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历史上,孟子以善辩闻名。论者也多惊异,着意其论说的技巧。至于孟子为什么“好辩”,其背后的思想意义何在,则少有人顾及。其实,孟子的“好辩”,不仅仅展现了智者的智慧,更体现出仁者为社会寻找公理,为人间寻求正义的良知品格。  相似文献   

2.
自然权利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 ,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着欠缺之处。本文认为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涵义出发 ,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探索建立自然权利观念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和批判者,马克思哲学以自由为其基本主题。而施特劳斯从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立场出发,对现代的自由观念给予了激烈的批判,于是两者之间产生了一场隐蔽的对话,其核心是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创造的产物,而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意识为中介在社会中实现自身自然本性的活动,这里的自然既是自然感性又是自然本性,人为自由以意识为中介并非任意,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施特劳斯则以不同于自然感性的自然对抗现代的人为自由。由于对自然与人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施特劳斯对现代自由观念的批判并不适用于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比较多地论及了被西方思想传统一向贬低和遗忘的技术和艺术,我们将之统称为"技艺"。通过充分挖掘康德技艺概念之内涵,可以将其自由与自然的二律背反进一步具体化为"人为"与"自然"的矛盾,现代主体凭借无处不在的理论―技艺性人为建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人的真正自由包含着人为与自然两个方面,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所在,也是人的自由之根本有限性的表现。蕴藏在康德思想中对技艺之技术和艺术两个环节辩证关系的揭示,在承担由现象到本体过渡之重要任务的同时,为我们指出了克服片面的人为和自然而通往自由的道路,对于解决现代人生存危机及人与自然的矛盾极富启发。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根本否认自然的价值、生态中心尊严和权利,割裂了人与环境的共存和谐关系,其结果严重损害到人类自身的利益;生态平等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但是,生态中心论者认为自然与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否认人的主体性,把这种理论付诸实践,同样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理念,是我们今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学的声韵节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海 《河北学刊》2006,26(3):123-130
“声律”的讲求是诗歌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传统诗学对“声律”的体认经历了由乐曲声律到语言声律,由自然声律到人为声律,由一体声律到多元声律,更由外在声律到内在声律这样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而其基本的理念在于将声律的本原归诸生命的律动,以声律的功能为营造生命的和谐,且努力趋向于自然声律与人为声律的协调统一。这些经验至今仍有其参考价值,可作为建设现代诗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中,其实质是"自然主义",是"无为"政治"."自然"的原理是先在的,其功用通过相对性具体性表现出来,既独立于经验又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法自然"指向万物"法自然",皆以"自然"为本,因此,"人法自然"内在于"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之中."无为"与"自然"具有同一性,其对立面是"人为".老子反对"人为",符合"自然无为"的逻辑,亦是"道法自然"在人类社会的落实.不是人为的强制、干预和设计,而是以"自然"为法的"无为",才是从哲学本体高度上决定人类行动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十分重视自然美育。孔子就有“:智者乐山,仁者乐水”①的说法。寄情山水,师法自然,是我国古典自然美育的重要内容。据《乐府题解》记载,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没有学成,甚至到了精神虚静,情志专一的地步,感情的体验和表达上还是不行...  相似文献   

9.
一、邓小平理论体系架构的视角选择目前,理论界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已由定位“核心”推进到理论体系的逻辑层次,但是,争论伴随着研究的步伐,始终未能停止。究其根源则在于研究者的视角选择不同。因为不论从历史观、真理观或价值观的某一方面切入,都可以形成一种结构,得出一种认识,且言之成理,这就使论者在前提不一致的基础上展开争论。还有的论者将邓小平理论划分为生成论、本质论和价值论,这实质上是把三个有联系但本质不同的问题组合在一起,仍未能将研究推向更新阶段,且容易把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为切割得缺乏内在联系,只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启蒙:历史、现状与未来--"新启蒙"与"后启蒙"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反思并重建中国启蒙,当下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与思路,即“新启蒙”立场与“后启蒙”立场。其争论的焦点问题有:其一,面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传统,是建构还是解构?新启蒙论者认为,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蕴含着一个自成体系的思想系统,并试图挖掘和再现这一体系;后启蒙论者则否定这一体系的存在,着力批判其理性缺陷。其二是关于当前启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新启蒙论者主张思想启蒙与社会运动的“剥离”,并强调对前者内在逻辑的“整合”;后启蒙论者则反其道而行之。其三是未来中国需要怎样的启蒙,新启蒙论者认为必须在继承现代启蒙传统的基础上整合西方启蒙思想资源;后启蒙论者强调要通过反思现代启蒙传统的理性阙如,耐心打造启蒙的底盘。二者的争论有望使论题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目的论和解了其理论中人为自然立法与人为自身立法的冲突,实现了自由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完成了整个批判哲学体系。在生态危机的困境下,康德目的论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2.
休谟的政治社会理论包含人性论、政治德性和正义规则三个方面,其中人性论是政治社会产生的基础,政治德性主要是正义的德性问题,正义规则主要是正义的制度问题.体谟认为政治社会产生的外部条件是自然资源的相对匮乏,政治社会产生的人性论基础是人的自私与有限的慷慨;休谟在其情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性理论,在休谟看来德性分为自然之德和人为之德即人为正义,人为德性建立在苦乐感的基础之上,它不是由自然德性直接导出的,而是在社会中人为创造的.休谟认为政治社会的正义规则包括:稳定的财产权占有规则、基于同意基础之上的财产转移规则以及履行许诺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已届周年,痛定思痛,是该对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之中,人类的发展应持什么样的教育定位进行必要的反思了.5·12汶川地震具备所有自然灾害的共有特征:其发生是自然的,其恶果是社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灾害毁灭了社会的物质存在、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真正的救灾和灾后重建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的重构.在灾后社会的重构中,我们要思考并实践的就不只是,对于教育而论,校舍的合乎防震抗震标准的重建;将与之相关的投入、设计、建筑、监控等制度化;加强防震抗震救灾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而是这些教育的工具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的东西将围绕什么价值重构.文章以此思考为中轴,从教育的工具层面、制度层面及价值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反思,认为要解决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物、与人为事物的关系,必须改变把教育定位于单纯、被动地或适应自然事物,或适应人为事物(政治、经济、科学等)发展需要的观点,而要回归到以人的生命基础发展为本的并与自然事物和人为事物互动的位育之上,从而构建人类与自然,人类群体与群体,人类个体与个体,个体内在自身的诸方面和谐.  相似文献   

14.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10,(4):105-110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智者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认知意义以及哲学实质。智者适应了古典时代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古希腊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规律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内在原因。我们客观的分析智者运动的影响,从而科学地评价智者学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些论者指出,《易经》的思维方式应属于原始思维,对《易经》不能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来加以理解。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易经》在对殷周之际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知识的阐述中,已经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萌芽。本文拟将其与中国古代逻辑中最光辉的篇章——先秦逻辑做一些比较工作,以求对这一问题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当代小说出现了一系列"智者"形象,大略可分为经验型和知识型.他们的出现,从历史角度来说,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留在作家心中的烙印,从现实角度来说,是人文精神的召唤并召唤着人文精神.在"智者"身上,有着传统文化的色彩.从身份上来说,他们属于文化,属于自然,生活留给他们的是"歌"与"熬"--欢乐外表下的凄凉身世.  相似文献   

17.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10,23(2):97-101
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股思潮。智者运动的兴起与雅典的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从根本上讲,智者运动作为一种启蒙运动代表着新的革命精神,其敏锐的批判精神、开明的理性气质、人文主义的起源及辩证的思想是希腊奴隶主民主制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当时雅典自由民自信的、积极的精神写照。我们探索智者运动的基本精神,从而科学地考察智者哲学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仕平 《江汉论坛》2005,10(1):84-86
本文探讨了在人类社会的宗教形态从自然宗教到人为宗教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的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发生嬗变与衍生的诸多形式,并分析了导致土家族宗教信仰发生变迁的政治因素、制度因素、心理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水墨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传统艺术,传统艺术的最高美学境界是"自然",但是艺术从未在本质的意义上达到真正的自然之境,因为一切艺术毕竟都是人为的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理念来自西方,它未来的生命力必须同时依赖于对中国传统的承传与再融合、再创造。当代艺术家赵红尘发明的"次方水墨"即着力于此,其要义在于通过宣纸的叠加,利用"水"的渗透力,一次性创造N张作品,既提供了一种解决自然与人为矛盾的方案,也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俞平伯与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彦 《晋阳学刊》2004,3(4):98-101
通读《灰色马》之后,俞平伯完成了从坚定人生艺术派论者到趣味主义者的转变。他认为现实人生不过是生命力无谓的自然消耗过程,因此文学活动只能是“忙中偷闲、苦中作乐”的一种手段,它对社会无用,却不失为自我消遣、自娱自乐的一种法门,最终必然导致轻松写作、趣味阅读的趣味主义文学立场。俞平伯不仅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趣味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建构,其创作与人生选择也揭示了京派趣味主义代表作家的典型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