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来"作家在新时期之初的人道主义立场和历史反思态度促进了当时启蒙思潮的生成和发展,促进了新时期之初"人的觉醒"。但他们的精神立场和创作也表现出内在的矛盾和困惑,在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话语认同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归来"作家的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合法"身份的"老干部"形象,许多作品不断表述着"忠诚"的主题,这与"归来"群体的批判姿态和启蒙立场形成了矛盾。这些矛盾表明了新时期之初文学创作仍然受到意识形态合法性要求的强势钳制,也暴露出"归来"群体思想立场的局限。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代生活和文学事业的过来人,没有人比叶文玲和她的同辈人更清楚以往的文学失去了什么,而今天的文学又亟需什么。于是当他们把主体的情感指向和价值追寻义无反顾地定位在"爱与美"之上的时候,这代人就注定成为了文学之梦的追寻者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叶文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执著、友爱和真纯而成为这代"寻梦人"中颇为典型的代表:他们放逐与回归的心路历程,追寻又困顿的文学理想,拘囿而迷失的精神家园……杭大中文系主持召开的这次"叶文玲研讨会",既是对叶文玲创作的回顾,更是对一代"寻梦者"的叩问。  相似文献   

3.
台湾社会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具有歧异:以国民党为代表的泛蓝阵营认为台湾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仅在李登辉主政时期出现过混乱);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则认为台湾文化已超越中华文化的范畴,"中华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众多组成元素之一";"台独"顽固分子甚至故意抹杀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认为台湾文化是"新生文化";另有一些人认为,文化与政治、与民族认同是两回事,认同中华文化不等于认同"中国"、"中国人",更不等于认同"一中原则"和"两岸统一"。总体来看,国民党、民进党都对台湾文化有"自身特色"和"优越性"不持异义,但在总体认知上还是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华文作家文化身份在价值观念、语言表达、家庭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同中有异,东西方华文文学在各自的文化现实境遇中以其不同的"他者"姿态构筑了不同的生存体系,中华文化在异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复杂的生存形态,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认同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为经典化的传承过程,张爱玲小说对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小说创作曾产生重要影响。以先锋作家苏童为例,在结合作家认同、家族与颓废、女性与人性以及具体创作手法等的前提下,苏童对于张爱玲小说的"当代接受"始终包含着较为复杂的文化内涵。而选择两代作家比较的目的在于拓展某种文学艺术精神及其价值的历史表现。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是新时期中国文坛一个具有独特的生命悲剧体验的作家,他以一种诗化的写作姿态揭示了生命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其作品主题深刻,启人深思,获得了当代文学评论界广泛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推崇。遗憾的是,他并未能全面超越现有文化的限制,在精神的探寻中内心充满着矛盾与困惑,徘徊于主体、价值、目的的“有”与“无”之间,寻找着生命的妥协与自足,从而限制了其创作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8.
论大陆新武侠的当代性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新武侠在21世纪走出了一条与民国旧武侠和港台新武侠都不相同的、具有超越和发展性质的、大陆自己的武侠小说创作道路,以"后江湖"的姿态对当代性作出了回应,网络性与女性主义也是其重要的特征.小椴、沧月、沈璎璎等作家的创作代表着"大陆新武侠"的最新成就.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与江南文化与审美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从审美风格上来看,来自江南区域的现代作家独特的审美意识,具有"刚"(精细坚韧)和"柔"(柔美飘逸)并济的诗性品格。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审美姿态出现文坛上,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重压抑和屏蔽下的陈腐创作及文风形成强烈对比,进而能够以白话作文这种新型的创作和文体形式,充分显示新文学的"实绩"。  相似文献   

10.
作为现代作家的梁实秋在精神气质上受传统文化心态影响很大,他的小品文与明清小品文相比,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既有所继承又有所超越。雅舍小品继承了明清小品文对市民文化的关注,并以现代文化的目光加以审视。在创作心态上,梁实秋的文学选择与明清小品文大家的文学选择一样,经历了由迫不得已,不再关心于重新架构文学理想,选择独抒性灵的小品写作,到认同这种边缘的文化身份而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华人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展示了当代海外移民作家在突破中西文化传统、"本土"和"异域"的认同态度等方面所做的探索,反映了新移民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化.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分析了张翎长篇小说中的异国形象特点及"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关系.认为,张翔在自我认同的同时,也跨越了东西文化传统的边界,实现了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在创作上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作品内部较普遍地存在着复杂的矛盾二重性。这些作品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超越与背离,又体现出对它的因袭与依附;既对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有所突破,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此加以首肯和认同。积极和消极因素杂糅,进步与落后思想并举。形成这种特征的根源在于作家本身创作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宝鸡文学界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文学新人,他们无论在创作观念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较之前辈作家均有所超越。可以说,他们是以一种新的姿态跃上文坛的,从初始创作就显示出良好的创作状态和带有一定冲击力的创作势头。在这其中,就有尹西农。我觉得,宝鸡的报告文学创作,一直是远远落后于全国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中美现代文学作家在接触宗教文化时有其独特性.文章从思想文化背景上分析了中美现代作家在接触宗教文化时所持的基本态度,所体现的基本规律,所提出的问题与应对方式,指出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中美现代文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回族作家石舒清坚持以自己的创作展现故乡西海固,反映生存于那里的回族的历史变迁、情感生活与文化要义,以对故土、母族的坚守抵达对文学纯净性的坚守。这种以“坚守”为特色的创作姿态对当下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取向选择与文化身份建构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春秋战国"的开源性意义不可磨灭,近年来,表现春秋战国历史也一直是历史小说创作的热点.作家们以"寻根"姿态回望历史家园,重溯传统文化源头,努力探索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创造性转换的种种可能性.本文重点以孔子、老子以及孙子等诸子形象为例,来全面考察今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与哲思沟通.  相似文献   

18.
在苗族作家沈从文的小说叙事中 ,作者对话语权利的争取是其最明确的特征。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转换调整 ,都是为了确定自己在小说叙事中存在的地位 ,确定自己在叙事中的话语权利。这一切与苗族文化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有着相同的文化心理动因和外在表现形态。沈从文对苗文化的认同 ,对苗族人文价值观念的认同 ,导致了他小说创作中相同于苗文化传承的叙事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百年孤独》与《丰乳肥臀》描写的两位母亲形象,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同母性 特征。这种相同的审美范式,提供了探究作家创作心理的途径。在小说中,乌尔苏拉和上官鲁氏展现出生儿育女、忍 辱负重等母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大母神原型,浓缩了在父权文化为中心的时代,母亲优 秀的品德及艰辛的命运,体现出相同的母性特质。而她们作为家族主导人物和没有出路的生存特征,则源自男性作家 潜意识中的父权文化意识,这种意识将女性的价值功能囿限于家庭母亲角色,使其既有主导家庭事务的积极力量,但 又不能过于强大和超越家庭事务。总之,乌尔苏拉和上官鲁氏是男性作家对传统母亲角色定义的理想呈现,显示了男 性作家对这一身份的认同与赞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王安忆的《长恨歌》看作是关于上海城市空间的人类学的民族志,并以该假设为出发点进行探讨。笔者的依据如下;首先,王安忆在上海生活已久却以"移民"自居,这种态度与参与观察者的姿态相符。其次,对《长恨歌》的背景——上海怀旧热,虽然作家持有否定的态度,然而却又表现出"有意提供怀旧资料"的创作动机。她这样的创作态度,即与其一味地接受某些现象,不如把关于上海的众多读物(1)作为创作基础,通过彻底认真的事先准备进行验证,这超越了人文学的方法论,更接近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最后,作者的辩证书写或者两面书写方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