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欧盟相比,我国的区域差距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要深刻得多.同时,我国现今正处于经济改革转型期,要缩小区域差距所面临的困难就更大得多.欧盟区域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成功的,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就新世纪我国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发展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进行研究,制定与实施促进落后地区和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是促进社会结构更为合理、社会生活更加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但统计 数据及相关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在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和发展能 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力和智力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和财富占有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并有区域差 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应注重发展战略上的一些 调整,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区域整合发展的态势,改进国家宏观调控的绩效,大力推进和深化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渝经济区的良好发展,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长江上游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特点出发,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面临着两大问题,即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地制约了中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启动内需市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分析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区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的四代领导人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在战略目标上,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为基本取向;在战略思想上,以“与时俱进、协调发展”作为撬动区域发展的理论支点;在战略措施上,开辟了四条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在战略调整上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在理论上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脉相承,在实践上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四次飞跃。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初步形成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赋予了区域协调发展新的时代要求和新内涵.当前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区域利益协调为主线,着力构建地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一体化加强、资源有效利用且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等五大目标的动态组合.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应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评价体系、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过分集中的状况 ,采取“抽肥补瘦”的方法 ,毛泽东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战略 ;为了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邓小平推行了以优先发展东部地区为主要内容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 ;针对日益拉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江泽民提出了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基础上 ,加速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措施 ,在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区域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8.
基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来分析河南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尚需区域间优化配置,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发展机会不均等,差距过大,公平性问题突出。现阶段促进河南区域协调发展,既要提高区域发展的效率,更要关注区域发展的公平,实施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内、国际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随着总体战略的实施,中国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了东中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要充分认识到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扎扎实实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较多,具体情况较为复杂,党中央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也相应出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关政策。但我国幅员辽阔,资源型城市分散较广,面临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视角出发,研究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政府结构的创新问题,根据目前资源型城市政府结构所面临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以及社会根源,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1.
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基本理念。作为我国城镇网络中的基层节点,小城镇与区域的协调性是不客忽视的。小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小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小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构建机制应是:(1)完善网络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2)建立统一的市场;(3)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4)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5)加强区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已经取得理论共识,也是国家科学发展的体现,但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缺乏常态化、规范化的有效机制。作为法律控制的文明国家,法律应是协调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常态、规范手段。平衡协调本身不仅是协调区域发展的举措,更是区域协调法治论普遍的核心价值,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主体、客体、内容、措施等系统化的平衡协调。平衡协调应从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特有原则、基本原则、法定原则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法律系统,发挥其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法律原则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和调节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区域金融协调中观研究的不足,选取中国31个省份作为样本,运用统计描述、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区域的保险市场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数据的横向、纵向比较与各区域保险业竞争力历史变动的比对,阐释了中国保险市场空间差异及其失调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促进中国保险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收敛条件,并提出三个假设;然后基于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和碳金融四个层面,对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的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我国30个省(除西藏、港澳台地区以外)分为三大区域,再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的方法,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为:2010~2016年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存在两阶段的σ收敛、显著的空间β收敛和空间俱乐部收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区域能耗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收敛。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内在机理基础上,从制度、政府与市场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制度安排失当、制度扭曲下的政府失效和政府失效下的市场失灵;并从制度、政府与市场的角度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合作战略: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合作制度、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合作的组织和建立和健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是在总结我国建国后区域经济布局历史教训基础上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逐步成熟和完善的 ;在内容上 ,它是由区域经济发展构想、发展布局、目标导向、调节机制、发展模式等内容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观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而西部大开发则是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的必然要求和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亚中心建设与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空间载体,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经济辐射力和辐射范围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也是全省最大的经济中心,应该起到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发动机”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兰州市与甘肃省内最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达到7倍之高,居全国之首。本文重点分析了兰州市的工业产业结构,甘肃省及周边各大经济中心的辐射能力和范围;从区划形状、产业影响力、经济中心辐射范围等三个方面剖析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加强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亚中心的建设来带动甘肃省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进而促进甘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区域经济差异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协调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意义。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协调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优化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提高内陆地区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第三,提升内陆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第四,利用财政手段在漳州、南平、宁德、莆田、三明和龙岩地区吸引投资;第五,加快推进福州、泉州和厦门地区的跨越发展;第六,加强各行政地区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19年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指标的面板数据,分别采用熵权TOPSIS模型、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双维分解和二次指派程序(QAP)考察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异的事实特征、结构特征和驱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与中国区域发展演化具有一致性,存在南北差距扩大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1)事实特征:中国农村区域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但“南强于北”的典型特征和“南快于北”的演进特征进一步凸显;(2)结构特征:一方面,中国农村区域发展地区差距总体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现有差距主要源于北方地区内部差距,但南北间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显著上升;(3)驱动特征:中国农村区域发展以外源驱动为主,农村区域发展南北差距的驱动力量依次是产业高级化>城镇化>市场化>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跨区域建设落后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布局和优化策略。福建省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在本省开启“山海协作”模式,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探索实践,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实施目标、党建与市场双向互动的实施方式,政企资源优化配置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