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于华  黄斌欢 《社会》2014,34(4):49-66
面对新时代的劳工问题,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经典理论遭遇“中国特色”的诸多挑战。本文从社会结构性视角探讨权力、资本和劳工的关系与互动,讨论在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与转型过程中,工人阶级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生成有着怎样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工人而言,公民的基本权利就体现为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和保障、劳工的组织化权利的落实;公民权利是工人阶级形成的前提条件,劳工阶级的出路在于形成自主的社会力量。工人的公民化过程,劳工权利亦即公民权利的获得与保护是解决劳资矛盾和转型正义的根本途径。就劳工问题而言,以能动社会的建设为先导,同时推进公民社会的建设,也许更为可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以《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个别劳动法具有特别私法的本质属性,它主要将劳动关系当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个体利益冲突来处理,进而以劳动者个体向用人单位主张权益以及权益遭受侵害后寻求司法救济的机制来运行。个别劳动法并不能强制用人单位履行劳动法为保护劳动者权益而设定的义务,劳动者个体大多选择放弃维权导致法律保护不能直接辐射到劳动者集体(特别是无法给予劳动者积极、有效的预防性保护),鼓励劳动者个体积极实施"私人执法",特别是主张劳动合同无效带有很强的悖论色彩。故此,倚重集体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是未来我国劳动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争议案是劳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能更直接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总数量、总人数、集体争议案件总数量和总人数迅速增长的主要责任者是雇主或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利、社会保险权利被侵犯,劳动合同问题、劳动者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比较低,是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总数量和增长率,只有通过劳资关系制衡机制和劳资双方沟通机制的创新、提高劳动合同的规范性以及建立和完善劳动报酬保证金制度,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钱宁 《社会工作》2014,(1):11-17
劳动关系是工作世界中最基本的人类关系,也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工业化时代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和工作世界社会秩序的有序化发展。在中国社会经济向工业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建立劳动关系治理新格局,不仅是建构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探索中国工业化时代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内容。而对于企业社会工作来说,如何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总体性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发挥其和谐劳动关系、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下“强资本、弱劳动”关系总体格局造成的不平等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地位和参与性、推动工业社会秩序发展的作用,无疑是一项需要深入探索的重大社会议题,也是社会工作参与工作世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制度均衡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市场化过程实质是制度变迁过程。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在此变迁中,劳动关系制度均衡是指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平衡,劳动关系行为均衡是指劳资双方博弈力量均衡,均衡才能真正保证劳资利益和谐。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是劳资关系失衡,因此政府应该依据弱势劳动者的现实需要,增加与倾斜对弱势劳动者的制度供给,转变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制度变迁方式,构建政府嵌入型集体劳动关系处理机制,以达到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的制度均衡。  相似文献   

6.
转型中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以温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资关系是当前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资关系演变深受两种力量的影响:一种是中国传统(包括农业社会的传统和社会主义传统),另一种是全球化、市场化力量.在这两种力量的左右下,当前中国劳资关系正在经历两大转型:从传统的关系向工业化、市场化的关系转型,从早期工业化阶段的关系向着现代型关系转型.温州劳资关系的变迁是考察这两大转型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蔡德仿  苏金锐 《创新》2010,4(2):102-105
马来西亚是东盟重要的成员国之一,经济和法律制度比较发达。其劳工争议处理法律制度比较成熟与完善,明确区分了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以及相应的解决机制,很有特色,在许多方面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10):98-102
体面劳动回归劳动的本体价值和人文关怀,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尊严、关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权利公正、追求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是迄今为止最进步和文明的劳动伦理形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建设力量和劳动主体,理应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然而,由于制度正义失缺、社会道德关怀缺失、主体现代化能力薄弱,他们在劳动中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社会保障权利贫乏,社会话语权缺失,体面劳动实现困难重重。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应加强对这一阶层的伦理关怀和价值认同,积极构建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营造人道主义的社会道德环境、提升他们的主体现代性素养。  相似文献   

9.
性别差异在劳动力市场中被异化为性别歧视,使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并带来了多元的消极影响。劳动者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同的能力及优势,适应了社会劳动岗位的不同需要,而一旦劳动者没有个体的差异,没有能力的高低之分,没有优势和劣势的区别,反而不能适应社会劳动岗位的不同要求,因而以性别和个体差异为由而给予差别对待是没有法律、道德和理论的正当性的。平等权是自然权利,是公民的资格权,是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均不得剥夺的权利,而这个资格又是主体人参与国家和社会组织各种活动的前提,丢掉这个前提则实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都将失去任何可能性。为推动我国性别差异和就业权平等的协调,应在理念引导、经验借鉴和制度建构相统一的思路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劳动关系,指劳动者和企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企业新型的劳动关系已逐步形成。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主体开始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落实以及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有了用人和内部分配的自主权,同时,随着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逐步破除,劳动者择业自主权也得到了落实。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与过去国家的行政关系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和《劳动法》的贯彻,…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9,(3):71-78
新科技革命以人工智能化、互联网产业化等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为标志,是在科技领域革命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的革命。旧的商业模式衰落,部分行业面临转型,给劳动者带来困顿与动荡;新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业态和新职业造成了新的矛盾和风险,引发劳动关系产生巨大变革。在这个科技飞速更迭的时代,新事物的发展速度远超我们规制新事物的速度,现行的有关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多样化的就业、分配、劳动纠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将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回归到对劳动关系的认定,构建一个以契约为核心、分层次保障、集体协商型的系统协调机制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重新设计宏观经济政策,以使以新的规范调节经济关系,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投资者的行为;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设计,又必然表现为价值理想的更新和操作。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价值理想是什么呢?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权利平等。这实际上就是主张把作为经济范畴的权利平等关系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价值理想。其理论根据在于,权利平等关系反映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金等等)占有者、使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它是充满生…  相似文献   

13.
刘洋  刘欢 《学术交流》2023,(2):76-87
平台经济的发展加速劳动关系变革,成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催化剂。不完全劳动关系在助推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认定标准不明确、主体地位不平等、劳动基准保护不充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对平台经济下不完全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规制,需要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使不完全劳动关系从业者身份得到正确归类;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弥补平台经营者“算法”独决机制导致的恣意妄为的短板;加强劳动基准保护,以劳动“三分法”分层配置劳动者法定权益;完善不完全劳动关系从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双向促进。  相似文献   

14.
梁高峰 《社科纵横》2005,20(5):117-11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原有的“一裁两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本文基于个体劳动争议和集体劳动争议的不同,初步设想了中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新模式,该模式在减少争议处理环节,防止行政干预,增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权威性等方面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浅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社科纵横》2004,19(5):72-73
我国近些年来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递增 ,而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难以满足合法、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法的实施和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本文试图从司法实践中的一则具体案例谈起 ,对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进行反思 ,并对其改革提出设想 ,简单探讨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理想模式。以期在劳动法协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问题上 ,有一些实际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对我国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一方面促使城市农民工市场的供求态势发生了逆转,增进了个别劳动关系的和谐。但是,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出现二次扭曲,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而缩小,集体劳动关系也没有得到很大改善。这些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不充分,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促使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从而使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都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7.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之一。本文不想全面论述这一原则,而是要讨论“各尽所能”的含义及其内容。理论界对“各尽所能”争论多年,分歧至今仍然存在。如: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翻译本身就不正确,是“误译”。有的认为,“‘各尽所能’的含义是:劳动者应该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同时,社会主义的国家和集体应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并尽可能使劳动者能充分发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这种观点认为“各尽所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在为谁劳动的问题上,占统治地位的观点认为,劳动者尽其所能地劳动只是“为  相似文献   

18.
一、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1)劳动合同期限。即劳动合同的有效时间。(2)工作内容。即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有效期内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种),以及工作应达到的数  相似文献   

19.
所谓劳动产权主要是指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享有收益的权利。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析,他们都承认落实劳动产权有利于解决劳资矛盾,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主张劳动者应该获得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利益分配权利,企业应该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但是,马克思和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劳动产权的认识在理论依据、实现基础和实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经济效益”一词有两层含义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 ;二是反映个别企业或个别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但是 ,如果没有劳动者的劳动投入 ,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和个别企业或个别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都无从谈起。由此可见 ,“经济效益”一词应包含国民经济全局的宏观经济效益、个别企业或个别生产单位的微观经济效益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三层含义。因此 ,笔者认为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别单位 ,在讲求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 ,还应充分重视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