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后期是由传统诗歌向近代诗歌转变的时期 ,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即为这一转变的出色代表。它反映了由于中国人逐步走向世界 ,诗人的视野已开始关注域外的新鲜事物 ,诗作越来越突出地体现出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哲理、新观念。人境庐诗深刻地表达出对列强侵略的警觉和对西方文明先进性的认识 ,生动地记载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足迹和对东方国家备受欺凌的命运的反思。尤其在艺术手法上难能可贵地达到了传统形式与新思想新意境相交融的境界 ,遂使黄遵宪在近代诗歌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被公认为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2.
刘冰冰 《东岳论丛》2001,22(2):137-14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4.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诗具史笔的诗学价值在于对诗歌社会教化作用的重视,对“诗史”范畴的提出和对“以诗证史”批评方法的建立.其理论缺失在于注重诗教,轻视诗美;以诗为史,诗史混淆;依诗订史,苛责诗艺.诗具史笔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诗的社会功能,其诗学价值和理论缺失均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在晚清诗坛由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得益于报刊诗话的推崇.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诗话栏目中,高度评价黄遵宪的域外诗和感事诗,视其为“诗界革命”的最高代表.狄葆贤、潘飞声与陈衍也在报刊诗话中推崇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感事诗,视其为诗学传统的传承人.黄遵宪诗作独特的新旧两重性,使其同时获得新旧两派诗评家的认可.黄遵宪作为晚清爱国诗人、民族诗人,其诗歌在民国以后走向经典化.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及未刊信札文稿二百余篇。本文拟以黄遵宪主要著作为线索,探寻其历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的强音——读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诗人丘逢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一直得到人们的推重。黄遵宪曾致书梁启超论丘诗云:“此君诗真天下健者。渠自复曰:‘二十世纪中,必有刻黄、丘合稿者。’又曰:‘十年之后,与君代兴。’论其才调,可达此境,应不诬也。”①而梁启超对丘诗也很为推崇,说:“吾尝推公度、穗卿、观云为近世诗家三杰,此言其理之深邃闳远也。若以诗人之诗论,则丘仓海(逢甲)其亦天下健者矣。……以民间流行最俗最不经之语入诗,而能雅驯温厚乃尔,得不谓诗界革命一巨子耶?”②梁氏虽然推评为“天下健者”,“诗界革命一巨子”,但他把丘诗看作“诗人之诗”,却只是抓到了一个方  相似文献   

8.
晚唐五代时期的徐夤,是福建文坛一位著名文人,博学多才,诗赋兼擅.他的诗文在流传过程中虽散佚颇多,但诗和赋作还都有相当数量,有着他自己的个性特色.根据他现存作品评价其成就,可以肯定地说,在晚唐五代福建诗史和赋史上,徐夤都堪称名家,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特有的风格,也带给我们对生命感受的深度、广度和强度,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诗美学价值,所以深得后人瞩目.  相似文献   

9.
关于黄遵宪晚年的思想,目前尚未理出一个明晰的轮廓,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歧见。有的同志认为黄遵宪晚年的诗歌作品,“明显地否定了君主立宪的思想”,有的同志则又认为黄遵宪始终不改“鄙视人民,害怕革命的反动立场”。如何实事求是地、较客观地评价黄遵宪晚年的思想,仍然是黄遵宪研究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一九○二年起至一九○五年黄遵宪去世前数日止,黄遵宪大约一共写给梁启超十来封书信,这些书信是目前我们研究黄遵宪晚年思想情况的主要依据。书信现尚未正式刊布,只是在一  相似文献   

10.
左鹏军 《晋阳学刊》2009,(5):118-121
近代著名诗人江湜的诗歌具有重要的“诗史”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关心民生疾苦、反映太平天国起义的作品中,也表现在揭露社会问题、反映鸦片贸易、描摹近代上海景象、体验世态炎凉的作品中。江湜的“诗史”之作是构成他诗歌成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诗歌特点和成就的一个有力展现。  相似文献   

11.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6,(1):143-143
黄遵宪的诗歌,除《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等集所收之外,后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钱仲联、杨天石、夏晓虹、赵慎修、陈永正等均做了大量工作。至于黄遵宪的文章,由于从未印行过黄氏文集,散佚情况更为严重,发现新文章的可能性也更大些,除钱仲联所辑《人境庐杂文钞》(《文献》第七辑、第八辑,1981年3月、6月)披露的大量文章外,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整理发表的《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中国哲学》第八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0月)也是一大收获。此外,罗香林、郑海麟、张伟雄、汪松涛、杨冀岳、刘雨珍等也均有发现。《黄遵宪…  相似文献   

12.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3.
巴人的诗论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梅尧臣在我国诗史上的地位一直是肯定的。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及南宋的陆游、文天祥,都对他推崇备至;直到今天,人们也肯定他在宋代诗歌革新运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看来似无异论,但一经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人们对他的看法有不少分歧。如欧阳修曾说过:“圣俞(尧臣字)平生所自负者皆某所不好;圣俞所卑下者皆某所称赏。”(《中山诗话》)可见对他诗歌中的精华所在,欧阳修就有不同的看法。他的诗歌风格,一般说为“平淡”,但这不能所括他诗的特色。他的“力矫‘昆体’”,虽为世所公认,但曾有人将其说成“‘庸体’之杰出者” (方回语),更有人竟将其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他是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活动家,杰出的、诗界革命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早年先后三次参加乡试,都名落孙山,到光绪二年(1876年)始考中举人。后经别人推荐,曾任我国驻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的使馆官员近二十年,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赞成变法维新。一八九七年六月,黄遵宪近年五十,由翁同龢推荐,被光绪皇帝委任为湖南长宝盐法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诗歌的研究价值是多方面的:因为鲁迅诗歌不但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旧体诗和民歌体诗、外国诗式而创作的宝贵文学遗产,是本世纪前三、四十年中国历史进程的艺术概括和伟大史诗;而且也是鲁迅思想的艺术再现,是研究鲁迅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所写的诗,是迄今为止所收集的鲁迅诗歌的最早作品。这时期他的其它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1848~1905)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急烈的政治变局。他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备极屈辱的历史,也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苗民起义、回民起义、义和团运动等反复抗争的历史。黄遵宪作为为数不多的亲历在列强侵华背景下多次政治风暴,又以外交官身份亲身实地感受到先进国家政治文化气象的开明知识分子,他对于近代化的认识与主张,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自序》中写道,“奉使随槎”,“居东二年”间,“稍与其士大夫游,读其书,习其事”,专心“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日本杂事诗》…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是晚清“新派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其中虽然使用了一些新名词,但这些新名词的使用并没有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影响。分析黄遵宪诗歌中新名词的运用,可以发现,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史上拥有“诗佛”称号的诗人并非王维一人,然而只有王维成为现代研究视野中唯一的”诗佛”.王维被令人视为“诗佛”不是出于“诗中之佛”的宗教膜拜心理,而是由于其“诗中有佛”的独特审美境界.现代学者对王维诗歌艺术的体认建立在明清诗论的基础之上.古今论者共同参与了王维“诗佛”说的建构,当今的王维“诗佛”说进一步确立了王维诗歌的美学意义和诗学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至今似乎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建国以后出版的文学史,也很少提及他的诗作,近几年来的现代文学研究虽然触及到很多以前未引起重视的作家作品,但研究冯至诗歌的文章,还很少见。实际上,冯至的诗作,具有深刻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不乏佳章妙什。在中国新诗史上应当给诗人及其诗歌以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