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张飞鸣 《金陵瞭望》2010,(13):42-42
在全市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家庭中.深入开展以帮扶济困为主要内容的“牵手行动”,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行动。市级机关工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严密组织,扎实推进,努力在“牵手行动”中走前头作表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西柏坡精神研究的深入,关于西柏坡精神的研究有了许多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凡方面. 一、西柏坡精神的科学内涵 西柏坡精神的思想是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由于它产生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紧要关头,决定着中国革命的命运,因此,受到学界普遍重视.目前学界关于西柏坡精神的内涵主要有以下观点:认为它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  相似文献   

3.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坚定信念的有力体现。该文从历史的视野提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历史对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并用大量的史实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党和国家永恒的奋斗目标,作为执政之基,立国之本。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还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与影响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践行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对西柏坡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贡献对于如何“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发展和壮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还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份与影响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发展和践行方面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天,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对西柏坡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贡献对于如何“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柱 《中华魂》2012,(21):6-9
我们党是从西柏坡走向全国执政.开始了接受新的严峻而持续的考验。忠贞不渝地继承和弘扬西柏坡精神,是永远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真正做到为民执政,保持人民政权永不变质的前提条件。这在今天具有更加现实、更加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两会"将民生问题列为中心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民生一向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解决的主要问题。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民以食为天是陈云经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以民生为核心的陈云经济学理论。文章详尽地分析了陈云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把改善民生、关注民生始终作为我们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重温陈云关心民生问题的精神,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心才安,民心安,社会才能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也才能谈得上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对民生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生的基本内涵、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民生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现代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寻求民生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进行回溯和总结,由此感受到民生思想是以民为本执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推动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文章以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切入点,论述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和内在动力,阐述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继承性、系统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集中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重”、推动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的民生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0.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这一系列红色精神,都是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结出的精神之果."三个代表"与红色精神互为表里.实践证明,党必须时刻坚持"三个代表",不能让红色精神淡出党的历史而受曲折之苦.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启动,公平、正义日益深入人心,体现了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朱步楼 《中华魂》2008,(6):64-6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各级  相似文献   

13.
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包括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民主协商精神。铁道兵精神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西柏坡精神和铁道兵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特质,是中国革命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凝练和升华,西柏坡精神是孕育铁道兵精神最重要的精神源泉。弘扬西柏坡精神和铁道兵精神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支撑,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5.
党在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进入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党在西柏坡时期对农民利益的极大关注,对于动员农民积极参加革命,保证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十二道民生“考题”,成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改善民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之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宗旨的具体体现。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那么,在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下,政府如何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  相似文献   

19.
唐永江 《金陵瞭望》2009,(18):71-71
已经过去的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年.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政府制定的工作计划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以五四精神为源头,历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直至西柏坡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和鲜明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成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