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杨军  李艳玲 《中华魂》2015,(2):29-3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高高举起的旗帜。有人据此认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实质就是实行西方的宪政。这完全是对四中全会精神的误读误解,中国的依法治国之路,绝不是西方的宪政之路。长期以来,在西方国家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直接的干预支持之下,西方宪政民主被一些人奉为圭臬,甚至将其  相似文献   

2.
汪亭友 《中华魂》2012,(21):13-17
目前,从研究西方的宪政转而公开要求中国实行宪政的观点在学术理论界很盛行。一些人不仅以西方的宪政制度为样板,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而且大肆宣扬宪政是代表人类政治文明主流的"普世价值",宪政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要求中国的政治改革必须要以实现宪政为目标,通过宪政改革使中国成为一个宪政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社  相似文献   

3.
以民主典范自居的美国却一直因其所谓的“民主”选举制度尤其是总统选举制在实践中所产生的非民主效果而被人所批判和讽刺.理解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理解总统选举制度与民主的真实关系.本文从民主视角出发,分析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所产生非民主的后果和其内在的民主实质,解释了民主性与非民主结果两者统一共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宪政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是与民主、法治相统一的。我国宪政的现状与特征。根源于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和现实政治与法律地位状况。因此,从我国完政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应选择符合实际的宪政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5.
"法治民主"是在肯定民主原则的前提下,主张对民主要有所限制,强调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以弥补民主的不足,防止"多数人的暴政"。但是仅有民主与法制的结合还是不够的,当前需要在这一基础上思考如何制约国家的权力与保障公民的权利问题。为此需要提出"宪政民主"这一概念。"宪政民主"是对"法治民主"的深化。宪政民主在我国的提出是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与依法执政的时代背景下,强调如何实现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之间的"平衡"。"宪政民主"在我国具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内容。"宪政民主"需要在民主实践中予以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制度着手,其制度根基在于宪政民主制度.宪政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强调法治秩序,实现公权与民权的平衡,民主与法治、自由的均衡,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多数人的自由权利与少数人的自由权利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社会的政治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制度的保障.只有政治上的制度安排达到一种和谐和均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金存 《中华魂》2008,(1):56-58
在1988年6月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抛出了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纲领。正是这一纲领的贯彻实施,引发了社会动乱,使苏共和苏联双双走上了覆灭之路。戈氏的思想和路线给苏联人民乃至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灾难有目共睹,然而时过近20年的今天,我国一些人却重拾戈氏牙慧,提出中国要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主张的性质、动机乃至其可能的后果,有必要对戈氏当年这一政纲的来龙去脉做些回顾。  相似文献   

8.
"全过程民主"是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重要民主特征被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其目的是为了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方针,充分发挥人民作为民主主体在公共决策和国家权力有序运行中的重要参与、监督和保障作用。由于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实现的重要制度载体,因此,"全过程民主"的实现必须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民主特征的"全过程民主",不仅重视作为民主价值重要表现的"选举结果",更重视选举后的人民的参与和监督。在我国现行政治制度下,"全过程民主"也包含了应当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伴随人民民主全过程发挥治理作用的功能。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和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要在法治轨道上来推进各项民主制度建设,注重实现人民民主的制度、程序机制以及民主治理方式的法律界限,从而保证"全过程民主"健康、持续和有序地发挥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9.
发展中国家是否应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实行激进改革,对此肯定与否定的回答都未充分认识到制度模仿后,一国所面临的宪政民主与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之间的两难选择。两难选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其所模仿的制度内容不相适应。因此,即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制度模仿,也应保持一定决策权的集中,以抵消资本密集型产业集团对政策的压力,使得发展战略行进于正确的路径上。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及法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我们需要逐步消解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少数人利益诉求得到考虑并被认真对待,故我们开始转向宪政和法治,通过重新审视民主、宪政和“多数至上主义”,剥解出一些深藏其中的问题,以求通过宪政设置一些实质性和程序性的路障,达到防止岁数统治已经展现或至今仍潜伏着的流弊,寻求社会中“多数”与“少数”正义的和谐态势。  相似文献   

11.
选举与民主:制度设计的工程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旨在对国际上选举制度设计的宪政工程学进行考察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点探讨选举和民主的因果关系。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础工程在于选举,不同的选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对于民主制度及政党制度具有关键性影响,对选举过程的战略管理也是达成有序民主的重要变量。国际上的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出了其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和规律,如"迪韦尔热定律"及其后续研究、分裂社会的选举制度设计研究、民主化过程中的选举管理研究等,本文对此分别进行论证和分析,从而揭示选举制度与选举管理对于民主转型和巩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欧盟宪政中的“民主赤字”问题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民主赤字”问题的一些基本理论, 接着指出了欧盟宪政中比较突出的一些“民主赤字”表征,最后,具体分析了欧盟宪法对被人们广泛批评的“民主赤字”所做出的回应和一些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党内"选举民主"和党内"协商民主"是党内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两者的协同演进过程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和一致性的价值取向。把党内协商纳入党内选举中,在民主程序上实现两者的衔接与互补;在权源方面,以党内选举实现合法性的认同,用党内协商增强对合法性的巩固;在治理方面,实现柔性治理和刚性规约的一致性;在权利保障方面,既用好"多数决定原则",又做到尊重"少数权利原则",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和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怡 《社区》2003,(3):24-25
依法推动城市基层民主应是未来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要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最重要的起点就在于选举制度的改革上。 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委会成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或者由居民小组派代表选举产生。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居委会的产生办法是由街道办事处提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然后由居委会的居  相似文献   

15.
辛程 《中华魂》2008,(3):54-55
近来,随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泛滥,民主问题成为热门话题。有人借总结苏联演变的教训,攻击共产党的领导,说共产党一党执政,没有实行轮流执政的多党制,而党内又不允许存在不同派别,这是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由此他们竭力向我们党推荐叶利钦式的民主,称赞这是宪政民主,说什么宪政民主,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相似文献   

16.
张捷 《中华魂》2008,(9):50-56
来信张捷老师:我从《中华魂》今年第二期上读到您的大作《如此宪政民主》,深受启发。文章以大量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叶利钦是何许人,他的宪政民主在苏共亡党和苏联解体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语重心长地警示世人:决不能走那条路,决不能重蹈覆辙。这令人触目惊心,感慨系  相似文献   

17.
在协商民主研究热中,众多学者提出并论证了协商民主优先论,这种以中国非竞争性集权体制、多元化的利益关系,传统文化土壤为由,而倡导的避开选举民主而优先走上协商民主发展之路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协商民主优先论既曲解了协商民主本身的观念,也背离了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之间的内在逻辑。作为代议制核心架构的选举民主是现代政治民主的标志,具有逻辑上的先在性,没有选举民主及其所维护的代议制,协商民主会因为缺乏公民平等政治权利的保障而丧失有效运行的制度空间;而没有选举与投票环节,协商民主将议而难决。选举民主是一条无法绕行的必经之路,只有同时推动选举民主,其他民主形式才可能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终结论"者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但这一论点受到来自理论和现实的挑战,社会主义宪政正是"终结论"遭遇到的核心挑战。社会主义宪政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宪政的超越;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和民生福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内部架起了通往社会主义宪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撒切尔说:苏联是一个对西方世界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我讲的不是军事威胁。从本质上讲,军事上的威胁并不存在。我们这些国家装备精良,包括核武器。我指的是经济上的威胁。借助计划政策,加上独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