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挑战的国际大背景下,领导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新的国情和实践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基本理论特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髓论,坚持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革命逻辑向建设逻辑的转换,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将维持正增长的强烈反差对比之下,重新审视中国坚守的方向和走过的道路,意义非同寻常。共和国的前30年为后30年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和国的后30年继续进行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详尽的蓝图,而是有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方向的视野,有没有不折不挠地迈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勇气。尽管今天的中国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面临着多重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3.
穆阿妮 《唐都学刊》2013,29(3):93-97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不断成熟与完善时期,随着毛泽东思想的不断完善,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也在不断深化,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群众理论和政策,使毛泽东群众利益观的理论内容更加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群众利益观对于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利益观宝贵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财富。  相似文献   

4.
郑又贤 《创新》2009,3(8):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具备一定的逻辑前提,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拥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其中最基本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六十年历史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成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搞的是革命逻辑;后3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的是建设逻辑。两种逻辑前后相随,互相衔接,完整地反映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历程。总结吸取毛泽东晚年的教训,是连接两个时代的重要纽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持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缘于我们党对建国后30年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特别是对文革教训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国际"的,在形式上却是"一国"的。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解读为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形式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方面。我们应当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相似文献   

7.
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伟大飞跃。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敦送  张传真 《创新》2009,3(2):61-64
任何创新理论都是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产生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整套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体系。从党的历史看,我们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飞跃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统一。弄清二者的内在联系,对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其间大致包括三个30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30年、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引领人民群众前进的先进纲领,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0.
杨近平 《创新》2009,3(2):69-7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运用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内涵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与当代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通俗化。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坚持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根据当代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也是今后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伟大方针。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60年的艰难探索、成功实践、基本经验,从根本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离开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特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立的革命道路和毛泽东思想;在当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是中国作风的具体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青年毛泽东积极参与的“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为例,分析了毛泽东对于改造中国道路“由改良而革命”的思想转变历程,从而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无法空谈和平改良与暴力革命孰是孰非;毛泽东对于政治革命途径的选择,主要是依赖于“事实上能否做得到”这一实践经验而做出最终选择,而少有理论清理的痕迹,这对于以后他...  相似文献   

14.
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离开中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邓小平理论与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实践的、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宏伟成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仍生活在十月革命开辟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21世纪将是社会主义复兴的世纪,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要从群众的实践要求出发,而不是从经典文本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观;在总结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用创新的理论引领党和群众一道前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增强理论体系的亲和力;重视宣传教育,更重视用实践说话;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群众前进的方向;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强化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探索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握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创造性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宇 《创新》2012,6(4):29-32,1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创立的这一政党制度的创造性价值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式协商民主的新局面,开创了新型政党关系学说,具有西方政党制度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是全面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理论层面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践层面或制度载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四项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富有生命力的。党的十七大明确解答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什么路的问题,并作了具体部署,意义十分重大。继续沿着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Contemporary China needs to change from a Western to a Chinese-style governance discourse so as to form and explore a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is profoundly evident in the following: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the state is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contemporary China’s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on governance and practice are the soil in which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grow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m in which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exists; the mass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are the necessary subjec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and the targe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is a multi-layered and diverse existence. Real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rough consultative democracy is the basic for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 is the basic objectiv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are equality, inclusiveness and peace; and the criteria for assess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are authority, consensus, institu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Guided by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state, rooted in the tradition of China’s fine political culture, and founded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laim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consultative governa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titutes the Chinese form of contemporary governance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