,下层阶级可以获得组织和迫使进行改革的能力。这些事件由于不从根本上改变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而和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思想有三个方面 :一、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三三制”政权。二、政权的内涵和实质是照顾一切抗日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 ,实行民主政治。三、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民主施政的关系 ,反对“以党治国”。党对政权领导的正确原则是指导与监督  相似文献   

6.
陈文新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之所以说“政治”是一项“资源”,是因为政治具有“资源”的基本特征。首先,从稀缺性来看,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始终是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争夺的“稀缺”资源,谁获得了国家政权,谁就拥有了政治上的主体地位,从而也就能够实现本阶级的政治权利。现代政治冲突实质上也源于对政治权力、政治地位等稀缺资源的争夺。其次,从有效性来看,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等等。政治的这些外延形态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一种逻辑上的相互联系,各种政治形态对于政治体系的生存、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维护政治系统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7.
略论苏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张欣“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又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在阶级社会里,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国家制度。一定阶级的民主总是与一定阶级的专政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决定着其民主的实质。民主政治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领域历来是各个阶级必争之地,是敌对阶级生死搏斗的重要战场。各个阶级为了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深知教育工作的重要,也把黑手伸进教育领域。大野心家江青曾指示他们的“帮兄弟”说;“这个文教战线,今后得要很好地抓,抓在我们自己手上。”他们抓教育要干什么呢?“四人帮”在原科教组的一个亲信在一次讲话中露了点马脚。他说:招生“不仅是招几个工农兵上大学的问题,是涉及到  相似文献   

9.
武士因土地纷争武力化的需要而产生,以杀戮技能为生存资本,以战争为生存土壤、财富源泉和发展动力,凭借武力夺取国家政权,成为政治上的统治阶级和社会上的主流阶级。武士政权崇尚军国主义,以武力为立国之本和治国之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生活统统服务于战争需要。武士在战争实践中创造和完善的战争精神——武士道,作为战争之道登上历史舞台,以穷兵黩武为荣,鞭策武士在战争中“建功勋、立伟业”,体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共产党宣言》中,政治是用于限定统治、制度、运动和斗争等历史活动的定语,是随着经济基础变化而不断具有新形式的动态概念。在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作为定语的政治和阶级又统一于新旧阶级统治的本质特征。在此意义上,《共产党宣言》不仅对作为“绝对真理”的政治、法律和道德作出了彻底的批判,而且试图祛魅遮蔽阶级属性的启蒙政治理念,更在后阶级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视域下提出了重构公共性政治的可能途径和必要条件。今天,当历史正反经验和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为资本主义政治/阶级统治提供了更新治理技艺的客观条件,用以重构政治的无产阶级政党、政权诚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乃至危机。但是,经济全球化和无人化生产工具变革所带来的过剩危机,以及由互联网所提供的开放商谈空间,将推动阶级意识的迅速发展,而《共产党宣言》的政治实践也必然走进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功能是为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服务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充分利用教育这个工具,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谚语有一部分是民族习惯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体现阶级专政本质,各阶级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和政权对习惯法的强制施行,具有社会调整功能、社会规范作用,不同于仅受社会舆论力量制约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3.
民主和专政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在国家政权中是统一的。任何阶级的国家,它的政权都包含有对木阶级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的两个方面。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问题上,《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  相似文献   

14.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河南形势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代替北洋旧军阀建立起全国的统治。这个政权的性质“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以前更加厉害”。  相似文献   

15.
在阶级社会里,各种哲学思潮无不与一定阶级的政治斗争相联系,魏晋玄学也不例外。那些豪族玄学家们手挥麈帚,清谈玄理,好象仪态闲雅,心游物外,骨子里则是虑缠机务,片刻没有抛开政治。 玄学是曹魏、西晋时代适应门阀世族夺取和稳固政权以及维护身分等级制的需要而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东汉末期,外戚、宦官握权,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斗争,日趋尖锐。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统一只能是一场内部军事、政权势力与敌对的外部军事、政权势力之间的较量。德意志资产阶级与容克阶级之间的妥协 ,决定了帝国的妥协性。德法矛盾产生有三个原因 :德意志民族主义 ;普鲁士军国主义 ;未来的帝国联邦主义政治结构。德法矛盾对德意志帝国以及整个欧洲格局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认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阶级基础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这一结论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纳粹党的基本成员为什么是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中下层民众?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小资产阶级对代表垄断阶级利益的魏玛政府失去了希望,致使寻找新的政治势力来帮助他们改变现状。而这种政治愿望与纳粹党的政治主张相一致。纳粹党将小资产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股极为可怕、破坏力极大的政治力量,并在他们的支持下问鼎中央政权。因此,纳粹党上台后虽代表垄断利益,却不是以垄断资产阶级—容克贵族为阶级基础,它的阶级基础是以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德国中下层民众。  相似文献   

18.
大革命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无产阶级国家的政权理论进行了探索,初步达成这样的认识:即在民主革命时期所要建立的政权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这个政权应该以无产阶级为领导阶级,采用国民会议制的政体形式;这个政权是迈向社会主义的第一步。从理论上看,这种政权已初步具备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的主要特征,虽不尽完善,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向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迈出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散文是一种政治哲理散文,这种文体产生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代才逐渐成熟和完备。春秋战国时代,政治上的大动乱,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诸子百家为了建立各自的学派,为各自学派代表的阶级和政治集团提供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理论根据,在他们的论辩文章中,都十分注意汲取《诗三百》的比兴手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说:“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构。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根据毛主席这一经典指示,我们知道中世纪法国封建主阶级的政权构成的形式曾经历了三个阶段——封建国家的君主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等级君主制和中央集权国家的专制君主制。这三种政权形式在本质上都是法国封建主阶级为保护其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