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止止堂集>是明代戚继光的诗文集,王熹校释本于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为戚继光研究提供了便利.但某些注释因失考而产生错误,兹举一例,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9页,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录有卢载,考云:<千唐>[1002]元和九年(814)五月三日<唐故朝散大夫绛州曲沃县令郑府君故夫人天水赵氏墓志铭并序>(参见<汇编>[071])题下署:"前乡贡进士卢载撰."亦见张补"存疑"类.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此诗为七绝名篇,历代诗歌选本多收录.然其作于何地,至今莫衷一是.韩醇<诂训柳集>卷四二云:"元和十四年(819)春作."柳宗元此时正在柳州刺史任上.但今人多持否定意见,如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即认为此诗作于"永州贬所",何书置<柳宗元研究>亦认为作于永州.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明确"破额山"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唐圭璋先生<全宋词>所收<青玉案·和贺方回韵>"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一词,互见于苏轼、姚述尧、蒋璨三人名下.钱建状<(东坡词)误收之(青玉案)作者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一文,仅据"老子"一词,就推定此词非姚进道所作,过于武断.  相似文献   

5.
陈长文教授的<明代科举文献研究>一书,已于2008年3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明史和科举学研究界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全书包括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是作者用力最勤的学术领域.包括<明代进士登科录研究的意义及现状>、<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原始性与权威性>、<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天一阁藏明代进士登科录与其他版本之比较>、<进士登科录探源--兼与傅璇琮先生就"金花帖"问题商榷>、<山东省东明县文物保管所藏明版(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述论>、<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结构及体例>、<明代进士登科录的刊刻、流布与珍藏>、<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文献价值及其局限性>、<明代进士登科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十个专题,各从不同角度对明代进士登科录进行了研究和阐释,大多属于此前无人或很少有人问津的原创之作,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更好地利用明代科举的第一手资料--登科录文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东志>载明代"纳丹府东北陆路"把内地丝绸诸物奇特地运往北国东疆地区,这是明代实行卫所贡赏制度的结果.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展示了明代北国东疆与中原地区同属一脉,彰显图们江口"金三角"地区重要性,反映了"纳丹府东北陆路"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史料笔记著作之一的<万历野获编>,是我国明代杂史传记、掌故琐闻类笔记中的翘楚,而关于明代政治的记载,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万历野获编>通过从"失政、弊政"、"宦官干政"、"皇权专制下的政治生态图"三大方面描摹出了明代的政治风云图.  相似文献   

8.
<左传·定公六年>突兀提及了一个历史人物"吴大子终累".后,其人在<左传>中再无记载,亦无补记.后世诸多文献,如西汉时的<史记>、东汉时的<吴越春秋>、西晋时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的<吴地记>、南宋的<吴郡志>、元代的<吴越春秋音注>、明代<东周列国志>、清代<曲园杂纂>等,都对这一历史人物与吴王阖庐(阖闾)、夫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解析.在梳理与之有关的学术论述后,着重指出:吴地这一历史人物引发历代不绝如缕的评述、争论,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论述链条.其背后,展现的是吴地学术的涓滴成水.同时,它也清晰地构成现代苏州经济生活中某些产业(如旅游等)的丰厚人文基础.  相似文献   

9.
鲍桂星(1764~1826)的<唐诗品>因以"二十四诗品"选诗,颇受注目.但此书甚为罕觏,而书名又易滋疑窦,故多有以之为诗文评者.<清诗话考>(中华书局2007年版)将其收入"待访书目",解题云"此书各家目录皆有著录,然竟不知其书藏于何所,疑已亡佚不传",态度极为审慎.<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则仅注明卷数、作者及版本形态(钞本),与其他条目附有详细解题之体例不侔,似亦未见原书.  相似文献   

10.
渭君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发表论文<蒋捷的晚年>(<词学>第7辑),提出蒋捷晚年以相士为业的观点.马茂军、张海沙<蒋捷三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于此观点又有进一步的论证.高莹、张子健<"相士蒋竹山"非蒋捷考辨>(<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8期)一文则以为蒋捷晚年当是剃度为僧.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凡 《殷都学刊》2009,30(3):140-145
<大明令>是明代洪武初年的一项重要的立法,其与<大明律>形成的律令关系是研究中国古代律令体系非常重要的样本.从法律形式与适用方式上来讲,<大明令>与<大明律>有很多不同之处.随着明代立法的完善,"令"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效力依然存在,这种效力部分来自于其立法精神与其他法律形式的一致性,部分来自于统治者遵循"祖制"的传统.而明代中叶以来,"例"的修订与"会典"的编纂对传统的律令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流放广州时间及死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小夫 《兰州学刊》2005,(3):261-263
关于谢灵运被流放广州的时间及被杀原因,论者多依<宋书>本传所载.然沈约<宋书>所记令人疑窦丛生,故<通鉴>不尽取其说.但<通鉴>所记亦有纰漏,未为尽善.杨勇先生<谢灵运年谱>于其生平行实用功尤深,但对于其晚年事迹之考论亦有所疏漏.本文特参较诸说,认为谢灵运被流放广州的时间在元嘉八年秋、冬间,而被杀原因与元嘉九年益州民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威宁县设于金代,元仍之,隶兴和路,但金元两史阙载城址,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大明一统志》称威宁县“在怀安卫东北二百一十里”。怀安卫即今河北省怀安县南约二十余公里处之旧怀安,其东北二百一十里当在今张北、崇礼一带。考元代兴和路治高原县,即今张北,以东则属上都路辖境,威宁县在此是不可能的。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威宁城在大同府北,……今之威宁海子是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一统志)载:威宁旧县在察哈尔正黄旗西南八十余里,威宁海子西南。考威宁海子即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黄旗海。明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威宁海子的记载,所指亦今黄旗海。倘记载无误,显然海子以城得名,反过来又可证明城即在海子附近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但是,元代集宁路遗址的确定不仅纠正了《一统志》将宣化边外的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万历年间的<字汇>采用偏旁分部检字法,并<说文解字>的540部为214部,承继和发扬了此前字典辞书的优良传统,奠定了近代字书编辑之基础,成为明代至清初最为通行的语文工具书之一,影响深远.但是,编撰于清代初期的韵书<五音通韵>却不乏针对<字汇>相关正字、注音条目的不同意见,有时还批评得相当尖锐.由这些条目的具体分析,可以探察<五音通韵>编纂者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帮助我们比较切实地考察清初社会语言使用状况,亦有助于<五音通韵>、<字汇>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近读<礼记正义>至<学记>,见如下经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郑玄于"中年考校"下注云:"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版,卷三十六,第1521页)笔者对此颇有疑问,故略陈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留东艳史>是民国著名作家向恺然的一部文言小说,学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部小说是明代中篇传奇<刘生觅莲记>的翻写,以留东的"新瓶"装才子佳人的"旧酒".本文从中透析向恺然对<刘生觅莲记>的继承与创新,并对清未民初"旧瓶贮新酒"和"新瓶装旧酒"这两类意趣及旨归均截然不同的翻写小说作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录应咸为进士(第1229页).考云: <南部新书>:"崔元翰晚年,取应成为首捷.京兆解头,礼部状头,宏词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相似文献   

18.
高戈  江南 《西部观察》2003,(12):52-55
地处四川盆地北沿的剑阁县,古名剑州.是三国蜀相诸葛亮最早在此设立"阁道"的地方.此后为历代州、府、郡、县的治所.据<剑州志>载,蜀相诸葛亮"因大剑山有险束之地,在此凿石架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立剑门,并置尉守之,始称‘剑阁"".晋张载<剑阁铭>有"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名始州;唐贞观元年又改名剑州;剑州的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方废州改县;剑阁县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情势变迁原则"在中国外交史上的运用历程.中国于1860年代引进此观念,首次在国家实践中运用,应是1919年巴黎和会及撤销外蒙自治.1920年代初期,在废除<中日民四条约>及收回旅大运动时,有进一步发展.1925年五卅惨案后,北京及广州政府都引用此原则发表修约及废约宣言.1926年初,北京外交部引用此原则与法、日等国交涉修约,并宣布废止<中比条约>,在国际法庭争议时,国际法学家对此原则有深入的讨论.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7月对各国要求修约,主要也是引用此原则.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引用<九国公约>自保,强调"条约神圣原则",日本反而引用"情势变迁原则",要求废弃<九国公约>.这个历程,展现了外交史与国际法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20.
卷五<齐本纪下第五> "永元元年……八月……戊午,斩遥光,传首."(中华书局1975年版校点本,下同.第148页)按:<南齐书·东昏侯纪>亦记始安王遥光之被杀在是月戊午.考是月甲辰朔,戊午为月之十五日,然<南齐书·宗室·始安王遥光传>则记遥光之被杀在是月十六日.据<南齐书·天文志上>云:"永元元年八月巳未,月蚀尽,色皆赤.是夜,始安王遥光伏诛."此月巳未为月之十六,与本传正自相应.<通鉴>卷一四二从之,亦记在巳未日,是也.此"戊午"乃"巳未"之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