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思想抉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问题,目的在弄清其与司马迁思想归属之关系。关于司马迁的思想归属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讨论,但迄今莫衷一是。然而就其大体言之,说法不外乎三种,即:道家论者,儒家论者与儒道兼备论者。实际上,司马迁作为封建时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其思想是复杂的,并不能用当时已有的各家学说来加以规范。无论说司马迁的思想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或主要属于当时已有的什么家,都是偏颇的、不全面的。下面笔者仅就司马迁列孔子于《世家》而列老子于《列传》的原因及其与《论六家要旨》之关…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12):89-94
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人性问题发轫于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先秦儒道两家的人性论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孔子开创了以仁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老子开创了以朴为核心内涵的人性论思想。不以善恶论人性是孔老人性论思想的典型特色。孔老在社会政治、道德伦理和教育等很多方面的论断都需要其人性理论的支撑。孔、老对待人性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对待礼乐、教育持两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韩非论孔子     
<正> 解放后有关韩非的研究专著与论文都肯定了儒法对立、礼法之争,从当时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的分析中,指出韩非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细读《韩非子》一书,用“批判”二字概括韩非对孔子的态度是笼统的。韩非对孔子其人很多地方是基本肯定的,当然他肯定的孔子已非孔子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儒道两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政治治理的终极目标,但在如何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上却存有明显的分歧:儒家以礼法为本位,主张通过礼法制度来达致社会和谐;道家则以自然法则为本位,认为只有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就是自然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儒道两家和谐观的路径选择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厚思想资源。当然,儒道两家的思想弊端也是需要我们摈弃的。  相似文献   

5.
老子是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念是以其政治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老子的政治理论为"君人南面之术",以"清静"、 "无为"为旨趣,因而他对文学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就文学观念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老子的文学观念与孔子的文学观念正相反对.如果说孔子所提倡的文学即文教,企图以西周传留的礼乐文献和礼乐文化来教化人民,那么,老子所提倡的道学则是道教,即以先王传留的道论为旨归来影响人民.老子揭露礼乐文化对社会政治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戕害,为人们理性对待礼乐文化和深入思考儒家文学观念提供了思想武器,补充和修正了儒家的文学观念,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展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封顺帆 《理论界》2023,(9):64-70
有关直躬证父攘羊事件,孔子、庄子、韩非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讨论。其中,孔子从家之伦出发,主张“亲亲互隐”,这种“隐”虽然包含着“谏”的成分在其中,却并非以“义”作为判断标准,而是从对父母的“孝”出发;庄子虽然同样反对证父行为,但是从“重身”出发,对直躬的下场隐隐有着同情的态度;韩非则是从“法”出发,反对儒家伦理凌驾于国家法度之上,对直躬之死,特别是直躬之死带来的影响持否定态度。事实上,这三种不同的态度与评价,正体现着儒道法三家在面对伦理、法理、生命三者发生冲突时的不同取舍。  相似文献   

7.
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中"孔子像"以"孔子见老子"居多,"孔子荷篑"与"孔子与项橐"各有一幅。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中孔子形象的解读表明,不论是造型、布局等形式,还是画面内容都表现出浓郁的尊先崇古、推崇礼仪和强调等级秩序的意味。"孔子见老子"画像背后虽隐含着儒道思想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更反映了自汉初至东汉儒家地位的逐渐增强而道家思想的式微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殷商乙丁制是地缘共生的两个血缘族群轮流执政的政权继承方式,具体是"兄终弟及"和"舅死甥继"两种继位方式;西周时期改为单亲男系的"父死子继",乙丁制却以昭穆庙制的方式延续下来,为后世儒家造成解释上的困难.道家老子思想的历史源头在殷商,儒家孔子思想的历史源头在西周.通过从血缘继替和地缘共生角度对儒道历史渊源的考察,可以厘清儒道两家在重血缘和重地缘上的纠葛.  相似文献   

9.
陈德献 《殷都学刊》2011,(3):153-156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认为两种流派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对立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本文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儒道两家学派虽然对孔老见面的内容说法不一,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承认孔老是见了面的;说法不同证明两个系统的记载来自不同的传说系统。《史记》以"孔子问礼于老子"作为《老子本传》的主要事迹,史公所言并非源自道家系统,而是其来有自,属于儒道两家之外的第三个系统。《礼记.曾子问》中所载老子对礼数的实践,与《老子》38章中老子对"礼"之否定,两者并不矛盾。后者是从历史与社会作用上对礼的否定,而这种否定正是基于老子"周守藏史"身份对礼数的熟习与运用而达成。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流派,它们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独到的见解,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及现代社会政治构建都有深刻的影响.儒家的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表现为身心和谐(自我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和谐)、中庸之道(人际和谐)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几个方面;道家关于和谐思想的精髓主要体现在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相反相成、“柔弱”之道等.儒道两家对和谐的理解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但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儒家和道家思想为核心,儒家思想主张人要积极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去,为国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社会多做贡献;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比较冷静且具有反思精神。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3.
儒家和道家,是先秦两个重要的思想派别,在后世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二者一直互相补充,共同熏陶塑造着“中国人”①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特征。儒家和道家起初作为相互对立的思想派别,不可能主动互相学习,但在孔老的思想中,对“人”的关注是共同主题,他们所倡导的人格理想具有相通之处,这是后世“儒道互补”文化现象的重要思想渊源所在。本文拟对先秦儒道人格理想作一比较分析,以揭示两家的人格理想在多大程度上既相对又相通。 一、超越性境界之通与践行路径之异 在先秦孔孟儒家和老庄道家的人格理想中,都十分强…  相似文献   

14.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老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相传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其姓名和生卒年已难详考。较早记载关于老子事迹的,是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但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居然出现了三个老子:一个是和孔子同时的老聃,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他还连用“或曰”、“莫知其所终”,“世莫知其然”等词句。令人莫知所从。老子到底是老聃(李耳)?是老莱子?还是太史儋?实际上,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隐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此外,《史记·老子韩非列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家和孔子儒家都是重人道 ,并以人道为终极关怀的。所不同的是 ,孔子儒家以宗法伦理为基础 ,追溯人的社会本性 ,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天命”为本体 ,以“仁”为价值中心 ,以“克己复礼”为价值实现的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而老子道家则以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为基础 ,追溯人的自然本性 ,从而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本体 ,以“自然”为本位和价值中心 ,以“返朴归真”为价值实现的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体系。然而 ,共同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治乱的时代主题 ,又将二者在对立与互补中融为一体 ,既为不同境域下的人们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 ,也为人们思考和改善生存境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视角 ,为实现人性自由、人际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儒道两家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大体系,关于两家之间的关系自古及今争论不断。从思想之为思想的规定性出发,儒道两家无论是在思想对象的客观存在、思想产生过程的思维方式方面,还是在作为思想结论的本体论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内在统一性特点。尽管两家在实践修养论观点上表现出"有为"和"无为"的分野,但是本质上无论是道家的"无为"还是儒家的"有为"其归旨都在于将人的实践与天道本体相同一,儒道两家仍然殊途而同归。儒道两家关系的本质是内在统一的。认清儒道两家的内在统一关系,对于现代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韩非子看道法合流及其对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司马谈认为先秦诸子学说"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皆"务为治者也",这既是从汉初当下的多元兼综的政治文化视角回溯诸子思潮,也道出了战国诸学派殊分合流、归本政治的实情,其中韩非所代表的道法家思想理路堪称典型。韩非有意识地援老入法,对老子之"道"作了利于君主专制的形而下改造,并对老子的人性自然命题作了曲解与引申,从人的趋利避害本性论证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韩非所代表的道法合流学说不仅成为秦统一前后的时需应急之策,也为其后二千年的君道同体、君高于道的主流政治文化开启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和孔子究竟是什么关系 ?数千年来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但有一说似成定论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 ,曾向老子问礼求道。但后来一个入世 ,一个出世 ,观点相左 ,学说相异 ,各为相互对立的儒道学派始祖。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以下简称竹简《老子》)的出土 ,拨开了千年迷雾 ,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真实可亲的老子及其学说。追根溯源 ,老子对孔子的师传关系绝非一般 ,而是非常密切 ;道家和儒家绝非异途 ,而是原来同源。得出这一结论并非凭空而论 ,是由竹简《老子》与《大学》、《中庸》、《论语》所表述的思想一致为证的。一《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20.
儒道两家的苦乐生死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研究人的问题 ,重视人的价值。儒家对人生是积极的 ,主张“乐生” ,“修己安人” ,“修己利人”。道家对人生是顺应的 ,认为生不足喜 ,死不足悲。综合儒道两家 ,都认为人生难得 ,既生为人 ,则需尽人之责任 ,这亦是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