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命之道的统摄下,生命成为庄子技术哲学的价值本位。立足于生命本位,在自然之域,庄子对技术的探讨突破现实层面的矛盾张力,开示出超越之维;在社会之域,庄子对技术异化、技术道德以及技术的相关社会政策等问题予以沉思;在人生之域,庄子强调人当开掘技术的内在本己价值,提升生命之境界。庄子生命本位的技术哲学智慧具有淑惠当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情感: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3.
论儒家道德伦理的内涵、特色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分辨道德、伦理之不同涵义入手,对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体系的内容、特色及其与东亚社会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具体探讨。作者认为,就人文意义而言,儒家的“道德”是对人的本性及其行为准则的内在自觉性的规定,儒家的“伦理”则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秩序性道德,即人际关系之理。儒家就本质而言是以道德为本位而非以伦理为本位的“仁本礼用”的道德形上学。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德性原则、伦理原则、修养原则三大方面,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强调道德的日新和礼制的适时变化,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根本精神乃是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一根本精神及其一系列道德伦理原则具有永久性价值,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道德的价值定位,即道德观念的根本价值指向问题,是道德体系的基点、主宰和灵魂,不同性质的道德价值定位,会派生不同的道德原则、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中国现实道德模式是包括个体本位、集体本位的双本位特征的过渡模式。因此,价值指向多元化原则、互惠互利原则、平衡协调原则和宽容包涵原则是现实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依据这些原则,道德建设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夏洛的网》用温情和善良向我们诠释了温柔的力量和坚韧的精神,阐释了人性的伟大与崇高。在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里,作者为我们珍藏着一份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成长的赞美与眷恋。这是对人类诗意生活的回眸一瞥,也让我们在时空之外发出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拷问。夏洛的善良和美德,正是这种救世精神和民族大爱的体现。作者以夏洛这一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温情的道德感化和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一种道德救赎,更是理想社会的道德想象。  相似文献   

6.
生命道德是生命德性的"应然",生命认知、生命关系与生命意义是其内在的三个向度。生命道德观实质反映了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是道德考察的切入点。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道德状况,通过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展开调查得出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生命认同度与满意度、较强的理性精神与公民道德素养;大部分学生生活目标明确且充满生活热情,能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家庭的关系。但也有少部分同学生命道德信念不强、生命实践能力不足、自我满意度不高,且在性别、年级、专业及是否接受过生命道德教育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对大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需要提高其有效性,耦合大学生的现实诉求与生命道德教育的时代特质,寻求生命意义的真谛;将生命道德植入社会实践中,修复生命道德中"知行断裂"的现象;以对话教育培植生命主体性,强化道德自主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 唐凯麟撰写的伦理学专著《从旧道德到新道德》,是一本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现实价值的好书。此书依据道德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在过程和实际生活经验,揭示了人类道德生活前进的必然趋势,阐明了这一趋势对当代人的生命活动的意义及对当代变革的作用。与目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比较,此书有三个不同的特点。第一,关于伦理学逻辑起点问题,目前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徐复观对中国道德精神的高扬 ,对人立足于生命和现世进行道德追求的强调 ,对西方文化重知识、重宗教传统的批判 ,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他的这一思想 ,对于把握中国道德精神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文明 ,对于帮助人类走出现代性困境 ,具有相当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旸 《人文杂志》2012,(5):187-189
德性是人在实践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具有价值特征和生命力量的内在精神品质。德性需要可以被理解为人对自身道德内在精神品质的依赖和要求。重视尊重德性需要的内容及其形成方式所具有的时代性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德性源发的生命性和自我性,任何道德内容的展现及其德性的形成都包含着与个体生命发展逻辑相一致的个人的选择和谋划,是个人追求美好和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儒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其突出的思想特征。儒家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社会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现代化就是科技本位代替道德本位的过程。而现代化社会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因此,从人类合理生存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面临危机的现代人反思。  相似文献   

11.
金友渔 《人文杂志》2007,1(6):24-28
转型社会道德价值的普遍疏离,使社会面临着公共生活之"道德合理性"基础缺失的窘境:在一个充满不公、不义的社会里如何"为公"、"取义"?市场经济和尘世功利社会的自由、个性和竞争等铁的法则对人们美好生活梦境的全面主宰,使以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公共精神为伦理文化支撑的社会本位的道德理想被边缘化了。公共生活何以可能——合理的公共生活样式的反思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就社会价值追求而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并不只表现在经济基础方面,它还包括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现代公共生活传统的国家,发育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提高全体民众的公民素养,不仅事关中国公民公共人格的形成,而且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国家形象"树立的核心内容所在。  相似文献   

12.
道德信仰化与信仰对道德的本体论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道德现象的研究只有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寻求道德的终极根源和精神依托,从根本上恢复道德的权威,才能发挥道德维持人类整体生命的作用。本文认为,道德的本质属性在于其实然性背后的应然性,道德应然性通过对人类文化背景中的总体精神———信仰的依赖并通过扩展信仰的形上神圣性实现对实然性道德的支配,这个过程意味着信仰在实质上构成了整个道德的精神本体,信仰既内契于精神生活,统摄精神生活,又通过它的本体功能体现出它对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道德哲学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意识 ,普通道德意识关注的是实用的道德规范 ,而道德哲学关注的则是超道德价值 (绝对价值 ) ,或有关人的本性或生命意义的价值 ,而这些价值恰恰是其他道德价值及其道德规范所以可能被说明的基础 ,因此道德哲学必发端于对人本性及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反思而和形而上学联系着。人对自身本性和生命终极意义的反思虽然各有分别 ,但从西方历史上看大致经历了神学的或准神学的、人学的和生命哲学的三种形态 ,它们分别指向三种超道德价值——至善、自由和生命及自然。按传统的看法 ,至善是人在将自己的价值异化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强调艺术和审美的“解脱”价值,同时也主张要在保持美育独立性的前提下突出美育对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而王国维美育伦理学观念中最有意义的部分,则是在席勒“感性—审美—道德”阶段性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强调“美丽之心”“美情”对道德建构的基础性意义。与王国维不同,蔡元培更注重席勒以美育囊括德育、引领德育的思路,他将伦理学的核心诉求与美学精神的建构融合起来,强调美育与德育的同一性与融合性。朱光潜通过“想象”阐发“同情”,并由此而强调“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他又从西方现代生命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礼乐精神出发,打造和倡导“问心的道德”,凸显感性生命的激活对于道德建构的决定性意义。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的美育伦理观念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以审美来纯洁和完善人性,以人性的自然舒展来实现道德的生长和拓展,这是现代人道主义伦理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核心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5.
论道德失范     
蔡志刚 《理论界》2005,(9):102-102
道德失范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道德失范所揭示的是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或剧烈冲突。本文通过对道德失范的分析,探讨道德失范的原因,认为应从道德创建和道德控制两方面着手提高道德实效,减少道德失灵。  相似文献   

16.
魏雷东 《学术论坛》2007,30(8):127-129
社会主义荣辱观凝聚了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响亮地回答了"做什么样的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荣辱观站在和谐社会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为人们的思想行为提供了道德标尺,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特别是对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群己观"、"人我观"、"义利观"、"得失观"、"道德观"、"法制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金泽 《学术界》2012,(11):147-155,285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以一种直面社会现实、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姿态带来了文学主题的新突破,找回文学关注现实、推进社会变革的社会性价值。然而,"底层文学"对社会底层的观照,大多只是停留在对底层苦难生活和艰难处境的道德性同情之上,很少涉及对底层社会精神世界的展示和批判。即使有些作家开始涉及这一主题,但是,他们的作品多是对底层人性中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没有真正书写当下社会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理想精神价值。抒写底层社会美好的精神理想,更深层面的实现文学的精神救赎价值,应该成为底层文学最重要的关注点,实现精神救赎价值仍是底层文学重要的主题开掘向度。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仁学的精神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公精神、修齐治平的奋斗精神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仁学所特有的对人生、社会和政治道德理想追求的内涵,凸显了道德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是历史的凝聚与沉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在金钱销蛀理想、迷信颠覆信仰的当下,赓续孔子仁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发掘其引领社会生活的精神价值,可以矫正与重树当代社会的理想信仰,为民族复兴的大业提供厚实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情理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不仅在于契合了中国血缘文化的文明路径,而且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建构了一套"伦理世界—道德世界—生活世界"内在有机统一的伦理精神体系,为中国人遭遇的生命困境提供了解释系统和超越之路:从血缘关系出发的"伦理世界"为生命的安顿提供了伦理支撑;以性情论为人性预设的"道德世界"为个体生命追求"乐"的精神境界提供了精神动力;情理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渗透培育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即宽和融通的中庸精神、以血缘亲情为源头的仁爱精神以及刚健进取、知足常乐并行的乐观精神。尽管中国情理精神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它所展现的契合人的生命生活的价值真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略论道德文化的危机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科学元伦理学与非理性人学伦理学,摈弃了传统伦理学对客观的、非个人的形而上学基础的探索,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论证道德的价值取向,更加剧了道德危机。所以重塑道德文化、创造意义世界和回归生活是现代道德哲学必然的运思维度。道德文化在形上为人创设意义世界,在形下着眼于的人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为人在世俗生活世界中得以安身立命和处理各种价值关系提供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