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方法的思考、选择和设定,对于任何一个想有作为的学者,都是至关紧要的。20世纪中国的一批杰出学者,在他们成就斐然的学术经典或名著中,开拓了各有千秋的学术门径。本文着力于以“学术史的材料作方法论的文章”,通过系统地考察和融贯中国学术发生现代性转型的学者的学术成就,挖掘其间内蕴着的学术方法,阐释了中国现代学术方法通论的三个层次,论述了作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总纲目的“双构四点”,即世界视野和文化还原的双构性与立足点、着眼点、关键点、归宿点四个功能点,以求为当代学术的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义  李思清 《云梦学刊》2010,31(5):5-16
一、还原诸子的五条脉络;二、蕴藏在文献功夫和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哲学;三、"文学地图"的学术史意义;四、"创造与建设并重"的人文学;五、民族能力应该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学术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原本是从依附于意识形态的状态中获得自主的路径,结果反而导致了学术的异化.据说从西方引进的量化指标管理模式,在中国国情里却具有了学术教条主义、学术形式主义、学术官僚主义"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在于学术规范的确立,而且在于学术制度的改革.民间思想、个体学术是扬弃学术异化的必由之路.所谓学术突围,就是突破学术规范与学术制度的"围城",实现体制学术与民间思想、个体学术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苏力  于明 《学术月刊》2020,(3):179-184
<正>苏力老师,您好,熟悉您的读者都知道,您年轻时参过军,后来考上大学,走上学术道路,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学术道路,有没有哪些学者或哪些著作,对您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说实话,我没选择法学,更多是种种机缘让我进了法学这行当。如果能从头来,我相信我会选择理工科,而不是文科。我觉得自己骨子里是工科男,比如我更重视逻辑和抽象思辨,关心因果变量的分析,包括对于那些通常被认为是非常感性的问题。就像福柯说的,对于那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历史或没有理由的问题,我也会努力分析,追求历史的和结构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6.
当代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一直以来是张隆溪教授最为深切的关怀和愿望之一,他认为自己在海外求学、研究的个人经历就充分说明,在英语已经成为西方主流学术话语的前提下,中国的人文学者同样也有可能进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并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与西方学者的沟通和对话。张教授进而指出这种对话对于中西方学术界双方而言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因此,国内学者应该以一种更加理性、积极的态度看待并投入到学术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去。张教授最后还对国内外语学院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善意批评。  相似文献   

7.
一、学术经历 马世年(以下简称"马"):徐先生,您好!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的一些学术名家作学术专访,以揭示他们卓越的学术成就以及沉潜在那些成就之后独特的学术动机、兴趣、理念与方法等.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访谈.  相似文献   

8.
○张军教授,您于1981年进入复旦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又回到复旦从事教学科研,您与复旦之间可谓颇有渊源。请先谈谈复旦大学对您治学之路的影响。●复旦大学是我接受高等教育和工作的地方,我很喜欢“复旦”这个富有朝气、永远年轻的名字。我在复旦度过了十年向壁的求学生活,正式成为复旦的教师也有近十年。毫无疑问,作为一名学生,复旦给我以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复旦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和如何从事科学研究的道理。就像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所表明的那样,如果我们把每一句的第二…  相似文献   

9.
陈教授,您是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出道较早,在不过十余年之间就以个人之力,编成了《全唐诗补编》和《全唐文补编》,补录遗作超过一万篇。在前人研究非常充分的唐代文学领域,取得如此可观的成绩,令人惊讶!一般中青年学者都偏重于理论阐释,而您似乎更醉心于文献考据,辑逸辨伪,不知是怎样形成这一治学路数的,是否有家学渊源或其他特殊原因?多谢过誉。如果说从开始研究生学习作为学术工作的起点,至今已二十一年,自感只是按认定的学术准则进行研究,并尽自己的力量做得好一些。所以偏重于文献考据,这有一个过程。我的学位论文还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以及城镇化的日益提升,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挑战,如何在推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治理体系,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因此,现代城市需要在比较和借鉴世界上不同城市的治理经验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治理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与现代中国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的学术 ,以独特的形式蕴含着往返于中外古今的大智慧 ,以学术的片断性展示了一个无体系的体系。其学思过程呈现了三大境界 :一曰会通境界 ,二曰慧悟境界 ,三曰创化境界。此学思三境本身也是相互贯通的 ,贯通到了“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 ,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的地步 ,标志着 2 0世纪中国学术与世界进行广泛对话的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12.
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高建平研究员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高老师,我查了一下近年来您发表的文章,有些讨论中国古代画论,有些论述西方当代美学,有些谈全球化,还有些讨论国际互联网、图像转向.我想知道,您在学术研究上的主要设想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田老师,您好!您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这么多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经济社会体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是如何走上现  相似文献   

14.
O杨国荣教授,您是上海哲学界(尤其是中哲史界)一位功底扎实深厚、研究涉面甚宽、学术成果颇丰、崭露自己独特治学风格的著名中青年学者,也是本刊多年的老作者之一。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研究渐渐呈现多样的发展趋向,您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颇具特点。能否请您先谈一下您的学术传承、受业背景?我的治学之路始于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的历史虽然不很长,但其传统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30、40年代的清华大学。当时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汇聚了金岳霖、冯友兰、张申府等哲学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实在论的影响,并十分注…  相似文献   

15.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与隔阂,很有必要构建起真正的"比较"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方法论.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原本学理性十分严谨的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学术实践中却被极端简化、扭曲了,人们随便拿起两个作家、几个文本乱比一通就以为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16.
丁丁,和你认识这么久了,有两个问题一直想找机会问你。我感觉你也许是中国学者中精力最旺盛的。我一直在想,你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个问题,我感觉你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在你身上既有古典的、传统的浪漫主义色彩,又有很强的现代理性主义倾向,同时你还具备了非常明显的后现代的反理性批判精神。这是从时间维度上看的,如果从空间维度上看,你身上又融合了东方的神秘主义和西方的科学主义。我感到奇怪的是,它们是怎样在你身上结合的?  相似文献   

17.
孙庆忠 《学术界》2012,(12):184-190,288
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C.K.Yang)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研究,其学术洞察与思想创见不仅给后续性的研究带来了理论滋养和灵感,也彰显了中国社会研究对世界社会学理论的独特价值。本文以杨先生从求学到治学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在历史钩沉中重温了他对中国社会学重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杨先生 ,您是“文革”初期老三届高中生 ,据说您上高中期间便开始系统自修文科 ,而且“文革”中也坚持下来 ,这肯定是不容易的。请您谈谈这段经历 ,好吗 ?●我上初中时非常迷恋数学 ,立志当数学家。但初三时读了一些伟人传记 ,一上高中便放弃理科、立志文科了。此后 ,我上数理化课时先举手回答问题 ,然后就看文科书。 1 96 8年离校后我也没下乡 ,仍呆在家里按计划自修 (这是我总感到愧对老三届同龄人的地方 ) ,直至1 972年就业。因为一下乡 ,我的计划肯定泡汤了。青岛一位著名朦胧诗人多年后对我说 ,“文革”中他曾到我家查户口 ,看到…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8):112-118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沉重的社会负荷,使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的存在淹没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乃至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之中,无法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究其实际,现代颓废主义文学是一种美学现代性的表达,来自于对现代进步神话的批判,也是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一种美学反抗。这种反抗既是美学的也是道德的,自有其价值与意义。我们需要为之"正名",进而重构中国现代颓废主义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20.
○许教授 ,为了这次访谈 ,最近拜读了尊著《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99年出版 )。书的《自序》中说 :“历史 ,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 ,然而 ,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 ,却常常无人书写。……这一情形到 80年代有所改变……于是 ,知识分子开始有了自我的历史。”阅后感触良多。其实 ,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刊开辟的“中青年专家网页” ,也称得上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写历史 ,即为中青年知识分子写历史 ,使其在总结以往的过程中 ,更上层楼。我知道您的专业范围较广泛 ,这是否与您的经历有关。●是的。很多学者的学术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 ,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