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形成了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精神迷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价值是功利伦理与奉献伦理的和谐统一。它既反映了社会现实道德状况 ,又引导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理想。以现代化要求建构民族理性 ,要求把自主、凝聚、创新意识作为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
当代主流经济学正在不断脱离传统经济学中深层次的规范分析以及伦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主流经济学逐渐走向了“经济学的贫困”。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家”折射在人们在经济实践过程中,反映出了人们为了利益而抛弃伦理、道德甚至文明的现实。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实践创造了自身的文明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利益,取得了胜利和繁荣,从而使人成为同自然作斗争的英雄。然而物质贪欲不仅驱使人类把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干净,而且把生命栖居的自然环境污染得不堪入目。生态文明的建构对于促进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姻、对于克服经济学的贫困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犹太人面临着坚持与放弃犹太教的两难选择.开普兰批判了各种犹太教改革方案,提出了"作为一种文明的犹太教"的观念,主张在现代性的条件下把犹太教看作一种文明,将犹太教改造成为既反映犹太传统又体现现代精神的一种文明.他以文明来定位犹太教,体现了文明形态的宗教观,促使人们对犹太教内涵、地位以及与其他文明之间关系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明"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理论界围绕文明的冲突、普适文明、文明的霸权等展开了持续的探讨和争论。本文梳理了18世纪以来文明标准的发展和变迁,认为争论的根源之一是文明标准的难以提出和确定。如果人类无法形成共识性的"文明的标准"以及解释这一标准的共识性机制,那么"文明"概念必将陷入"文明的悖论"之中。本文认为文明的标准应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只有构建属于全人类的最高层次的文明标准,才能够走出文明的悖论,而且当代的信息革命和全球化也为这种构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村上春树的<电视人>中存在着两个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对立的二元世界,这既是现实与观念相抵捂的折射,亦是当今日本社会物质存在与精神理想舛弛而行的反映,更是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6.
文明结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有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倾向,即只从改造世界的客体的角度来界定文明,强调改造世界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成果”或“财富”,而把人的文明逐出文明结构系统。文明只有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才能把握其真谛,文明应分为两类即客体文明和主体文明,或四种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人的文明。把主体文明或人的文明作为文明结构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或类型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应从三个层次理解:一是要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的有机整体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二是要明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包含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但又有新内涵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美好的生态环境看作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三是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吸收了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但又有其独特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人口、环境和资源现实的国情考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  相似文献   

8.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驾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这种观点令人质疑,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以“物理”或理智的行动,传教式地殖入所谓“比较高层次的文明”,无助于化解文明的冲突,相反会强化文明间的对立。只有通过“情理”的对话,即以同一层次的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作为解决争端的基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彼此丰富。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基础,对人类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原创性变革的结果。它不仅把生态文明当作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而且将其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并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的现实出发,强调要把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生态文明发展方式所实现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当作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归宿。习近平在生态文明理论上的创新为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主要体现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同于西方的物质与精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穷者愈穷和富者愈富的片面畸形的现代化,是要求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五个文明”协调共同推进,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探索一种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全新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可贵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生态文明不仅是工业文明的继承,而且是工业文明的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在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与缺陷的同时,还应保证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具有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放眼世界,环境保护运动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时代潮流。而生态哲学正是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哲学界从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进程,面向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展望人类生存发展的文明前景等一系列活动中提升出来的当代哲学新形态。以往文明形态基本集中在社会领域,与技术因素密切关联主要用来指谓社会生产力水平,像前农业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等诸文明形态就客观地反映了这一点。就是说,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一种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东方的文明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的文明,而精神文化的文明又来源于宗教文化,宗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使人们在信仰宗教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人具有了抽象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会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进步。我们正确地理解宗教,深入地探究宗教的文化内涵,这将对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技术体系建立以后,文明不仅是人类优秀成果的凝结,更是一种创建,是基于人的生存现实的反思和超越。当工业文明以反生态的方式显现为对人的反动时,文明变革就有了必然性。在这种文明变革之中,技术理性作为一种文明的表现,必然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这一改变表现为技术理性真正地为人化和属人化。  相似文献   

14.
海子诗中大量的田园意象,代表了古典精神与现代精神、乡土中国与都市文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海子是80年代先锋诗歌的代表人物,从1984到1989年的5年时间里,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中尤以抒情短诗著名,他的抒情短诗大量运用“田园”这一意象,它传达与昭示了多种文化的结合,完成了当代中国最具价值的精神与文化追求,使理想主义不会因为人类对物质金钱的狂热追求而土崩瓦解,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以及未来的一个永恒的生存与文化话题而存在下去。为此,海子以惊人的才华,将古代精神与现代精神、乡土中国与都市文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精神与文本上为我们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法官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法官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但另一方面又对法官制度的现行设计和未来期待中表现出的伦理诉求强烈而迷人,伦理引导与法律规制错位。法官文明首先是一种法治文明,其次才是伦理文明。要从对法官外部行为的严格规制上入手,以制度文明带动观念文明,才是我国现阶段法官队伍建设的现实出路,主次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化在中国逐渐兴起并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是一种以生态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意识形态,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我国生态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既继承了优秀历史传统,反映了社会现实,又代表着未来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环境问题上升到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 ,能够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该文在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中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探讨。首先 ,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看作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种文明。农业文明对应于自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工业文明对应于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社会 ;生态文明对应于后工业社会———社会历史因素占支配地位的工业革命破坏自然 ,生态文明则是在保持工业文明积极因素的前提下回归自然。由此人类历史将呈现为“自然—超越自然—回归自然”的螺旋形上升。其次 ,当前生态问题成为诸多价值观念冲突的场所 ,该文仅涉及三个观念冲突 :市场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的冲突 ,类价值观与群体 (国家、民族 )价值观的冲突 ,绿色祟拜与为人的生态主义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文明逐渐登上其发展的顶峰,人类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不得不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人类开始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放在首要位置加以关注,一种全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超越的文明形态开始步入人们的视野,即生态文明。”这是秦书生教授最新力作《生态文明论》的开篇话。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唯物观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生态文明哲学的思考,有利于人们在伦理价值层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20.
湖北作家陈应松的近作《八里荒轶事》,是他在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神龙架系列小说创作的又一收获。小说以神龙架偏远山区的一个底层女性端加荣的生存困境来组织材料,在主人公充满生命悖论的遭遇中,以深刻的笔触展示出社会底层具有原生态意味的女性地位及作为社会弱势者生活的现状。荒僻的山区像是被文明遗忘的荒原,贫困导致了人们生存艰难和道德的悖反、人性的丧失。在充满象征性的叙事中,小说让端加荣在陌生的城市找到了幸福。这一修辞性的处理,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强烈的期待。同时,小说叙事法度的某些缺憾也显现出作者创作模式的疲惫与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