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海峰 《东岳论丛》2011,32(2):104-108
新文化运动实现了《诗经》研究由经学研究到文学研究的转型,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能够摆脱经学的桎梏,探求诗篇的本义,对许多诗篇作出了更为合理的新解释;对《诗经》基本问题的看法,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部分与当今考古发现相印证。高亨先生又将唯物史观纳入到《诗经》研究中来,提高了《诗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旧的治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论相结合,使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也造成了某些偏颇,高亨先生的《诗经》研究对于当今多元化的《诗经》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作者研究帛书《周易》、撰写出版《帛书周易校释》二十三年的艰难历程,彰显了在学术研究中师友鼓励、指点、切磋的重要性,说明了一位学人的成长凝聚了无数师友、专家、学者的辛劳.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周易"、"易经"称谓使用不一,何者包含《易传》成为难题。本文通过考证和梳理指出,权宜的称谓是以"周易"指古经(包括卦爻画和卦爻辞),以"易经"为包含古经和《易传》的合称。名义的确定对于以经传分离为学术背景的现代易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具体分析“■”、“咸”、“恒”、“渐”、“归妹”、“家人”、“睽”、“革”诸卦,从男女婚前之交往,婚后相处之道,特殊问题之处理,以及婚姻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等层面,探讨了《周易》之婚姻观。认为《周易》中所彰显的中国传统的婚姻观从总体上说,是以男女两情相悦为基础的,夫妻之间无所谓平不平等,只有职分之不同而已。其终极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完成生生之德,而其展开过程较好地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   

6.
~~高亨先生关于《周易》研究的两本书@孙功进  相似文献   

7.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研究杰斐逊的第一人。然而,他离开我们而去已经一周年了一。本文通过评介不久前出版的两卷本《杰斐逊全传》,集中阐述刘先生竭尽心智探索杰斐逊民主思想和实践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孙熙国  肖雁 《东岳论丛》2002,23(3):73-75
《周易》研究必须走出占筮迷信的误区。《周易》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是古人生活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周易》特别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特别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特别注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与神道相对立的人道观念和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所见的以《周易》名义出现的许多迷信的内容 ,实是后人附会的结果。因此 ,在当前的《周易》研究中应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现象 ,坚决反对一些人直接或间接地热衷于作为《周易》的形式和外衣的占筮或所谓预测功能 ,注意把《周易》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带有的占筮形式和后人的占筮迷信同《周易》本身所具有的理性和科学的内容区别开来 ,注意研究《周易》所包含的古老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信息 ,注意研究《周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 ,注意研究《周易》同整个中国文化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 ,注意研究《周易》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滕大春先生从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在众多学生弟子中,恐怕我是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我和先生接触时间最长,单独受教诲的机会最多,获益自然也最大。是先生通过言传身教领我走上了学术之路,而且是一条只有起点、没有止境的路……我生长在躁动的60年代,从小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当  相似文献   

10.
论者对儒家“时中”观一般自《易传》始 ,间或论及《易》本经。然传来自经 ,“时中”观念本就蕴含于经中 ,传只是对经的“时中”观念加以阐发而已。故本文从经文入手 ,并对经文做了穷尽性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参照传文 ,从而初步得出儒家“时中”观是受《易》经文的启发而来 ,《易》经文当是儒家“时中”观的源 ,而《易传》只是其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解读欧远方先生兴趣格言——读书读史书、写字写颜字、交友交诤友入手,阐释了先生治学为人的高尚品格,以志缅怀。  相似文献   

12.
徐英 《阴山学刊》2005,18(6):59-62
以往的考古界和美术界都对汉唐铜镜十分重视,这方面的著录及文献资料堪称丰富,而对于金代的铜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国古代铜镜的铸造高峰是汉唐,而到了金时又迎来了另一个高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可以从金代铜镜的研究上折射出金一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俗的若干问题,特别是通过它的纹饰和铭文所反映出的一些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早已远远超出了铜镜本身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对于北方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更多的实用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