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斌 《办公室业务》2023,(21):61-63
“立德树人”融入党建与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和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面对国内外形势,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政教育,能消除不利因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构建育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要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维度融入思政内容,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要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相似文献   

3.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思政工作建设质量是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在构建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模式过程中,课程组以“立德树人”为引导,针对课程特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刘璇  王国超 《办公室业务》2023,(24):113-115
体育课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渠道。近几年,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课程思政开始在教育界盛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体育学科是思政教育的优秀载体,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首先提出了课程思政在高校体育中的必要性,并探寻了课程中存在的思政元素,随后对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本文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课程特点出发,阐述了融入思政元素的三大教学优势,指明了该课程实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的两个基本原则,最后对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进行了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一弓 《科学咨询》2023,(6):210-212
生命科学专业的教师在讲授前沿领域知识的同时,需要融入课程思政内容,这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对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课程思政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挖掘和提炼出若干前沿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为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播和思想引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周亚芳 《科学咨询》2023,(10):239-241
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学基础是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载体。本文按照师范生培养“为什么要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么立德、怎么树人”这一逻辑展开,并提出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思政建设方向:转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观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优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高分子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材料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其“课程思政”能够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当代大学生培养质量。针对理工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不明显、专业知识融入思政元素难度较大、思政教育途径不明确等问题,笔者力图在高分子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笔者从构建材料类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出发,全面探索思政教学资源的挖掘与融合,同时构建行之有效的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考核体系,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本项目的开展将有力推动材料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为理工科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高等数学的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无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合的问题。教师将生活实例融入高等数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符合教学与生活统一的理论,而且能拓宽思政元素的范围。笔者从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入手,给出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案例,以推进高等数学思政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李端节 《科学咨询》2023,(4):220-222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响应国家教育方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礼仪与国学作为一门富含思政元素的通识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重点关注学生思想观念和实际行为的切实改变。课题研究小组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验证,最终探索出“讲、演、拍、思、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君 《科学咨询》2024,(2):280-284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本文对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和融入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五载体-二引擎-三融入”的高职数学特色课程思政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及学生前后测成绩的对比分析,评估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独有的教学理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明确要求。课程思政与工科专业的融合,不仅是一种课程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对于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融入工科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论述,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及教育评价机制之中,从而解决课程思政与工科专业教学实践在协同共生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妙闽 《办公室业务》2022,(23):113-115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有效助推“秘书写作”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该理念推动细化了秘书写作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促进优化了教学内容,助力深化了教学评价改革,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成为我国教育指导活动的核心思想,以课程思政为背景的教育布局正在逐步扩散开来。抓住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识,才能为国家与社会提供源源不绝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围绕课程思政的有关要求展开探索,思考如何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建立完善的高校书法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赵莺燕 《科学咨询》2023,(10):203-205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中,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和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更是课程思政落实、落细、落小的实践探索。供应链管理专业群立足历史与现代一脉相承的“甬商文化”,探索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科学、产教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等多举措协同发力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全方位提升育人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技并修的优秀中基层供应链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6.
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之初,党史教育便是重要组成部分;而进行党史教育的同时,也在讲授思政课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分析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的关系,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措施。文章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角度出发,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观融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思政教学,探讨教学方案的设计和“三位一体”模式的实施路径,并通过具体章节内容进行举例,以期为会计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飞 《办公室业务》2023,(22):55-57
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公共基础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当构建大思政教学体系,保证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对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概述,分析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意义,并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路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吴鹏 《办公室业务》2024,(3):172-174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将创新创业带入教育视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是培养学生就业意识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必然趋势,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要让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程,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发挥更好的效用。为此,文章针对“互联网+”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成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工匠精神在历经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实践和传承后,铸就了精益求精、恪尽职守、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融入校园文化、融入“互联网+”,是培养学生匠心匠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