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广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到2025年,打造生物医药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本文深入研究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发展经验,分析广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广东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已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集群创新能力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创新水平低,知识产权少,急需增强其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促进其发展,从而促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本文对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在未来创新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指出应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内的相关创新体系,提升其集群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其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惠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结合惠州地理、产业环境,以及差异化和不对称发展的优势,科学分析惠州产业经济的出路、优势和可行性。研究提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惠州加快建设“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的关键,并提出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重点企业、园区建设、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体系、创新平台和创新项目等方面着手完善和积极培育惠州的生物医药产业,构建惠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惠州经济新增长极。  相似文献   

4.
黄向晖 《决策与信息》2009,(11):111-112
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在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制造业产业集群是各国各地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用了区位商法对中部制造业大省——湖北肖的27个制造业进行实证研究,以判定其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5.
自马歇尔(Marshall,1890)以来,有关集群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对服务性产业集群的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将制造业集群与服务业集群相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既有差别,也存在联系,都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期为服务业集群研究贡献一己之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制造业产业集群衍生的专业化、技术进步和知识溢出并与内生增长的知识、技术的内生化理论相结合,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关模型框架,并分析产业集群的衍生因素促使地区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因此,适宜地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制造业内生增长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科技产业集群内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机会,而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是否对集群层面的企业家精神发挥水平具有影响?为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利用1998-2005年美国信息技术、通信设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三大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数据,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与集群企业家精神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集群网络的集聚系数对新企业创立具有正向影响;集群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与企业家创业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演化阶段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培丽 《管理学报》2007,4(4):483-487
从创新系统视角研究产业集群问题。阐述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内涵;通过分析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的知识构成、创新参与者、创新行为构建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结构模型;指出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揭示产业集群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演化规律及演化路径;对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知识创新系统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30省市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建立我国区域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竞争信息平台,为汽车制造业企业经营发展与科学决策提供权威的汽车行业竞争力信息,为政府、金融机构在政策、融资与投资方面提供高水平的汽车行业咨询性综合竞争力信息。本文借鉴国外竞争力前沿研究,联系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与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发了针对我国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对称性设计评价方法,建立了我国汽车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7大要素和4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并运用于企业集群、产业和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实际研究,以及多元统计等分析方法,对我国地区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和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产业治理水平提出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年来,东莞市以“五大支柱、四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体系的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产业集群优势不突出、助力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不完善、决策层缺乏大数据支撑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东莞政企数据开发难度较大、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较薄弱等。结合国内先进城市利用平台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搭建“产业智脑”大数据平台,赋能政府、服务市场,以提升产业治理水平,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产业集群和FDI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及FDI的发展状况,并利用27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从一般性分析到回归分析,得出:FDI促进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为负的结论,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李凯  李世杰 《管理世界》2004,(12):68-76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并试图研究产业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的链接模式,以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原因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沈阳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地。文章借助区位商法,定量分析沈阳市装备业的集聚和发展状况,进而深入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和集群要素的链接状况。并针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制定装备制造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政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侯武社 《经营管理者》2012,(16):203+192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兴起,海沧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一十百千"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海沧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文章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及其产业集群进行了剖析,阐述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与河南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剑力 《决策探索》2004,(10):37-38
目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不少地区依靠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从美国加州的硅谷、意大利中北部传统产业区、印度的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区到北京中关村、台湾新竹工业园,还有,“东东莞(PC制造业)、浙江嵊州(领带业)、河北清河(羊绒业)等.无一不是靠产业高度集中、企业密切联系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并获得竞争优势的。因此,作为经济欠发达的河南.更应该重视和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和持续发展,尽快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壮大县(区)域经济,实现“三化”.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吴勤堂 《管理世界》2004,(2):133-134,136
(一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群现象十分明显。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 ,还是传统产业群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聚集在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微电子产业集群;聚集在底特律汽车制造业集群;集中于新泽西的医疗业;聚集在纽约的华尔街金融投资集群。传统产业集群仅意大利就有威尼斯玻璃器具业群;比耶拉、普拉托的毛纺织;都灵、皮亚琴察的自动化设备;阿雷佐、瓦伦扎的珠宝;布赖恩扎的家具;蒙特别鲁那的滑雪靴;帕尔马的食品;卡斯泰尔戈弗列多的照明设备;萨斯奥勒的瓷砖等产业集群闻名世界。至于德国的索林…  相似文献   

17.
交通运输邮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建筑业信息传输计摘要:本文在明晰物流产业集群概念的基础上,从产业关联角度,应用相关性分析法,对沈阳经济区物流产业集群进行布局设计,并对沈阳市的物流产业集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上海传统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制造业、钢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后调整为生物医药)六大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几大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上海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前前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不够,税收政策和征管、服务在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还有—些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20.
裴钢 《决策咨询通讯》2008,(1):44-44,49
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生物医药严业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而我国尚未形成以专利保护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运作体系。因此,我国迫切需要转变医药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