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仪 《伴侣(A版)》2011,(10):42-43
正一我打电话对母亲说,我要结婚了。母亲在电话那端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问,男孩叫什么名字呀?我说叫Rick,一个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执教的美国人。我解释了半天,母亲才明白Rick是个人名,她幽幽地说道,孩子,你出什么风头?好好的中国人不嫁,干嘛和一个外国人结婚?咱祖祖辈辈都没做过这么"出格"的  相似文献   

2.
晶星点评     
近日,中华母亲文化促进会、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给我寄来一份内部报纸《中华母亲报》。这份报办得非常好!它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了华夏母亲精神。这份今年1月3日的报纸,头版刊载了一则"中华母亲"的倡议书,把什么是母爱表达的十分透彻:"在人类可爱的共同家园地球上,不分种族、肤色、地域、国界、宗教、  相似文献   

3.
2010年6月,深圳、重庆、天津等城市的地铁上,一段名为"母爱无价"的公益短片感动了无数旅客:夕阳下,一位衣着简朴的母亲,用力地骑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拾破烂——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位母亲背井离乡,坚持了9年的拾荒生涯。令人想不到的是,制作这辑照片、将这位"卑微"而伟大的母亲推向公众视线的,竟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冯英龙。是什么驱动他以这种方式回报母亲的呢?  相似文献   

4.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当天午夜,母亲走了。办完母亲丧事的第二天,我住进一家宾馆,让四弟将哥哥从精神病院接回来。哥哥一见我,  相似文献   

5.
母亲节到了,我更加怀念我的母亲。母亲去世一年多了。母亲在世时,我经常回乡下看望她老人家。每当临别时,她总要问我:"什么时节又回来呀?"自然,她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要穿暖和些,莫要熬夜。"母亲啊,如今儿我想去看您,您却永远离开我们了。天人相隔,相见只能在梦中。母爱如山。母亲对子女的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海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一次,母亲来看我演出大头舞《庆丰收》。演出结束后,我问母亲:"你知道哪个大头娃娃是我吗?""左边第四个。"我惊讶地看着母亲——参加演出的共有十个孩子,个头儿一般高,服饰一模一样,动作也被教练调训得极规范,而且,每个孩子的脑袋上都套着笑得一样的大头啊。母亲是怎么看出来的呢?"你身上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快结束的时候,我看见左边第四个人微微甩了甩左手。你被什么东西扎疼的时候就是那样,我就是凭这个认出了你。"母亲说。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2014,(1)
正他放下企业高管不做,却当起了"都市菜农"。他说,他要打造"屋顶上的中国",让每个人都吃上放心菜,都呼吸没有污染的空气。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梦想能实现吗?母亲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什么?地里长出的黄瓜也会有毒?"冯燕全不知该如何向母亲解释。冯燕全最初萌生在阳台上种菜的想法,源于他母亲的"折腾"。40岁出头的冯燕全,老家在广东电白县农村,家里共有兄弟姐妹8人,在他不到6岁的时候,父亲就因为意外事故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他们一个个拉扯成人。在冯燕全的记忆里,母亲脸上总是写满疲惫,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相似文献   

8.
世界     
正年轻的母亲与她的婴儿乘了一辆长途汽车,去乡下的娘家团聚。突然一阵山崩地裂般的摇撼,母亲和婴儿被抛出了车外。母亲在无边的黑暗里叫喊。她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也无法移动自己的双脚。她知道她在呼喊"我的宝贝",尽管婴儿就在她怀中,就被她紧紧地拥抱,她想要知道这世界发生了什么,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们母子驱赶到了什么地方。当一道闪电凌空划过,她看见了  相似文献   

9.
自从母亲进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后,我发表说说动态便有些拘谨,生怕一不小心透露了心事,母亲知道后会担心、指责,所以,我总是挑些无关痛痒的说一说,但是却总觉得不过瘾.向朋友说了我的苦闷,他们立马给我提出解决方案:拉黑父母,让他们再也进不到我们的朋友圈.依他们的话说:"让父母进了朋友圈,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还有啥玩头啊?"我听后有些犹豫,毕竟母亲刚进我的朋友圈,而且对微信还热乎着呢.我每天发的那些说说,虽然是看了什么书,吃了什么菜,回到家,母亲总会饶有兴趣地问起我:那菜怎么做?喜不喜欢吃,那本书写的什么?感不感人?看得出来,母亲对进我朋友圈十分满意.我想暂时保留母亲在我朋友圈里的权利,但也给她约法三章:"针对我的说说,不可以评价,不可以点赞,不可以转发."  相似文献   

10.
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什么?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 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作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念,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牵挂中. 每年的大年初六,是母亲的生日.照例我们为人子女的是要聚在一起为母亲贺寿的,然而却是她请客.母亲讲她退休金花不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子女付出,而无怨无悔.因为她那点退休金真的是少得可怜,她的日常开销同是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11.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我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读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回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不见,女儿变样儿了,LV的坤包、铂金的项链、夏奈尔的香水。母亲愣住了,这是我贫困家庭培养出的大学生女儿吗?这又预示着什么,"情人"、"小蜜"、"二奶"?作为妈妈的她,在查明真相后是放任女儿随波逐流,还是绝地拯救呢?  相似文献   

13.
论语数字     
"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母亲对我说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诚实,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14.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相似文献   

15.
女儿的心愿     
吃过晚饭,母亲忙着似乎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刚上五年级的女儿大声嚷道:"妈妈,问你个问题,你的心愿是什么?"母亲先是一愣,接着回答,"心愿很多,跟你说没用。""你就说说呗,这对我很重要。"女儿执拗地要求。"好吧,就说给你听听。第一,希望你努力学习,保持好成绩;第二,希望你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的儿子接受访问。"你觉得你母亲跟你父亲,在对你的管教上有什么不同?"记者问。"我老爸和我老妈都是炸弹。"儿子刘轩劈头就来了这么一句,"但是我老爸炸弹的引信很短,一下子就爆炸;我老妈的引信很长,摸不清什么时候会爆。"听完访问,我偷偷问他,你觉得那个"短引信"的炸弹容易对付,还是"长引信"的好对付?  相似文献   

17.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名牙科医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付出的代价是,我几  相似文献   

18.
唐雪元 《老年人》2013,(5):34-34
从老家株洲来成都的火车上,母亲度过了她57岁的生日。生日那天,我就给她打电话承诺:到成都后重新为她过个生日!母亲和继父到我家后,稍作歇息,我便催他们出门去酒店——补过生日。"蠢崽哟,妈的生日过都过了,还搞什么补过啰,再说,每年一次生,又不是什么稀罕事,明年你再给我过吧。"  相似文献   

19.
开心一笑     
正烦恼记者采访一百岁高龄的老太太,问她年纪大了之后有没有什么烦恼。老太太想了想,答道:"我一向都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成熟稳重的男生。现在都死光了,唉!"区别小李最近时不时听见老人被骗的传闻,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最容易轻信别人。于是,小李赶紧回家告诉母亲要小心骗子,说完他还不放心,对母亲说:"要不然,您把存折交给我吧,省得哪天不小心被人骗去。"  相似文献   

20.
再婚家庭中,继父和继女的关系是最为敏感的。它隔着血缘,又是异性,若再加上"青春期",就更让人惴惴不安了。于是,很多继父战战兢兢,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招来误解;而不少母亲为了保护女儿开始拉网防范,对再婚丈夫时时提防,可到头来却发现,那张大网竞把自己裹在其中,婚姻也亮起了红灯……有人说,"适当的距离"也许是调整这两者关系的最好尺度。但究竟"适当"到什么程度?继父不知道,母亲不知道,女儿也不知道,所以家里的关系变得一团糟。继父和继女关系处理得好坏,看似两个人的事,却是一个家庭的事,而这其中母亲的角色至关重要。母亲应该是丈夫和女儿中间的"变压器",能随时将他们之间的距离调整到最适合的状态,而必要的交流和信任在这个环节中尤为重要。只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我们相信,再婚家庭中并不都是"狼来了"的恐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