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选》赋篇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形象,在表达人类情感的类目赋作中所占比重较大,其所选中的这些女子形象呈现出外貌美、才情美、"礼"化之美与失恋悲、命运悲、仙凡永隔之悲相交织的情形。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萧统在择文入选时"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和"止乎礼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离骚》中的名物,本来只是作为客观物象而存在,一旦被屈原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将其组织到作品中,就转化为审美观照的意象,融形象、情志于一体,并由此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特征。《离骚》名物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为绮丽关、动态关、深婉美、悲凄美。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形象 ,书拉密是一个完善的希伯来女性 ,兼具健康美、性感美、心灵美等审美特征 ;作为宗教象征性的形象 ,书拉密是高雅爱情的象征 ,具有圣洁美  相似文献   

4.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其文辞之美历来为人称道,在修辞上它始终遵循着一定的审美向度与标准,尤其体现在自然美和传神美两个向度上。自然美是一种素朴之美,集中表现为两点:修辞的个性化之美、文学语言的雅俗之美;传神美是一种“风韵”、一种审美情趣本真样态的外在传达,它集中表现为描摹人物的形象之美与刻画事物的情趣之美。这些内在的审美向度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情感、注意力与想象力,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美感需求,丰富了《世说新语》的修辞实践,使之成为修辞艺术荟萃的海洋。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6.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人物审美观主要是崇尚素雅洁白的容貌美和轻盈飘逸的形态美,这是一种病态的女性阴柔美,一种与传统审美风格截然不同的新的人物美学风貌。这个新的人物审美特征与当时兴起的社会思潮——道教有很大关系。道教中长生不死、腾云驾雾、洁白柔美的神仙形象是魏晋士人人物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魏晋风度形成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浮生六记》女性的爱、美、聪慧、反叛等同中有异的方面对女性形象加以比较,展示其独特的形象,为人们立体化地分析、理解、欣赏封建时代的女性提供多元的审美视角,进而对其悲剧性命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围城》比喻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比喻富有动人的魁力。采集丰富而新奇的喻体,以突出的相似;久巧妙地粘合相比物;喻中有情、喻中有境、喻中有理;形成了特有的通灵美、理趣美、尖刻美等美学特征。这些特色是从比喻的内部组织、表达功能和审美三个不同的但又紧密相联的方面揭示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倾力塑造的美好形象,是一个美的悲剧,有着极强的审美意蕴,她的真诚与善良、忠贞与清纯以及对人的诚信与无欺,是人情中至纯至美的象征,然而她却悲惨地死了。宫廷罪恶的阴谋斗争、奥菲莉娅的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等是造成奥菲莉短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方的文学研究中,性别和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和关键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是一部美仑美奂的神魔小说,却能直接折射出人间百态,充分反映吴承恩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触。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别有深意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所彰显的鲜明的反传统意蕴和审美意义,代表了时代进步,对女性反传统、求解放的历程产生了相当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神恋爱主题在《九歌》中表现为单向的情感,造就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汉魏以来,这类文学主题更受到推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吸收并继承了先秦以来人神恋歌这一文学传统,并结合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炼升华出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这一文学母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比兴是中国诗歌艺术的两种传统的创作手法,它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也伴随着诗歌的发展而发展。先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高峰期,在这时期,比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以至繁荣的发展过程,它完成了诗歌艺术由巫术的、功利的转化为抒情的、审美的这样一个伟大的质的飞跃,对其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较而言,《诗经》以兴的大量出现、比的抒情因素增长、用法纯熟巧妙标志着比兴的成熟,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以比的泛化延伸、比兴构成象征体系并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标志着比兴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学角度入手,对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作了探讨,认为报告文学的的审美特征主要是真实美、形象美,意境美和结构美.  相似文献   

14.
从审美角度看,《红楼梦》通篇无不把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作为一首诗来描写,作者用满腔的激情和丰富的思想,通过着力刻画其诗化之身世、诗化之性格,塑造出这一千古奇绝的诗化才女的悲剧形象。该形象表现出浓郁的诗情美,也成为作者理想的诗化之诠释。  相似文献   

15.
明代小说对食色大欲的看法和表现,是复杂而矛盾的。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形象对食欲和色欲的不同取舍态度,反映了元末明初士人的价值观;《西游记》在认同传统文化心理之时,又借助一些神魔形象传达出明代中叶的世俗欲求;《金瓶梅》则将食色大欲推上了极端。人欲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影响着形象的人性深度,而这些都受制于时代文化氛围和作家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现存的元代公案剧中,以包公的形象最为丰满。在多数剧本中,包公通常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剧情多是借助鬼神、梦境的暗示判案。然而,《陈州粜米》的作者却独树一帜,塑造了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包公:他有着普通人的情感,面对官场黑暗会萌生退隐之意,但面对受到伤害的百姓又会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他幽默诙谐,与下属谈笑风生,又聪明机智,能在恶势力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轻松取证。包公形象的创新是作者独创性的体现,也是观众审美需求的产物。同时,剧本的设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些创新使剧本更加贴近生活,剧情更加真实可信,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蕴涵着诸多审美品质。文中在探讨模糊语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和简约美等审美要素的基础上,探索一些可行的翻译手段以再现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爱情诗多方面地展示了它的艺术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异彩纷呈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实相生的运思美”、“细腻委婉的含蓄美”和“灵活多样的修辞美”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蒹葭》模糊美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蒹葭》的模糊美来自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客体方面是由于作品构思、意象以及“伊人”住所的模糊所至。主体方面与受众的感受、认识、想象、共鸣的模糊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紫云》与《宝砚庄》,以肇庆制砚艺人的命运浮沉为叙事中心,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独具审美价值的南方艺人形象。这些南方艺人在谋生、乐业与守道等生存实践中,创设了一种谋生与乐生合一,欲望、审美与道德三位一体的人生新境界。这种人生新境界不仅经典地阐释了端砚文化乃至南方文化的文化机理,同时,也艺术地再现了端砚文化是如何使人成为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