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涵秋的《广陵潮》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温良贤淑、以夫为天的传统女性,初具民主思想的女性,鱼目混珠似的新式女性。由于时代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作者对这三类女性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传统女性的褒扬、对初具民主思想女性的不赞同以及对徒有其表的"新式"女性的鄙夷构成了书中女性的全貌,并且通过她们折射出了清末民初扬州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2.
女性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尺,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当时社会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因此,我们以社会言情小说的开山之作——李涵秋的《广陵潮》为例,来分析过渡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而,把握社会言情小说的价值和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的情感及思想变革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而近代社会言情小说家李涵秋的代表作《广陵潮》中的女性,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小说中的女性,我们可以了解晚清三十年的变革,从众多女性的情感历程中,可以再现社会、时代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广陵观潮是中古文学常见的一种文学意象,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引起后人对其产生地域的争论。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历史地理的环境变迁等分析,广陵观潮应在扬州而非钱塘,其盛行的时间在汉至六朝,约在唐大历年间消失。广陵(扬州)作为古代的形胜之地,广陵观潮的自然景观为诸多文人所记述,而理解广陵(扬州)在古长江口的位置是揭释这一文学意象的钥匙。  相似文献   

5.
肖复兴 《社区》2009,(17):36-37
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40多年前,我读中学,看到了诗人闻捷写的《史可法墓》的短诗,很为诗和诗中所讴歌的史可法感佩,对扬州充满想象。后来,读到清经史学家全祖望那篇著轵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对扬州更是无比向往。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  相似文献   

6.
广陵书社出版的新编《焦循诗文集》合并焦循诗文著述十种,为焦循和扬州学派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基础文献。鉴于整理点校对象多稿本、抄本,不免有种种版本烦难之处,点校过程中存在一些失误。文章掇拾57条加以辨析,以就教于点校者及方家。  相似文献   

7.
徐铉诗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铉(公元916——991 ),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也是诗人.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据《全唐诗》和《宋史》介绍,他“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执笔立就”,并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他精通小学,爱好李斯小(?),亦擅长隶书,曾受诏与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订《说文》,又参与编纂《文苑英(?)》,与弟徐锴齐名,时号“大小二徐”徐铉初仕吴国(安徽泗县),做过秘书郎,又仕南唐,当过李(?)父子的文书,曾被贬谪泰州(今江苏六合县)为司户掾,后又因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县)当巡抚时犯了专杀罪,而被流放到舒州(今安  相似文献   

8.
王渔洋词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渔洋以“神韵”说驰名骚坛。从顺治末至康熙年间“主持风雅数十年”(《清史稿》卷二六六)。人们对渔洋多关注其诗论,而其词论成就遂被掩盖。其实,渔洋论词颇有心得,特别是他在古广陵扬州任上,“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居易录》记吴梅村语);以渔洋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词人群体,广陵词坛繁荣一时。他们填词论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词学主张,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相当影响,于清词、清词论的全面振兴有着先声之功。本文拟就渔洋词论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9.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即在南北朝对立时期,已是经济繁荣,人物荟萃。鲍照《芜城赋》写广陵全盛之时“车挂(车彗),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孳货盐田,铲利铜山”,虽不无夸张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南朝初期扬州商业繁盛的景象。隋末大乱,扬州地区屡遭战火,受到严重破坏,归唐以后,又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旧唐书》卷五十九《李袭誉传》说:“江都俗好商贾,不事农桑。”李袭誉是唐朝宗室,他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约在贞观七、八年,足见唐初扬州经商之风很盛,标志着商业的发展。其后随着江淮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学者焦循所辑《扬州足征录》是重要的扬州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广陵书社的整理本,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但文字、点校存在许多问题,今就其志传部分(卷1至卷12)之讹误,分类进行举正。  相似文献   

11.
高级经济师徐安兴同志是我省高校后勤战线的一名老兵和实干者。长期为推进高校后勤工作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奋力追赶全国改革大潮,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辛勤耕耘。由他担任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追潮——高校后勤管理探索》一书,是他主持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结晶,是一部高校后勤改革的成功之作。 《追潮》一书由“目标篇”、“探索篇”、“实践篇”三  相似文献   

12.
烟雨又濛濛     
吴敏朝 《今日南国》2010,(17):60-61
最令人怀想的是那农历三月扬州烟雨漾漾的日子。 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有长江天际流。”像笙鹤瑶天般的浅唱低吟,让人仿佛看到波涛万里的长江中有一叶扁舟,将自己的友人送到烟花三月的扬州。  相似文献   

13.
冯延巳(公元九○三——九六○),字正中,又名延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自幼跟随李璟,官至同平章事(即宰相)。史称冯“有辞学,多伎艺”,工诗词,“虽贵且老不废”。他不仅在南唐词坛是存词最多的一个,在唐末五代词人中也是一大家。他  相似文献   

14.
清人焦循所著《剧说》一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历史文献,历来为戏曲史家所推崇。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辑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收录了是书,并在《剧说提要》中介绍说:“焦氏尤好戏曲,著有《曲考》、《剧说》及《花部农谭》。《曲考》今不传,但可于《扬州画舫录》所载《曲海目》一条见其大概。”的确,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对《曲考》首先有所录载,随后支丰  相似文献   

15.
无名氏《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于1976年在上海嘉定县的明代古墓中发现,它是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传奇刻本.上海历史博物馆影印了此书(以下简称上博本);问世以后,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但原书文字舛错,衍夺、颠倒、阙文以及字跡模糊等等缺点,随处皆有,阅读起来极不方便.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了校补,刊出《成化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以下简称广陵校补本).可以说是对比书的整理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此外,胡竹安同志又对广陵校补本作了补正(文章发表在《中国语文》1984年第四期),也是有成绩的.笔者近来读了上述各种版本《白兔记》以及胡竹安的文章,也想来作一点校补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唐代扬州是蜚声中外的繁华城市,《资治通鉴》中赞誉扬州是:“富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描绘扬州的盛况:“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但是,由于唐末军阀混战,“连兵不息,庐含焚荡,居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从此,唐代这座仙境般的繁华城市被湮没。扬州在天宝时人口已达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人,是仅次于两京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它遗留给了我们许多唐人的墓葬,探索这些墓葬的情况,对于研究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淮盐商与扬州青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历二十五年,王士性在其名著《广志绎》中说到,当时的天下商品集散地有十数处,广陵姬妾竟然也被列入物产土贡之榜,与维扬盐斛、淮阴漕粮等相提并论。这是耐人寻味的一种社会现象。发展到清代,伴随着盐商财力的如日中天,“千家养女先教曲”,更形成为扬州城市的普遍风尚。此后,邗上青楼文化的流风余韵,影响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也很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读书》杂志1979年第8期,谢国桢先生写的《访书观感》写到扬州图书馆时,说馆藏的善本书籍,“有《续清文献通考》著者刘锦藻的藏书,刘氏在清朝曾做过内阁中书的职位,颇得到内阁大库的藏书,多已出售,余留下来的书籍归到该馆,仍不乏善本。”按刘锦藻是《续清文献通考》的作者不错,但他是湖州南浔人,他没有做过内阁中书,他的藏书没有售归扬州图书馆。他所著《坚瓠盦集》刊入《南林丛刊》次集,集后附有吴郁生所撰行状,称他于光绪戊子举于乡,甲午成进士,先是已援例得户部主事,以郎中候选,至是复归本班,签分工部  相似文献   

19.
为弘扬传统文化,突出乡土特色,本刊“乡土文化研究”专栏近几年来注重对阮元的研究,陆续刊发了郭明道、田汉云撰写的关于阮元研究的系列论文,并收到一定社会效果。阮元,清代著名学者,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身历乾嘉学术鼎盛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研究广泛,成就卓著。如他主编的《经籍纂诂》是一部长达一百○六卷,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注的大型辞书;他所著的《畴人传》,开撰写科技史  相似文献   

20.
言情小说发展到清末,表现出了言情有余言社会不足的弊端,而此时的社会小说则过于强调政治功利性,很少涉及言情。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扬州作家——李涵秋,他将言情和言社会完美结合起来,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对不久以后的五四启蒙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李涵秋和他的社会言情小说在晚清民初小说史具有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