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西方七国1980-2006年数据为基础并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因素分解法,可以对西方七国的人均碳排放进行时间序列因素分解,经济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影响的结果显示:经济规模是碳排放增加的因素,能源强度、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减少的因素,但是三个因素在各国表现不同,体现了各国能源政策的差异.从比较研究可知,能源结构优化是法国人均碳排放较少的主要原因,美国碳减排主要依赖能源强度的下降,但能源强度受到人均GDP增长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全球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引起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了解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气候政策的设计。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分析全球消费碳排放及国际碳排放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全球消费碳排放为28850百万吨(Mt),其中国际贸易所隐含碳排放占到全球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从中国和BRIIAT生产和出口,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如果考虑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地区间碳强度的差距将缩小,人均消费碳排放从2.4t(BRIIAT)到14.7t(北美)不等。进口隐含碳分别占到北美和欧元区的33%和17%,而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因此,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国际气候谈判日益重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问分配碳排放责任,从而改变全球消费模式将有助于减排。  相似文献   

3.
完美迪氏指数分解(LMDI)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解为技术、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四个因素,结合东北地区碳排放相关数据对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能源强度效应、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是促使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效应是导致东北地区碳排放强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东北三省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的驱动类型为两因素主导型,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和能源强度因素的驱动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
环境规制通过要素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三个路径影响碳排放,这三个效应在经济指标上体现为排放密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论文在分析内在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WIOD数据库,从排放密度和经济结构两个层面量化比较分析中日碳排放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经济的直接碳排放密度大幅度高于日本,且这一差异明显高于直接能耗密度;中国高排放行业产出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高于日本;中国国内排放在完全排放密度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高于日本,在国际分工中集聚了更多排放密集型的价值链节。本文研究在优化能源结构、强化环境规制等方面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两方面进行系统回顾与逻辑梳理,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整合区域发展特色、链接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层面的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中,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显著因素;碳排放情景分析结果各异,但对制定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叉;当前基于能源消费水平的碳排放评价仍有待深入讨论;亟须探索适合城市层面系统的碳排放评价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Tapio模型,发现自2006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基本呈现弱脱钩状态。根据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的经济增长弹性、经济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速、单位GDP能耗是影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且碳排放脱钩的空间相关性及差异性表现并不显著。未来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从经济发展内部降低碳排放强度,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7.
采用IPCC碳排放技术指南提供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计算公式对长三角地区1996年—2010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Gompertz曲线模型预测和分析长三角地区未来碳排放趋势。长三角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正处于而且还将处于持续增长阶段,短期内难以达到峰值;长三角地区应积极发展新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和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阶段性特征、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以及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制约,都要求中国能源战略,尤其是能源结构战略,进行相应调整。以往中国的能源战略规划主要是从能源储备和能源生产,即能源供给侧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能源结构战略亟待调整:一是要从供给和需求双侧管理来考虑满足能源需求问题,二是要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满足能源需求的一个约束。建立优化模型,得到反映节能和排放约束下的最优能源结构,进而通过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评估能源结构变化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的可再生能源规划对二氧化碳减排具有重要的正面影响,但二氧化碳排放约束改变能源结构导致的能源成本增加,对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中国许多重要行业对煤炭和火电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所以,现阶段通过改变能源结构减排的空间不大,应该重视其他方面的节能减排努力。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低碳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工业革命之后全球变暖了半摄氏度多.气候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密切相关,而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因此,遏制气候变暖必须降低人类经济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可以采取四种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营造低碳生活;继续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0.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在经济增长初期,能源的投入能够带动经济快速增长;而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能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能源消费的各类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基于此,文章构建我国29个省区市19902012年面板数据库,并运用协整分析、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完全修正OLS和动态OLS方法,考察在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干预下,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所有影响能源消费因素中较为主要的因素,且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及其就业量的高比重也是能源消费量偏高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此外,政府干预在长期内并不理想,不但没有实现既定节能目标,反而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加。因此,政府应更多地通过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等实现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来间接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WTO的综合效应将会拉动中国经济一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率;WTO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加大中国劳动密集性行业的竞争优势,加快中国经济转型的步伐,这意味着就业弹性将会有所提高。目前的就业弹性为0.1左右。就业弹性每增加10%,意味着要增加近50万个就业机会(假定7%的经济增长率和7亿从业人员的就业存量)。如果就业弹性能增加一倍达到0.2,则意味着经济增长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就业机会可增加500万。  相似文献   

12.
韩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最快的国家之一.韩国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增长基本上呈线性增长趋势.在1998年以前,能源消费的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经济增长.1998年,韩国政府在总理办公室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机构委员会",制定了"减缓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行动,旨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由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增加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韩国温室气体排放年均增长率已经稳定下来并逐渐趋于下降.韩国政府强调把气候变化危机转变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把低碳绿色增长作为一个"新的国家发展模式".实现能源密集型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成为世界环境强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虽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基本国情,驱动低碳经济的方式受制于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效率等的影响,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度、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是驱动低碳经济的基本因素。低碳经济的驱动机制涉及法律政策的调整、市场的构建、产权的设立、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碳排放的三个倒型规律和高峰规律不可逾越,在短期内,中国的减排行动应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导向,构建政府引领和助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5,(5):64-71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探索和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已成为中国破除能源、资源、环境瓶颈,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关键。目前世界各国已建立了EU ETS、CCX和NSW GGAS等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机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起步较晚,还存在法律基础薄弱、管制对象不明、交易市场分散、金融机构参与不足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碳交易市场完善的法律体系、合理的碳权分配、良好的交易模式、完备的金融产品来推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能源需求预测与能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分为两个部分:三次产业部门能量需求量和居民生活能源需求量,分别利用情景分析法进行预测.对我国的能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若能实现以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环保实施力度为特征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在近十年里中国能源需求将有可能保持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中国能源消费强度预计在目标期内年均下降2.3%~3.7%.就能源结构而言,未来应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特别是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未来人类面对低能世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我国也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实践经验分析,揭示了我国低碳经济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我国快速城市化、能源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为建设符合人类发展理想的及适应未来低能世界的新型城市提供理论支持。为了实现我国城市的低碳经济,要优化现有能源结构,加快对新型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增加第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步取消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建立新型清洁的交通体系,倡导电动车、太阳能汽车等交通方式;设计生态的、低碳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建筑;建立各功能区配套合理的城市景观结构,保障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人口流在城市中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真实原因,结果显示,历年能耗强度的下降主要来自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结构因素对强度的影响存在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展低碳经济是近年来世界能源、政治、经济、环境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最近几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及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关关系的实证与计量,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碳排放问的相关关系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论证了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矛盾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可行性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投入产出法,以二氧化硫作为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测算2004—2010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直接污染排放系数、完全污染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利用结构分解法将隐含污染变化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2004—200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即超过一半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由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引起的。我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直接污染排放系数和完全污染排放系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规模效应促使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增加,技术效应促使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污染排放减少。未来,应当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强引导,实施绿色贸易政策;构建新的污染排放责任归属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加入WTO对我国的三种影响 1.直接影响 第一,我国一些重点企业和试点企业集团盈利下降。 2002年1-2月511户国家重点企业,生产增数回落,销售低速增长,利润下降,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额上升。工业总产值增长14.4%,总体回落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水平,营业收入仅增长3.8%,出口交货值增长8.5%,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下降37.1%,减利135.2亿元。511户企业中有168户企业亏损,同比增加12户,亏损企业亏损额88.4亿元,上升1倍。亏损额主要集中于亏损大户,亏损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2户,合计亏损64亿元,占亏损企业亏损额的72.4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