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存在着周期短、流动量大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从高校毕业生流向的结构性失衡现象着手,分析影响和制约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寻找建立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  相似文献   

2.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和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缓解日益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因而,需要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作用,加强引导,突出服务,保障利益,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就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在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存在的观念、体制、环境及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不和谐因素,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对各级政府和高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对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日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毕业生基层就业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就业意愿培养中的积极作用,结合调查分析结果,从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提出提升基层就业意愿的可行性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2009年中国8所高校600余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问卷式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高校毕业生认清了严峻的就业形势,感觉就业压力较大;为寻求较为稳定的工作,毕业生普遍愿意降低月薪,愿意到基层去就业,但报考国家公务员仍然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各级政府依次积极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分流就业压力,引导和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和人才培育模式受到挑战,高等教育亟待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6.
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我国新形势背景下的重大人才战略转变,具有必然的现实意义。在简述大学生基层就业重要性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三支一扶工作为例分析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统包统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已被取消。现在 ,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着传统就业观念的阻滞、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落后和政府职能部门未能发挥作用等困难。要克服困难 ,大学毕业生就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到基层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高校应改革教学体制 ,突出素质教育 ;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 ,为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只有如此 ,才能解决海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大学生择业意识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河北省10所不同类型高校930名毕业生择业地域期望、薪酬期望、单位性质取向、择业标准取向、先就业后择业态度、到基层到西部就业态度、自主创业态度等方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本专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毕业生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河北省大学毕业生择业期望值依然偏高,择业标准多样化且更看重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动态择业及自主创业意识显著增强,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积极性不高,不同毕业生群体间差异显著。从加强正确的择业观宣传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构建高校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加大基层单位管理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阐述了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和重要意义,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阐明了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提出了若干促进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这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社会更好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实现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和就业市场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邓小平就业理论出发,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从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中判断出人才流动趋向,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个社会、政府、高校、学生、基层五方互动的基层就业力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流动视角分析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性结构矛盾,为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提供决策参考。研究使用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以西部地区作为主体分析高校毕业生跨区域就业流动问题,将生源地、就学地和就业地联系起来,重点讨论两类毕业生的跨区域就业流动,即西部生源到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和中东部生源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研究发现,毕业生确定单位的签约率存在东高西低的趋势。西部地区属于人才净流出区域,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绝对数差距逐年拉大。西部高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愿意留在西部工作,西部生源毕业生和在西部就学的毕业生更可能选择留西部就业。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农林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对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调查内容涉及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状态、就业压力、就业观念等方面。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普遍存在心理压力。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与心理帮扶;毕业生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解读百万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天亮 《今日南国》2009,(14):43-43
没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现在有了新的选择——参加就业见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7部门联合启动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明确从2009年到2011年,组织100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世界经济整体下行,全球许多国家与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企业招聘人数相对缩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当前经济放缓的状况和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国家应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高校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加强就业队伍建设;改变传统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真正为企业提供实用型的人才;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开展有效援助,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定位,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16.
就业信息的质和量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和利用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按照信息管理的规律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就业信息采集量,合理发布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是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再到更加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逐步过渡;就业指导工作职能逐渐从以计划分配、行政管理、就业安置等工作职能为主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为核心的方向转变.通过整理和归纳恢复高考以来相关国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分析和总结该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为将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高校乃至社会的稳定。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并就如何正确运用市场与计划手段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是政府、高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提出了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一套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数值型监测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指数,用来表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相似文献   

20.
岭南师范学院2011-2013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珠三角、粤西是毕业生主要就业市场;教育系统和企业单位是毕业生主要就业阵地;专业就业质量差异显著,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职教系统接纳毕业生水平低。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就业观念及择业行为特点,建议学校重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全员参与、全程指导的职业辅导工作体系,以内合外联的观念培育就业市场,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农村、中小企业就业,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