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2.
狭义蜀学,即《宋元学案》所谓“苏氏蜀学”。苏氏(三苏)蜀学就哲学论,在路数上大别于由《大学》回归孔孟的程(颐)朱(熹)哲学(理学),却接近由《中庸》回归孔孟的程颢哲学,只是他们不像程颢那样以“心”为宇宙“本体”,却以“道”为宇宙“本体”,可谓之“道本论”。按照牟宗三的说法,程颢心学是正统宋学中的大宗,则接近程颢路数的三苏“道学”,即便难以纳入正统宋学,也不应该被归为宋学之异端或别调。客观地评价狭义蜀学,应将三苏“道学”视为并立于“气学” “心学” “理学”之宋学的一个分支,它对丰富北宋道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就三苏关于道、情、性话题的论辩进行阐述,从三苏以人情为旨归而解经出发,通过六经的人情之辩、与朱熹的道性论辩以及儒释道三教融突这三个方面来凸显三苏的心性哲学。面对心性理气的时代核心话题,苏氏父子不离其中,为心性的性情之学寻求形而上的支撑;其道、性、命、情、善,融突而和合,构成了苏氏理论思维的逻辑系统;其学虽杂于道,禅两教,但仍归宗于儒家圣人之道。苏氏蜀学在理学思潮中虽居非主流,但亦为推动理学思潮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曾到过耀县,但以前的介绍资料多未提及。耀县药王山的药王大殿院内的一通石碑提到了这一史事。该碑刻于清代,碑首横刻“雷园旧迹”,下题为“雷园记”。碑文中提到“苏氏父子久未知名,洵携轼、辙来谒。公大奇之,语于张方平,又荐之韩、富、欧阳。诸公言于朝,眉山由是著声,得举科制。碑文中的“公”,指宋尚书方园外郎“太简”雷公,即  相似文献   

5.
傅平骧先生与胡问陶先生合著的《苏舜钦集编年校注》 (以下简称《) ,扎实严谨 ,材料丰富 ,可谓研究苏氏作品的集大成之作 ,但惜仍有疏漏。例如 ,其中对于苏氏的《暑中闲咏》诗未作任何校勘 ,并注为吴中诗 ,笔者以为 ,尚可补充商榷。今检《汴京遗迹志》 ,见其卷十“延庆观”下转引了陈颀《闲中今古》中的一段材料 ,曰 :后于延庆观东偏道士房见一石刻 ,乃苏子美所作诗 :“瓜果浮沉酒半醺 ,满床书史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竹 ,卧看青天行白云。”因录于此 ,以见当时士大夫其所著述何可胜数 ,如此诗者 ,不过一时口占 ,尚刻之于石 ,则其它大述作而…  相似文献   

6.
吴自牧小考     
《梦粱录》是非常有名的宋人笔记。清初学者王士祯《渔洋文略》中有《梦粱录》跋语说:“《梦粱录》二十卷,不著名氏。”乾隆四库馆臣谓王士祯所见抄本,脱掉了作者吴自牧自序,故不知也。检《永乐大典》所引,“条条皆题自牧之名,与此本相合。”确定作者为吴自牧无疑。然而,“自牧,钱塘人,仕履未详。”(均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梦粱录条)钱塘人仍据《梦粱录》自序末署“钱塘吴自牧书。”《中国人名大辞典》吴自牧条只写“宋钱塘人,有《梦粱录》”八字。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自牧条同样说“生平亦无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标点本《梦梁录》的“出版说明”也说:“吴自牧,宋代钱塘(即今杭州市)人,生平已无从查考。”可见二百年来,吴自牧的生平并无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正> 北宋雷简夫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关系鲜为人知。后世多以为苏氏父子纯系上层要人荐拔,殊不知雷简夫亦有举荐之功。雷简夫(1001—?),宇太简,同州合阳洼雷村(今陕西省合阳县雷家洼村)人。《宋史》卷二百七十八有雷家四代之传:雷德骧、子雷有终、孙雷孝先、曾孙雷简夫。《雷德骧》传云:“雷德骤同州合阳人”,“宋初,拜殿中侍御史,改屯田员外郎、判大理专。”后累迁右谏议大夫、户部传郎等职。明嘉靖二十年(1541)魏挺揆所撰《合阳县志》及《同州府志》亦有雷家祖孙传记。以上正史及地方志所记,均与1972年在合阳县杨家庄乡南太册村出土的《大家故雷公(有终)之墓志铭》内容相一致,俱言雷家四代有文韬武略,被时人誉之为“诤臣”、“勇将”。初时,雷简夫不乐仕进,仁宗康定中,枢密使杜衍荐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签书秦州观察判官。转知坊州、阆州,又因张方平之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过:“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7世纪的中国与18世纪的法国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封建专制都盛极而衰,专制政治的弊害暴露无遗;思想界都非常活跃,大批的思想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有最激进的思想家黄宗羲,在法国则有卢梭。黄宗羲写过一本名著《明夷待访录》,此书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反专制的代表作;卢梭的《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北京,1980)则成为西方前所未有的“人民主权”的宣言书。以下试将《明夷待访录》与《民约论》作一个粗浅的比较。  相似文献   

9.
邵伯温《闻见录》、邵博《闻见后录》均有关于苏轼的材料记载,但由于父子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及各自人生经历的差异,形成了对苏轼不完全相同的认识与评价观念。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邵氏父子虽然都反对熙宁新法及新法派人物,但在交往和评价新法反对派的问题上,两人具有明显差别,并因此直接影响到对苏轼评价倾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两篇父子同一天成婚的故事,很值得玩味。一篇是宣鼎的《夜雨秋灯录》卷三中的《父子同日成婚皆元配》,一篇是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中的《蒋晋郎秦娘为秦晋配》(题目系《清稗类抄》选抄所加)。宣鼎的小说,写一个被后  相似文献   

11.
元代的书会,在元代社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书<录鬼薄>后》说:《录鬼薄》作者钟嗣成“载前辈玉京书会、燕赵才人……自全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关汉卿已斋叟以下,前后凡百五十一人。”元代确实有很多“书会”,例如: 玉京书会。玉京即大都(今北京)。估计关汉卿、白朴、孟汉卿、岳伯川、赵子祥、赵公铺等人都属玉京书会。根据是《录鬼薄》及贾仲明的吊词:  相似文献   

12.
《词综》卷二十二“宋词”录赵旭《曲入冥》词,其词曰:“握管泪盈眸,欲写还休。人间情是阿谁留?千丈游丝不落地,风外悠悠。烟雨晚山稠,人在西楼。几行候雁下汀洲。一个思乡寒夜客,万种离愁。”又见《历代诗馀》卷二十六。另《村丛书》本《遗山乐府》卷下(共三卷)录元好问《浪淘沙》词曰:“诗句入冥搜,欲写还休。人间情是阿谁留?千丈游丝不落地,风外悠悠。烟雨晚山稠,人倚西楼。衡阳归雁满沙头。一种江城寒夜客,一种春愁。”以上两首词,实际上是同一首词,只是第一句和最后两句在文字上略有出入而已。《词综》所录赵旭词,其调为《曲入冥》。…  相似文献   

13.
颜回,名渊,字子渊,春秋末年鲁国人,孔门弟子之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其生卒年说法不一,主要有享年四十一岁(公元前521—481年)说和享年三十一岁(公元前521——491年)说。《论语·雍也》记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他家并不富裕。《庄子·让王》则记他家有“郭外之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史记》又记他和父亲颜季路“父子尝各异事孔子。”父子二人同  相似文献   

14.
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棵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考的芦苇。”他一生体弱多病,只活了39岁,但其《思想录》并不因为他的短命而短命,给无数人带来心灵的慰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就出自那部小书。记得我在为《青年思想家》撰写的卷首语中曾经用这句话做过标题。那时的懵懂认识一度让我跟着帕斯卡尔呐喊了小小十年。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裴度还带》的作者是谁,历来有争论。查诸本《录鬼簿》和明清人的记载,均著录关汉卿有《裴度还带》一剧。有人认为现存明抄本《裴度还带》不是关作而是贾仲明作的主要根据,是在曹本、天一阁本《录鬼簿》一句“题目正名”的异同上。现在明抄本《裴度还带》的正名是“山神庙裴度还带”,天一阁本《录鬼簿》的《裴度还带》下正名“香山扇(寺)裴度还带”,曹本《录鬼簿》剧名作《晋国公裴度还带》,三者不尽吻合;而《录鬼簿续编》于贾仲明的剧目《裴度还带》下注有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与现存抄本《裴度还带》的剧尾正名“山神庙裴度还带”恰好一致。因此,仅仅根据这点,将明万历年间赵琦美根据他所见到的本子抄录,再校以内府本后,标明是关汉卿著的《裴度还带》,改定为贾仲明作。近人主此说者有严敦易、邵曾祺、  相似文献   

16.
三达德指知、仁、勇,五达道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称五伦。《中唐》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又说:“子曰:好字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17.
苏氏父子三人始终受着出处进退的矛盾的困扰,尤其是苏轼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以仕隐进退为中心的人生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刻。他们父子、兄弟之间以至每个人的内心,特别是苏洵和苏轼的内心始终存在着深刻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汪启淑     
汪启淑(1728-1800年),字慎仪,号讱庵、秀峰,歙县绵潭人。祖上在浙江经营盐业,于是侨寓杭州,曾担任过兵部郎中等职。年轻时喜爱读书作诗,后与杭世骏、厉鹗等人在净慈寺结社,称南屏诗社。著有《埠掌录》、《水漕清暇录》、《撷芳集》、《兰溪棹歌》、《小粉场杂识》等。汪启淑酷爱藏书,藏书楼名“开万堂”,藏书量在当时浙江名列前茅。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汪启淑献珍本书600多种,乾隆皇帝特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并批准在绵潭村建“御书楼”收藏御赐书籍。  相似文献   

19.
王澹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页一三二云:“王澹,字澹翁,别署澹居士。”余不详。按清沈复灿《山阴道上集》(稿本)云:“王澹,号雪渔,会稽人。”王澹,号雪渔,前所未闻。《山阴道中集》录有“弔沈  相似文献   

20.
地方文献书目之内涵 地方文献书目是揭示报导有关某地区自然和社会方面的文献信息而编制的书目,能提供一地的全面材料,反映一地工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及民族宗教的历史及现状,以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服务。 我国记载地方著作的书目始于北齐、北周之间,据唐人刘知几《史通·书志篇》记载:“近来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亦有《坟籍志》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校仇之司,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近代目录学家姚明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一书中认为:《坟籍志》一书兼传记方志之体制,然专录一方人士之著作,实开后世方志著录书目之风气。 隋唐时期成书的地纪及图经,多纪一地舆地、四至道里、物产及风土,很少著录艺文。宋代纂修方志,借鉴“正史”始有“艺文”之著录,如施宿的(嘉泰)《会稽志》、范成大之(绍定)《吴郡志》通过“杂记”录整篇诗文,但无书目。南宋嘉定七年(1214)高似孙撰《剡录》,卷五有书有文,既列戴逵、阮裕、王羲之、谢玄等十四人著作及阮、王、谢三氏家谱共43部,又移抄谢安戴逵等人有关剡(浙江嵊县)的单篇文章若干篇,实开地方志著录文献图书之风气。 专录一书以述一地著作,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记载,始于明万历年间山阴人祁承(火业)的《两浙著作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