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它缔造了很多的优秀绘画大师,从这些大师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绘画那优美的线条给人们以美好的享受。不管是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二件帛画和晋代大师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及唐、宋、元、明、清历代大师作品中,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把那优秀线条的力度感、节奏感展示在人们面前,为后人更好的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文化做出了他们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3.
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图》,元代又有张渥临李公麟和创作的五幅《九歌图》,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关《九歌》中的神话形象的群体,带有以图配诗的性质。张渥在李公麟基础上,创造了九歌系列神话形象,以线造型,风格清新,形象飘逸,线条流畅,其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九歌图》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获得生动的视觉审美形象,使楚国之神话形象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并加强了中国诗书画结合在同一平面的卷轴中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使绘画与诗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这使得张渥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及中国神话形象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百姓生活》2012,(2):48-49
作者简介:方兴中,196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白幼喜爱绘画。作品数次获奖。其中,1988年作品《兴安雨雾图》入选赴原苏联阿穆尔州的中苏友好画展。1989年作品《大地母亲》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天鹅之声”黑龙江省创作群体优秀作品展。2003年在深圳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出版《中国名家作品精选——方兴中作品集》。现为黑龙江省剪纸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名人画院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书画研究中心研究会会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线条的不解之缘,的确源远流长,国画造型的线条,是中国传统的"线的文化"、"线的艺术",寄情于笔墨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一种根深蒂固的信息含量的丰富体现.  相似文献   

6.
《雨后彩虹》表现的是神态各异的五位女子的形象。不同的服饰、不同的体貌特征,新时代新女性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跃然纸上,具有鲜活灵动之美感,酣畅淋漓之功韵。作品既秉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手法,又吸收了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华,富有书法美的线条、意趣美的造型、个性美的语言和朴实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7.
宋代翰林图画院 ,无论是在我国绘画史还是在教育史上 ,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两宋———我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黄金时期 ,培育了诸多优秀的画家 ,贡献了大量珍贵作品。可以说 ,如果没有翰林图画院在绘画人才培养以及作品创作上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就不会有我国两宋时期辉煌的、傲视古今中外的绘画成就。本文欲对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学制方面做一些初步的窥探 ,进而对两宋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兴盛的原委略为探究。  相似文献   

8.
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影片全名《千与千寻的神隐》中的"神隐"是日本古代特有的一种民俗现象;"油屋"中登场的各种形态各异的神灵具有浓郁的日本传统宗教文化色彩;汤婆婆通过夺取他人的真实姓名来支配他人的手段起源于日本古代的"言灵"信仰。宫崎骏正是想要通过《千与千寻》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惜,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日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拓展民国时期中西融合绘画的研究角度,以留法画家常玉为例,对常玉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常玉在拥有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画的学习背景下,其绘画作品具有现代性意味又蕴含传统中国画意境的原因,指出了常玉绘画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元素:以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线来勾画造型,画面构图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平面化特征,在作品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吉祥符号与图式。希望对常玉绘画作品中中国绘画元素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启发大众对中西融合绘画进行探索分析,对中西融合绘画的创作实践能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型舞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长卷的创作历史为基础构建艺术文脉和逻辑叙事,以多维展示、多元叙事、多媒介多门类跨界整合的创作思路,实现了造型艺术绘画作品与表演艺术舞蹈作品之间的美学形式贯通,在艺术精神塑造与审美形式表现上,该剧注重传承历史,结合时代精神对“青绿”审美意象与“宋韵”美学风格进行了创新性转化和审美精神提升,生动展现了《千里江山图》长卷厚重的历史和人性的光辉。舞剧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推动了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整合与交流互鉴,其创新创造方法和现代性转化路径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活力,彰显了时代精神。该剧编创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美学原则,其创作目的、过程、内容、方法、逻辑叙事及最终呈现中,都拥有对于人民主体性地位以及突出和尊重“人”的劳动美学的强调体现,用典型人物形象构建出了典型作品,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1.
临摹大师作品在绘画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外绘画史上,研究和学习前辈大师、临摹大师作品,是画家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只是技法方面,还在于文化方面.文章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针对当前绘画技能训练中重技轻道的现象,提出在绘画技能训练中临摹大师作品,对于提高学画者的审美、技能、文化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值得引起重视和非常必要的训练项目.  相似文献   

12.
戏画为何物?戏画,其实就是中国戏剧人物绘画。其代表人物为我国已故著名画家关良先生。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中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家。其中国画《戏剧人物》等作品藏于中国美术馆。戏剧,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国  相似文献   

13.
苏葆桢继承任伯年、徐悲鸿、张书■等近现代画坛大师的绘画精神和技法,虽历尽坎坷仍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他奉献给热爱艺术的人们丰富多彩的作品,特别是独树一帜的葡萄图,使他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画坛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朱子学派的礼图传统深刻影响了宋、元、明、清各朝的礼学发展轨迹,而杨复《仪礼图》是其代表性作品。张惠言《仪礼图》是在吸收杨复《仪礼图》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成果,成为中国传统礼图的高峰之作。张惠言《仪礼图》继承了杨复《仪礼图》立足朱子学派遵循《仪礼》的传统,但张惠言《仪礼图》着重于实用性,而杨复《仪礼图》着力于解读《仪礼》文献,两者之作图目的不同。张惠言《仪礼图》细化与完善了杨复《仪礼图》所建构的礼图体系。两者之异同根源于各自的时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中的线条蕴涵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沉淀,表达了中国画家们各自的审美意识及其主观感悟.中国传统绘画以书入画、骨法用笔为线性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气韵生动更是突出了线条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线条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历代绘画形式和各种画风的衍变过程中,始终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线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塑造形象的要求,成为画家表达思想、意念、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线条具有情趣性、书法性、时代性、节奏与韵律美等特征,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中国画的线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着东方绘画的原始因素,在漫长的绘画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的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由于中国画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因而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其造型主要手段是线条.以线条形式表现的绘画,代表着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最坚实的基础,它构成了我国民族绘画风格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没有线就没有中国画.无论描绘什么客观物象,都离不开对线条的运用.因此;历代中国画家都重视对线条的研究.明代邹德中《绘画指蒙》载有“古今十八极,所概括的线描的样式都…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一系列举世公认的艺术大家的绘画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与艺术手法表现上,都与儿童美术欣赏的审美特征有着契合之处。儿童国画本身就是一种简单的出自内心的绘画作品。学前儿童对世界充满了爱心和好奇心,对他们的艺术教育是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们努力在绘画大师和学前儿童之间找到契合点,让大师走向孩子,让孩子从较高的起点学习艺术,了解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许多优秀的风景画家都自觉地研习传统绘画图式,并创造性地将山水画的某些技法形式,审美趣味,绘画观念,乃至传统文化精神等融化到油画风景创作中。本文从三方面对此做了分析:1.油画风景画家在作品中加强书写性并追求笔触效果。2.油画风景画家借鉴传统山水画的形式因素。3.油画风景画家研究传统意象,使作品在审美趣味,艺术观念上契合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美国犹太裔作家辛格与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贾平凹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浸染,但他们的作品均以乡土为背景,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民间文化。而他们的最重要作品《傻瓜吉姆佩尔》和《秦腔》不约而同地将“傻瓜”作为小说的主要叙事者,尽管这两部作品在篇幅和内容上有很大差异,但作品中体现出了同样的民族精神。本文以两位作家的叙事艺术为出发点,探讨“傻瓜”叙事者在他们作品中的意象,揭示作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民间文化逐渐衰落的忧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