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纳入民族乡村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重要的价值性,还有特殊的“濒危性”。贵州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文化的“传承”,而“传承”的关键是传承者的教育。当今年轻一代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学校,民族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当考虑把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与学校的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开设相应的课程,通过学校教育的渠道,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3):F002-F003
2004年5月25日,贵州省教育厅以黔教社发(2004)184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公布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第一批人选机构名单的通知》。我院民族研究中心申报的“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是省教育厅确认的五个研究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现阶段非遗研究缺少理论支持的背景下,人类学独特的学科视角和方法论为构建非遗研究的理论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参与观察贵州省台江县官方及民间举办的苗族姊妹节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分析,揭示了苗族姊妹节由于内部自身的发展、民族间的接触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节庆活动的参与者不再局限于特定对象、部分传统习俗消失、节庆活动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呈现多样化等变迁现象。鉴于此,应做好姊妹节的整体规划,在合理利用这一民俗文化资源时必须尊重文化主体的权益,以激发他们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相似文献   

4.
扬武,一个近年来凭借苗族蜡染传统手工艺声名鹊起的苗族乡镇,其蜡染手工艺的传承以家族传承、口传身授为主,且传女不传男。在当前旅游开发、国家扶贫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当地手工艺人的市场销售与推广意识得到普遍提升,主要以微信、政府培训活动、各种展会为主要市场推广方式,但在实际市场销售中方式过于单一且效果不大。合作社、个人家庭作坊和微型企业是当前扬武苗族蜡染应对市场经济发展出的主要传承形式。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生存需求是影响乡村手工艺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苗族民间文学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例,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他们的生存境况、传承境遇进行考察研究,探索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多元构建。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中,各民族哲学思想文化交互涵合,形成表象上多元诠释、内质上融通同构的哲学思想文化体系,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贵州世居民族哲学思想文化共性特征印证了以上逻辑理路。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贵州世居民族在想象与实践中体悟,不断勾勒出认知客观世界,认知祖先历史,认知社会存在以及认知主观自我等思想脉络,其内容触及了从宇宙万物到族群人伦,从生命本体到社会载体的通俗哲学性认知。特别是其中天地起源观念、自然崇拜观念、祖先崇拜观念、社会规范观念、精神价值观念、民族互助观念等哲学思想文化,其内含的生命逻辑、关系逻辑、存在逻辑、伦理逻辑、审美逻辑与共生逻辑,照应的是中华民族哲学认知的融通同构体系,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为七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梳理,意义在于为指导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保护的重要内容,没有传承项目,保护就失去了客体。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植于当地的文化生态,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展示活动、招收学员传授技能、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此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也需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出现的传承人同政府认识的偏差、传承人受关注力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具体剖析丹寨县非物质文化的特点、现状,以及受冲击的原因和面临困境,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我国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群体的关注,但实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仍处于肇始阶段。针对这一状况,以西藏林芝地区的“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尼洋阁的项目实施过程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层面和学理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立足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阐述了贵州独竹漂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根据贵州独竹漂具有的表演性和竞技性两大特征,提出对其进行持续性保护要遵循原真性、生态性原则,建议通过民俗旅游、竞赛、教育等路径促其广泛传播、传承和发展,走以大众化为主、竞技化为辅的发展路线,增强其生命力,坚固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为民族文化添彩.  相似文献   

12.
以湖北省保存较好的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小茅坡营苗寨民俗村”为例,研究了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作用及意义。并提出了以学校为阵地、社会为摇篮、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以保护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然而,部分地区因操作不当、观念错误等因素,造成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破坏。以鄂西土家族为例,通过对非遗保护与开发两者互动关系的探究,为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文美 《国际公关》2023,(23):97-99
文化遗产见证历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受到冲击,传统技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逐渐流失。对于非遗的原真性保护除研究遗产本身外,其所处的遗产环境也是研究重点。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楼上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遗产环境和风貌特色,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非遗的原真性保护提供新的样本补充。  相似文献   

16.
潘雪江  陈峰 《金陵瞭望》2009,(20):50-51
王殿祥是一个“非典型”的非遗传承人。在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老南京”王殿祥.是金银细工制作(简称摆件)的惟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7.
肖艳平 《老友》2011,(5):18-19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都相继在进行"非遗"展览,其盛况可谓空前。舞台展演更是常常爆满。当2010年的京城年味尚未消散之时,由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在民族文化宫和天桥剧场展演。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民族文化村寨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对民族文化村寨现有的保护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其不足。以地扪生态博物馆为案例介绍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层面的工作与经验,在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学者的调查研究和民间力量对中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作者申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动力和有效实现仍要落实到文化主体,即当地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9.
在民族文化旅游迅猛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之间如何有效的融合与链接,实现共荣互惠的双赢局面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覆盖了保护、管理、利用、解说和价值转化等环节的五位一体开发路径,以期为广大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欣然 《百姓生活》2014,(2):46-47
浙江海宁硖石灯彩,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品。这里的民间灯彩,造型丰富、工艺精致,尤以针刺工艺独树一帜,堪称"江南一绝",誉满海内外。2002年,海宁市以"硖石灯彩"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6年,硖石灯彩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海宁市以"元宵硖石灯会”被认定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