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观的革命: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传统价值观仅仅把自然界的价值理解为消费性价值,否定生态价值的存在;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观则完全否定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同人类的联系,把自然界的存在本身看作是价值论的唯一根据和尺度。这两种价值观都是以片面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观立足于全面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确立它的价值观。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2.
论实践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满足主体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手段。由于主体受自身价值观的制约,只会选择那些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实践活动,并对其他主体的实践活动作不同的价值评价。但主体对实践价值评价的差异并不能由此否认存在着客观的评价标准。该标准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与进步的需要。为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价值评价体系,以规范主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价值论与土地价值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价值问题是土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时此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作者认真分析了西方经济学的10种价值论及其土地价值观,初步认为有些价值理论可以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但这些理论还不能成为科学的价值论和土地价值观,唯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也是科学的土地价值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作者以劳动价值为尺度,发展了土地价值二元性理论,并对我国理论界几种价值论或土地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认识与实践是我们人类所特有的两种主要生命活动形式的话,那么,真理与价值则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领域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于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自觉意识和运用.追求真理意味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对象世界的客观规律,按照客体的尺度即世界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追求价值则意味着使对象世界符合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按照主体的尺度即人类的主体本性及其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从接近和把握真理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价值这个意义上说,对价值的追求不但主导和规范着对真理的追求,而且是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终极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人类活动所追求的目标、内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应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价值原则的主体性、多样性,而二者又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相似文献   

6.
勾振东 《理论界》2009,(7):88-90
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与哲学"价值"二者内涵不同,是一个同形词而两个范畴;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在内涵上强调重点不同,且涉及的外延大小有别;日常生活和一些社会学科中所说的"价值"比哲学"价值"外延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价值论对价值本质的认识是片面的;哲学"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其价值尺度具有主体的原则性和积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从价值论的角度进行梳理对于中国梦的理论建构有着重要意义。中国梦体现为价值表达上主体性的彰显。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对我们国家追寻目标的"形象的表达",还是对价值主体的需要、利益、特征的展示。中国梦体现为价值导向的集体主义。中国梦的提出,是基于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权利与责任。中国梦体现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民族复兴作为"中国梦"的根本价值目标,其提出体现了中国现时代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价值合理性与价值目标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民基于自身价值需要和价值理念所做出的一种价值理性选择与价值创造活动,它在主体需求与客体属性上具有充分的价值合理性,在理论导向和行动归宿上蕴涵着内在本质的价值目标追求。和谐社会的价值合理性主要在于其合理想、合目的与合规律性,而其价值目标则可以概括和定性为追求真善美的存在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息的价值问题与价值论信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的价值问题可以从信息的有用性和信息对不同群体的利益偏向性两个方面去加以分析.主要源于信息价值的第一种含义,当信息的价值被过度强调时.就会导致"价值论信息主义",它是一种从"有用性"上对信息的崇拜和"信息万能论".  相似文献   

10.
从价值的涵义看价值理论的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江汉论坛》2004,(1):33-35
本文着重阐明经济学理论中价值应有的涵义,价值是对效用(使用价值)的抽象,反映的是商品的一种社会效用,而非个别效用;价值量的大小反映了社会财富的多少,两者成正比关系。进而分析价值的源泉,说明生产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三者之间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本质上也是一种要素价值论,即劳动要素主体价值论和知识要素主体价值论,但最全面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生产要素价值理论。理论界应当解放思想,承认和坚持生产要素价值论,同时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理论缺陷作了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