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英 《学术交流》2006,(3):136-139
新历史主义和文化唯物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两种文艺理论。二者都致力于恢复历史原貌、关注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性,前者旨在通过同时代的文学文本勾画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框架结构,而后者力图证明当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制造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相关历史文学文本。此外,二者在方法论上都立足于文学文本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桂强 《社科纵横》2005,20(2):220-221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本文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黑的高空》的解读为个案,展开对“回归文学”的思考。认为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回归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是科学而公正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文学研究中"历史主义"、"历史题材"、"历史体裁"等概念的实际涵义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又如何?试以历史文学为例来回答这些问题.历史文学并不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单一的"体裁",但也不只是一个题材的种类,不是所有的描写过去的文艺都被称之为历史文学(如人们寻常  相似文献   

4.
张洪杰 《学术交流》2012,(12):205-207
新历史小说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化语境发生变化后,作家为了摆脱政治对文学的规范,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重新陈述历史,继而达到改写、解构或颠覆被既往话语赋予了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的目的。新历史小说正是通过欲望本身的随意性与非理性,有效地将历史主义所依赖的理性信仰进一步否定,使人类的欲望成为历史叙事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派的理论观念与实践范式对于其后相继出现的诸种西方文论形成了持久的冲击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新批评派与新历史主义文论在文学本质、文本观念与批评策略等层面呈现出沟通与互动等复杂的学术联系.首先,就文学本质观而言,两派对于文学与历史、社会以及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把握体现出各种契合与差异之处.其次,基于文本观念来看,两派在对于文本概念之内涵的理解、对于文本功能的定位等方面表现出诸多相似与不同.再者,从批评观念来说,两派在文学批评的专业化与理论化、批评实践中主体的参与程度与策略选择等方面具有诸种关联性.总之,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念与批评实践在多重层面体现出对于新批评派的承继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历史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因此近年来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热潮还是有增无减。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登台后,在解释文化、历史与人类的关系中就有了新的维度。本文从这个角度,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探讨在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历史碎片,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6,(8):113-117
苏童的新历史主义小说在当代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学价值。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寓言化色彩,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一种泛化的人性和情感逻辑,集中体现了他对于那些被历史淹没的人们曾经坚韧而鲜活的生命力深情的书写。  相似文献   

8.
王涛 《唐都学刊》2000,16(4):93-97
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立场,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教条历史主义倾向和文本形式/内容概念的偏颇,指出在文学研究中以历史意识取代历史主义,强调艺术形式的人文主体性。认为在建构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客观性时,不应以实体化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态度剥夺主体的决定性地位,提倡在文学活动中以接受理论为指引集中关注接受活动本身,在多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文学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9.
桑晓林 《社科纵横》2006,(10):133-134
历史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因此近年来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热潮还是有增无减.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登台后,在解释文化、历史与人类的关系中就有了新的维度.本文从这个角度,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探讨在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历史碎片,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0.
作为肇始于俄国形式主义美学的一个概念,文学性衍生的最初动机是祛除历史主义对文学研究的深度侵入.随着大众媒介对文学生存空间的疯狂挤压,文学命运日渐衰微,文学性被赋予了更多的感性期待和价值扩张,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理论误读.但不言而喻的是,消费意识对文学性的时代征用确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而在消费时代对文学性进行必要的审美祛魅和价值重构,赋予文学性客观的理性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5,(6):124-129
作为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一部分,20世纪前期的东北文学话语爆发式地发生了变化和创造,来自传统、西方、地域的多种体系的文学话语交鸣共处,使东北文学在一段较短的历史时期内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话语实验,在地域、时代、历史、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了新的文学选择,回应了历史与时代对东北文学的吁求。《点金术》、《出人意外》、《家庭革命》三文本中体现出的话语选择历程,虽然有欠融会贯通,但也颇有历史意蕴,它们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元素,保存了新旧文学话语博弈的历史样态,是值得珍视和记取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兆虹 《唐都学刊》2012,28(3):41-46
《白鹿原》是广受读者和评论家热捧的小说。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是该书的新突破,文学叙事理念的回归使其具有阅读吸引力,中西方文化思潮相交融的背景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和审美价值;出版体制的变革、文学消费观念的变化,文学商业化突出,使具有雅俗共赏特点的《白鹿原》获得读者共鸣。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获得、文学评论家的好评、现代传媒的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上综合因素是《白鹿原》20年来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李卉 《日本研究》2000,(1):79-84
“无赖派”又被称作“新戏作派”,是日本继“战后派”后 ,产生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无赖派作家们企图如实地记叙当时虚无、颓废的混乱社会 ,以及置身于其中的人。在战后的开放气氛中 ,雄居文坛前沿 ,“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本文试就这一流派的形成、文学特征及主要作家作品予以探讨 ,以期明晰这一段复杂多变的文学历史。无赖派的形成与文学特征  日本的战后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人们一方面匆匆地抛弃旧传统旧道德 ,另一方面又找不到新的精神支柱替代 ,精神低迷 ,处于迷惘、不安、绝望的状态。在这个混乱的社会现状中 ,以往受压抑、受禁梏的…  相似文献   

14.
试构"文学政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存在着由历史构成的关联,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也就是文学和政治文化的关系,所以,从文学理论与政治学相交叉的角度来看,应当建构文学政治学,从而充分地解释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表现政治是文学对政治的想象,文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文学想象政治的一门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那种认为中国的土壤无法生长出现代主义文学,即便生长了也只能走向伪现代主义的观点,是悖离历史主义批评原则的估衡误差,是文学观念错位铸成的意识迷津.无论怎么说,中国新文学尤其诗歌中存在一股不小的现代主义潮流,是难以否认的客观态势.在70余年的历史跋涉中,它以不绝如缕的顽韧姿态左冲右突,留下了一条清晰的运动轨迹--20年代的象征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朦胧诗派、80年代中期后的后朦胧诗派,构成了现代诗潮中意义特殊的一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讴歌"新黑人",凸显种族文学,是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标志着黑人文学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崛起.黑人文学史上这一重大的文化事件同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美国现代主流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下半期,西德史学界展开了旨在克服“历史科学原则的危机”的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形成两派:社会结构派和新历史主义派。社会结构派主张使史学社会学化和把史学变为“历史社会科学”,力图用这种方法来更新历史科学。这一派(主要人物为I.盖斯、H.韦勒尔等)强调历史科学必须对论证西德社会政治制度的改革作出贡献。新历史主义派宣称历史科学必须是无党性的。他们积极宣传历史是完美的社会和国家的“乌托邦幻想”的解毒剂。主要人物(Th.尼佩德、K.希尔德布兰德、E.诺尔特等)承认必须以社会科学的系  相似文献   

18.
"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是绕不开和说不尽的一个传统和话题。文章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反思入手,通过对五四文学与30年代文学的阐释和评价,探究其背后所隐含的不同言说目的、方式和观照视角,由此来透视言说者和评价者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所持的不同的文学思路。五四文学秉持的是一种人文学科的思路,而30年代文学信守的则是一种社会科学的思路,而对于两个时代的不同阐释和评价以及其间的种种复杂纠葛,在此都可找到准确、合理的解释。另外,通过30年代与"五四"所持文学思路的差异,还可以反观五四文学传统以及把握30年代文学的转型,总结五四文学传统和30年代文学传统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王加丰 《浙江学刊》2022,(5):210-220
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后来一直产生重要影响。从高度关注个体及其背景或语境的独特性、人的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角度看,它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重要思潮,因为它推动历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西方史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并影响了许多学科的发展。从它否定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一面、狂热鼓吹民族主义和崇拜政府的角度看,它主要是德意志的思潮。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者的各种极端思想和相对主义全面显露出来,酿成了所谓的历史主义危机。二战后德国式的历史主义受到批判和改造,它从相对主义后退,有点类似于文化多元主义。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历史主义,虽然主要是一种文艺批评理论,但它把历史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与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自成一家,对历史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中原 《学术交流》2007,(9):148-150
纵观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编撰,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史观,主要有20—40年代的进化论文学史观,50—60年代的阶级论文学史观,80—90年代末的多元化文学史观,包括美学文学史观、心理文学史观、人性文学史观、进化论文学史观、体式文学史观,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