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模态算子、模态命题、必然模态三段论、偶然模态三段论进行分析、评价,进而说明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理论虽然多有矛盾、错漏之处,但它不仅是模态逻辑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逻辑科学的源头,而且已孕育着现代模态逻辑、尤其是多值逻辑的萌芽。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理论与其其他逻辑理论一样,是亚里士多德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2.
虽然模态概念在形而上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者一直对启用这些概念持反对态度。然而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发展使得哲学家们相信经验主义的挑战是可以应对的。模态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可能世界。模态形而上学认为这一概念应当也完全有理由受到尊重。模态形而上学的复兴不仅为澄清和刻画命题的模态,同时也为澄清和刻画事物的模态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普兰丁格使用模态逻辑S5及其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为论证工具,并运用可能世界、世界索引性质、个体本质和示例等基本哲学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辩明极大伟大性、极大美德性及全能、全知和道德完美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证明上帝的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康德式存在不是谓词的责难。它不但在形式上是有效的,而且更为形象直观,极大扩展了本质主义学说的内涵。但其主要前提的可靠性并未得到有力证成,至大可能性的模态直觉辩护需要更详尽的澄清,至大的可能性属于相对模态,绝非形而上学模态,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它使用的论证工具模态逻辑S5是否正确的形而上学模态逻辑也存在着广泛争议。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模态逻辑尽管十分复杂、充满争议,但尽可能运用现代逻辑的工具来构建亚氏模态逻辑的体系,不仅可能重现亚氏逻辑的辉煌,也可能甄别出其中的某些错讹.从联合演算出发构建的亚氏模态逻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亚氏模态逻辑的严谨性,但也暴露出它的局部的模态悖论.我们可以剔除造成悖论的内容,使亚氏模态体系更加严密;也可以考虑探索亚氏模态逻辑的本真思想,发展一种不完全等同于现代逻辑的内涵式的新的逻辑类型.  相似文献   

5.
克里普克提出了一种新的名称理论,认为名称是指示词,只有所指,没有涵义,这一理论是对罗素等人的传统指称理论的巨大挑战.此外,他提出关于可能世界和必然性的学说,严格区别了必然与偶然、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这是对分析哲学传统的一次重大的突破,为模态逻辑语义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克里普克的语言哲学不仅为逻辑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领域,还促进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模态逻辑的建立和迅猛发展,是20世纪逻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蒯因对模态谓词逻辑一直持激烈的质疑和批评态度。蒯因认为模态谓词逻辑存在着三大理论困境,模态逻辑的倡导者们提出了三种对应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引发了新的问题。对模态谓词逻辑的反思不仅是一个逻辑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对当下模态高阶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和语言哲学的深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偶然命题是含有模态词“偶然”的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将偶然模态与必然模态、可能模态及不可能模态并列,对偶然命题作过比较深人的研究。但在亚里士多德死后,他的弟子德奥弗拉斯特为了简化亚里士多德的模态三段论,首先在自己的模态推理系统中用可能模态替代偶然模态,省略了偶然命题。此后,逻辑学尽管对偶然模态和偶然命题时有提及,但基本上沿袭着德奥弗拉斯特或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本世纪兴起的现代模态逻辑致力于构造关于必然和可能的模态系统,未能展开对偶然命题的逻辑研究,对偶然模态的可能世界语义学阐释,也无实…  相似文献   

8.
现代逻辑与传统逻辑具有不同的所指。由于肇始于莱布尼兹的现代逻辑采用数学的研究方法,通常等值于数理逻辑。而由亚里士多德创立且经过中世纪加以完善的逻辑为传统逻辑。黑格尔、尼采以及阿多尔诺的逻辑批判主要指向传统逻辑。这一批判表征着逻辑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走势及其既拒斥、对立又渗透、融合的矛盾冲撞关系。在现代逻辑中,从方法论上来看,除模态逻辑、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置身于浓郁的形而上学氛围之中外,胡塞尔对心理主义逻辑的批判、卡尔纳普就语言和逻辑句法关系所作的阐释、奎因对经验主义两个教条的批判以及波普建立于逻辑非…  相似文献   

9.
模态逻辑研究的模型是一种集合论的结构,由此产生出一个哲学问题:在模型论中所研究的集合论结构,与我们赖以解释这些结构的对象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因为正是凭借这种解释关系,我们才能够理解这种研究如何能够产生出关于模态逻辑原理和推论的真正洞见。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是由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提供的。模态实在论认为,除了我们生活于...  相似文献   

10.
道义逻辑研究的是关于"应当"、"允许"等规范模态的逻辑,属于广义模态逻辑。道义逻辑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动态逻辑、认知逻辑、类型模态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形而上学出自西方哲学,意指以普遍概念或范畴的逻辑推论为形式的纯粹思辨的哲学;而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理解为关于道以及为达到道的目标而进行的超越经验的追求的体验或学问。前者是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后者是非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本文通过对中西两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比较研究,指出二者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探讨了它们对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及各自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先验逻辑以范畴与感性 (直观 )的固有关系为主线 ,实现了对传统范畴论的改造。这种改造工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在先验的视域内、在逻辑的水平上割断了范畴与超验对象的联系 ,确立了范畴和直观的内在关联 ,从而使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特有逻辑存在形式的范畴的思辨推论变得不合法。这也就从学理上论证了作为绝对知识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正因为如此 ,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成为反传统形而上学的经典本文 ,至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根基是形而上学,所有应用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都离不开对各自形而上学这一根基性领域的探寻。领导哲学作为对领导学及领导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出批判性反思和建构性总结的应用哲学,因其哲学属性也有着自身的形而上学。作为领导哲学的根基,领导哲学的形而上学应在领导哲学的研究中得到首要或优先建构。领导哲学的形而上学在于对领导领域内最一般概念即范畴的研究,具体而言,领导哲学形而上学关注领导领域内包括领导、组织、领导者、组织目标等的普遍范畴及其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4.
形式自始便与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有关,具有歧义丛生、一语多名的特点,故而形式的本质属性不是单一不变的,也无法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给形式下一个内涵、外延确切的规范、严整的定义。形式的本性源于逻辑,逻辑具有纯形式特征,逻辑学追求可理解性的最普遍法则,达成的真理是关于理性世界的形式真理。形式、理性、逻辑、数学不仅仅是思维工具、科学方法,更在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上支撑、规约着西方思想的重要概念、命题、课题、特性。由于形式范畴具有复杂性、含混性、流动性的品格,它的恰切定性应当为既是元范畴又不是元范畴。形式是型塑、彰显西方文化精神特质(两个世界、本质之学、主客两分、因果目的、精密分析等)的宿根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吴新民 《学术研究》2006,(11):18-20
在哲学逻辑之模态逻辑里,“指称”这一涉及语义关系的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由此产生了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两大阵营。本文在阐述模态、指称、模态语境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探析了模态语境条件下的指称与量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传统形而上学的建立需要两个基本的支柱:一是对普遍范畴的有效性、逻辑推论的有效性的坚认和论证;二是对目的论的世界观的认定。因为,形而上学总是以某种形式对古希腊的努斯精神、逻各斯精神的综合和再现,它总要以某种形式找到宇宙生命生生不息、和谐共存的同一性原理和内在根据,以一种最大包容性的形式实现生命的和谐。寻求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和谐共存必然表现为一种目的论的眼光,表现为对表象思维和物质思维的超越;对表象思维和物质思维的超越也就是对经验的超越,思维必须从经验中超越出来才能获得自由和创造性,而要实现这种超越就必须…  相似文献   

17.
逻辑与本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动机就是力图为各种事物和理论提供一种统一的图景或综合的框架,使我们经验中的事物多样性和观念中的理论复杂性能够在这个框架内依据某些普遍原理得到解释.一种本体论的逻辑观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考.按照这种观点,对逻辑对象的适当追寻应达至对存在对象的适当追寻,对逻辑性质的适当考察应达至对存在性质的适当考察,因此本体论是逻辑的基本预设,而逻辑则阐明了一种本体论模式,它描绘实在最一般的面貌.在本文看来这种逻辑哲学观是难以成立的,它在几个主要论点上都与现代逻辑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且这种观点也不能产生有关本体论的实质性理论.现代逻辑是一种形式本体论而不是事实本体论.本文将对本体论的逻辑观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逻辑中的心理主义与发生学作简要评述,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一种形式本体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8.
西方形而上学就其奠基而言,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多重理论视域蕴涵的理论体系。这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就其内涵观察会看到,形而上学的理论建构和形态不是某种单一要素的简单叠加或者为内在的理论板块的外在勾连。对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历史演进逻辑的审视会发现,西方形而上学本身蕴涵着多重维度。进一步的分析会理解到,早期产生的西方形而上学既然作为探究终极原因或原则的"第一哲学",必然就有着神学的维度。而这一维度的表达又是作为人之生存的本体论诉求的理性表达,在相当程度上使得形而上学理所应当的,也同时具有体现人的自身价值的人学维度。虽然形而上学在其伊始指向的是概念的终极性和理论的超验性,脱离人的现实路径,但是形而上学在赋予人以本体论为载体的"终极关怀"的同时,也蕴含着从神圣性向世俗下移的现实性趋向。所以,纵观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发展过程,可以看到西方形而上学本身所蕴涵的多重性维度相互交替或者隐显的不同阶段,对这一形而上学的类型的分析可以在新的理论层面上把握形而上学的历史形态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郝立忠 《东岳论丛》2001,22(1):89-93
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缺陷是用超出了经验范畴的纯粹概念的逻辑推论 ,去建构绝对的、普遍有效的体系。它与唯物辩证法在理论上、认识上和实践上是对立的。克服理论上和认识上的形而上学不易 ,而克服实践上的形而上学更难。坚持唯物辩证法 ,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既反对理论和认识上的形而上学 ,也反对实践上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0.
“关系”当哲学的主角:形而上学不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自尼采,经由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彻底批判,这个创作哲学和思考哲学的研究范式,就像上帝死亡那样,似乎也处在弥留之际。这种看法有点肤浅。这些叛逆的哲学流派,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过程中,也构造了属于自己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20世纪,“关系”从哲学的方法论范畴,一跃而成为元哲学范畴,成为引领新型形而上学的关节点。因此,形而上学没死。形而上学不会死,因为没有形而上学就没有哲学。关系研究的关键则是必须由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以非在场性凸显出来。任何以在场性规定的关系准则都是话语的暴政。关系由凸显的方式实现.以罗素悖论和哥德尔定理为代表的逻辑与哲学中的最大难题就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