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斡尔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其重要聚集地之一;达斡尔族人口虽少但历史悠久,拥载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其中口耳相传的口传文化"乌春"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各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当前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诸多保护难题;基于保护传承的现实需要,必须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把达斡尔族口传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推动达斡尔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绝大多数并没有文字,没有形成书面语,口头语言是大多数民族传承自身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而对于有文字传统的民族,口传文化也是其书面文化的重要补充.我国早就将有积极意义、形制相对固定的口传文化作品视作“口头文献”或“口碑文献”,与书写文献取得同等地位.口传文化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在我国,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相辅相成,口传文化也是书面文化创作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源泉.口传文化和书面文化都是我国的“精神命脉”,不可断裂、遗失.  相似文献   

3.
湖北景阳是个自然、文化生态资源极其丰富的少数民族社区,由于清江水布垭电站的建设,景阳新镇的移民搬迁,即使景阳口传及非物质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又是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村、发展旅游业的绝好时机。选择好民族文化生态村建点模式;认清旅游业的发展将带给社区文化的影响;维护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可为建立西部民族文化村,谋求西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黎族民歌是黎族原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民歌担负了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视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脉.黎族民歌是黎族人集体创造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集聚着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上的自我认同.黎族人利用歌谣守护着传统和教育后人,不少的生活知识、祖先历史、宗教观念以及风俗常例等,皆依民歌的口传方式世代相承.黎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民歌不啻为黎人口传之"文典"也.  相似文献   

5.
旅游文化产业化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热潮,但在对民族旅游村寨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出现歪曲、滥用民族文化资源并实施泛商业化开发的问题,使得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本文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银匠产业为例,分析其在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类似矛盾冲突的解决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数字信息时代,特别是在"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但同时这也为民族文化传承渠道的发展和转换带来了契机,将现代媒体技术应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颇具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芬兰口头传统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口头传统。芬兰重视口头文化传承和保护,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搜集与展现口头文化资源,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笔者拟通过对芬兰口传研究的介绍,以期为少数民族口传文化的搜集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作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山歌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这一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对于整个壮民族的发展来说,意义深远.时代在发展,世界各文明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趋势愈加强烈,保存壮族山歌文化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时期,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该是以整体性思维为视角;同时在产业化适度开发中传承;在动态中进行传承保护.  相似文献   

9.
郑敏 《中国民族博览》2017,(16):105-106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提出,中国人们要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注意两个"创"字,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将以当前国家政治文化的形势为背景,对粤剧在数字技术之下的发展现状及其传播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文化生态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可以说就是适应生境的一套生存机制、体系和生活方式,从而获得了共享的、实践的、流动的等特点;文化与生态的辩证关系为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就地进行提供了理论基础.伴随着旅游产业化,民族文化生态村实际上开始了在社区文化断裂与连续的张力中再建构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演化成不仅从属民族结构或更大地域空间构架且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形态,成为重新整合农村社区生态、文化与经济等各类资源的全面协调并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场域,使民族文化在民族中学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需要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民族文化课程在课时安排上对"主课"的影响;二是民族文化课程的教学资源饱和度问题;三是民族文化课程的实施效果。研究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改善民族文化课程,国家层面积极开发课程,以及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长远高效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保护,就必须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大多依靠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族谱等口传古籍的形式世代传承下来.创世史诗《密洛陀》是布努瑶民间文学的核心部分,是布努瑶口传古籍的集大成者.其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瑶族历史、迁徙路线、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家居服饰、节日庆典、婚恋生育、丧葬祭祀、禁忌习俗等领域,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瑶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黎族民歌是黎族原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民歌担负了文化传承的特殊意义,因而往往被视作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根脉。黎族民歌是黎族人集体创造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记忆,集聚着他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上的自我认同。黎族人利用歌谣守护着传统和教育后人,不少的生活知识、祖先历史、宗教观念以及风俗常例等,皆依民歌的口传方式世代相承。黎族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系统,对于这样一个古老的民族来说,民歌不啻为黎人口传之"文典"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音乐教学在引导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首先,分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概念和重要性;其次,讨论了音乐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最后,阐述了音乐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和创新精神引导措施。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强调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内容。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缺乏对典型案例的系统性分析。湖北省经过严格审查、考评,推选出了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学校",本文经过对这十佳示范学校的调研,发现他们的成功有极强的共性,集中体现在思想认知、发展条件、经济投入、行政执行、工作路径、核心目标六大方面。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是系统的,十佳示范学校六大方面的作为,体现了系统性,通过结构和功能的形式具体呈现,六大方面对应的结构和功能分别是认知结构,发挥"稳固思想"功能;条件结构,发挥"提供基础"功能;经济结构,发挥"增强动力"功能;政治结构,发挥"提高效率"功能;实践结构,发挥"完成任务"功能;价值结构,发挥"坚定方向"功能。通过对十佳示范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实践总结及系统性分析,可以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提供参考,也能为构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德宏州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为例,分析了这一跨境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创新:"目瑙纵歌"的类型从多种并存到一种为主、从民间"官"办到"政府"公办、从村民自娱到国际共庆、从内容不变到形式多样、从本民族独享到多民族共跳、从原汁演奏到现代乐器、从口传身授到文字音像、从纯粹过节到弘扬民族文化。文化创新带来的种种变化呼唤"把根留住",这既要培养斋瓦和瑙双,保住原有文化的根脉;也要开启民族自觉,坚守文化创新的根本;更要善用政策法规,赢得文化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有56个民族构成,每个民族艺术均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彰显着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和脉络。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民族艺术所生存的乡土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民族艺术的传承者正面临老龄化趋势,民族艺术也正走在消亡的边缘。在民族艺术整体衰亡的情况下,部分民族艺术形态融入了市场元素,走上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本文以民族艺术产业开发为研究对象,探求民族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期通过实证研究为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56个民族构成,每个民族艺术均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彰显着中国民族精神的精髓和脉络.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民族艺术所生存的乡土环境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民族艺术的传承者正面临老龄化趋势,民族艺术也正走在消亡的边缘.在民族艺术整体衰亡的情况下,部分民族艺术形态融入了市场元素,走上了一条产业化发展之路.本文以民族艺术产业开发为研究对象,探求民族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期通过实证研究为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