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霍布斯自然状态学说的影响,现代政治哲学广泛地从自然状态出发阐述政治社会的起 源和性质。但对霍布斯主张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学说,一直缺乏准确充分的理解。本文指出,霍布斯 所谓的 “自然状态”是借助经验原则建构的一个指向未来的空间,在这一空间中,自然平等的人之间 因为力量的比较而导致的内在冲突 (自然激情论证),与每个人从自我保存的绝对自由推出的 “对一切 东西的权利”所引发的矛盾 (自然权利论证)都证明,自然人性,如果没有人为的共同权力,无法建 立和平的共同生活。霍布斯有关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的学说,实际上是他的国家契约论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敌对关系 ,理性的生活要求人们遵循自然法 ,这样的秩序有赖于“利维坦”的权威来保障。国际社会无法产生“利维坦”这样的最高权威 ,因而长期处于无政府的冲突状态 ,每一个国家为求得安全只能求助于对权势的追逐。这一思想构成了近代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人"和"国家"视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名词,从人到国家的运动揭示了利维坦诞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分析霍布斯视野中人和国家的特点后,本文从可欲和可求两个角度阐述了霍布斯建构利维坦的逻辑.可欲着重于人的欲望和理性,但在霍布斯看来,欲望和理性还仅只表明创建国家的可能性;可求才真正使国家变为现实,那就是"权力",即将自然状态下个体自然权利集中统一成具有绝对力量的利维坦.  相似文献   

4.
“自然状态”理论是诺齐克政治哲学的基础:个人在自然状态中所拥有的权利,即“以人为目的,而不仅仅以人为工具”,这是人的基本要求,以此形成市场原则和确立政府才会具有合法性。诺齐克禀持康德的道德直觉,但他将康德的“人(Humanity)”改写为“个人(Individual)”,使“消极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原则(Libertarianism)走向极端。诺齐克的“自然状态”是意志自由的直觉假定、是人的自然权利、是一切社会规则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名著《利维坦》以“论人类”为开端 ,运用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论证专制制度的合理性 ,并精心建立了一种有关政治稳定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利维坦》的解读揭示作者国家主权理论中的内在逻辑。根据霍布斯在《论人类》中前几章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并借助于施特劳斯和剑桥学派的相关解读,可看出霍布斯新的政治哲学基础,即在自然状态下关于权势欲与恐惧之间的对立。在此基础上,霍布斯进一步阐释了精致地构建主权理论,并为《利维坦》所塑造的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关系均衡化发展,是虚拟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代表“强政府、强社会”模式的数字利维坦,还是代表“弱政府、强社会”模式的网络乌托邦,均属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状态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国家中心主义行为逻辑的网络实践造就了数字利维坦,过度推崇理想化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则有可能产生网络利维坦,然而盲目地追求一方力量独大,将导致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虚拟社会中失衡.因此,应通过推进治理框架下的理念重塑,推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再平衡,提升网络公民社会的公共理性,完善网络空间公共事务的参与秩序等途径,才能化解虚拟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风险,促使虚拟社会走向治理和善治.  相似文献   

8.
人性研讨中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性问题的研讨中,我们看到有偏离唯物史观的倾向,诸如认为“生存”是“人性的首要法则”;人性是个体人“自由自觉”地“选择”、“塑造”的结果;“人性的善恶基因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中”。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的根本性能,人的一切属性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不是人的自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自然属性是不分善恶的。人性研讨中我们必须正确坚持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情感中推演出来的自然状态和对和平的诉求是霍布斯政治学说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对人性的认识是自然状态重要的理论假设.自然状态下是一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画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舒适生活的渴望使人类向往和平,只有在死亡恐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才能和谐.自然法为引导和加剧对死亡的恐惧和渴望的内在矛盾提出导向,以自然法为纽带,以人们个体为契约主体而结成了国家,从而达到实现个体的自保和社会和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古到今,中外学者把权力的来源分为三种情形:君权神授、权力来源于自然、权力来源于人。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在于人民通过法律授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只能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予,超越宪法、法律之上的权力都是无效的。强化有效的权力监督与权力问责,是现代法治状态下对权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与洛克:两种自然状态与两种政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布斯与洛克从两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出发演绎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论体系。霍布斯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的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生存;洛克的自然状态是建立在人性善基础上的和谐有序状态,其中人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享受人权。为摆脱自然状态,霍布斯设计了个人———主权者的契约模式,洛克设计了个人———社会———政府的契约模式,并产生了不同的政治社会,他们在政府目的、政府权力大小、个人权力大小以及政权形式上都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网络食品交易与“数字利维坦”共存于虚拟网络社会中。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不断扩大的大数据海洋,为网络食品交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暗藏着侵犯公民权利和反噬政府监管的风险,即网络食品交易的“数字利维坦”风险。在网络食品交易领域,数字信息技术在作为经济行为的控制工具时忽略了价值理性,存在以下问题:公民个人隐私受到侵犯,呈现个体镜像化;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出现柠檬市场化;交易市场垄断当道,平台荒漠化;数字信息技术分配不均,公民与经营者因张力扩大而出现维权受阻;政府监管受数据驱动,个体化政府受到威胁。因此,政府应该完善数据治理的保障体系、明确经营者准入机制、限制网络巨头垄断、构建合作权益保护机制、革新监管治理体系,才能合理规避和治理“数字利维坦”风险,构建一个安全稳固的网络食品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从古到今,中外学者把权力的来源分为三种情形:君权神授、权力来源于自然、权力来源于人。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在于人民通过法律授权,国家的一切权力只能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予,超越宪法、法律之上的权力都是无效的。强化有效的权力监督与权力问责,是现代法治状态下对权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已发展到了从根本上重新界定“人”的新阶段 ,而这种重新界定意味着中国政治哲学和伦理文化的新时代———“近代”的开启。传统儒学主要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界定和把握人 ,而近代思想家们则首先视人为一具有自然欲求的存在 ,进而走出了传统儒学关于人性之善与恶的纷争 ,主张性无善恶之分别的自然人性论 ,强调了人性中“智”的重要性 ,由此而对以个体本位主义为价值诉求的新人格作了建设性的探究 ,为近代“权利”文化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城》属于叶绍钧开创的日常生存状态小说类型 ,其讽刺矛头主要指向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虚荣心与庸碌无为。《围城》所揭示的人类虚荣心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虚伪属于个别人的劣迹 ,虚荣则是人类共同的弱点 ,在这部小说中 ,就连西方哲人都不例外 ,平庸者表现得则更为突出。由于所参照的是超越时代、超越普通人的一种带有某种学术乌托邦性质的更高标准 ,作者对于生活中和自己笔下人物的态度 ,均为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 ,作品在轻松幽默的表层下隐含着忧愤之情 ,也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悲悯。钱钟书的“忧世伤生”针对的不是具体的“国”与“民” ,而是整个人类及人性本身。就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的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 ,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事业发展的同时,农村自治组织支配的资源大幅增长,村干部权力也随之扩张,村干部权力虽“小”“微”却渗透广泛。农村小微权力行使单位对信息的垄断,逐渐演化出隐蔽决策并加剧权力失范风险。规范小微权力运行,须在法治乡村框架内重塑权利保障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以应对自治单元内部和外部因素介入村务后衍生的复杂问题。村务信息的顺畅沟通有助于明晰村务权力的边界和程序,有利于提升村民行使自治权利参与村治的积极性,进而破除村民“不在场”的自治怪象。村民的有效参与促使村治不再是村干部的单向管理,而是在“权利-权力”“权力-权力”的结构优化调整中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之父的霍布斯,其政治思想以理性、自然权利和自觉的主权意识著称。而其思想中的情感维度却被忽视,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状态假设、契约论与自然权利说,还是国家学说,都是以人的情感作为基础。相比理性而言,情感更具有优先性。摆脱死亡的恐惧是造就政治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从自然状态走向契约性的利维坦,关键就在于人性的改造——使人快速地从自然人成长为政治人。一直隐匿的情感,在霍布斯的整个学说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暗含着两个维度:一个是广为人知的理性主义与自然权利学说的维度;另一个则是一直被忽视的情感政治学。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儒家对人的自然属性的认识是从“性”开始的,通过“性”他们得以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界定,以此为他们各自的理论学说服务。早期儒家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包括感官之欲和情。同时还认为道德构成了人的本质,用道德因素制约人的先天属性,才能使人性由物性状态升华到人性状态。早期儒家既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客观必然性,也看到了它潜在的危险性,认为对人的自然属性要进行以节欲、养性和修心为内容的调控,才能稳固人伦秩序和向理想的人格飞跃。  相似文献   

19.
自然状态是洛克在《政府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洛克构建政府理论的逻辑前提,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把自然权利论证为一种超越于公共权力的道德力量,即生命、自由和财产,同时也为公共权力设下限制。分析洛克的自然状态,是理解其政治思想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汪栋 《东方论坛》2022,(1):114-127
现代法治以权利价值为内在道德核心,以程序技术为外在规范表征,程序法治和自然权利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霍布斯的自然权利学说强调个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平等的个人是自我保存的最终判断者,因而主张“同意优先于智慧”的政治理念,作为利维坦的法治联合体必须尊重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公共权威根本上源于自然权利,公民联合的目的在于将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冲突纳入法律程序处理,以实现分化多元利益的理性与和平的宪制整合,从而不同于旨在促进人的德性完善的“最佳政体”,也区别于意在实现特定集体目标的“事业联合”型国家。利维坦隐喻的现代法治联合体是法律形式与自然权利的统一体,形式上“价值中立”的法律程序其实蕴含深刻的权利价值,程序法治的哲学基础是自然权利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