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 (代 )·之不·动”式来历被古汉语教材误解为用“之”字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 ,本文从结构性质、结构特征、语意表达三个方面 ,通过比较互证 ,论述“名 (代 )·之不·动”式并非动宾结构 ,而是否定式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2.
汉语“被”字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被”字式以前的被动式被动式是指表达波动意义并具有特定形式标志的句式。在上古汉语里,被动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采用主动句的形式。例如:吾不试,教艺。(《论语·子罕》)宗周既灭。(《左传·昭公十六年》)从句式上看,这些例子与表达主动意义的“先生授”(《论语·为政》)“郑伯拜”(《左传·文公十三年》)等是一致的。同一种句式表示主动和被动两种完全对立的意义范畴,有时难免引起彼解。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明确性需要,汉语中也就出现了专一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于”字式是汉语最早的被动式。它产生于西周时期,西周金…  相似文献   

3.
刘忠华 《阴山学刊》2004,17(1):70-73
古代汉语的"为动"与使动、意动用法有质的不同.为动句是用"主·谓·宾"结构("S+V+M")表示了"S+为+M+V"式表示的语文关系的内容,二者是同义句式,可以共时变换;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具有多义性;使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谓、宾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为动句不同;使动、意动与为动同义变换的句式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4.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 ,几无异议。近读《全唐诗》 ,发现编者对此诗的注释 ,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全唐诗》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 ,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 ,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 ,令人扑朔迷离 ,大惑不解。那么 ,此诗究出谁手 ?主出于聂手者主要根据是 :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 ;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中作品辑入该书赋咏…  相似文献   

5.
早在1893年年青的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丁·特纳在是年召开的美国历史协会的年会上,提出了名噪一时的“边疆论”,并用这一理论来解释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自此开始,现代美国史学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发展嬗变中,各种思潮交替出现,诸多流派此消彼长,形色色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象走马灯式地登上了史坛,本文不敢奢望描绘这一史学全景,在这里,我只对现代美国史学特点这一侧而作一尝试性的归纳:实用·多元·国际化,也许仍是一种“盲人摸象”而已,祈望识者赐正。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相似文献   

6.
鲁迅思想应分为早期、“五·四”时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但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将其分前期和后期。此种观点滥觞于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特定的观照视角 ,使瞿秋白忽略了鲁迅思想从早期到“五·四”时期的重要转折 ,也使他轻忽了鲁迅“五·四”文化批判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名(代)·之不·动”式来历被古汉语教材误解为用“之”字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本文从结构性质、结构特征、语意表达三个方面,通过比较互证,论述“名(代)·之不·动”式并非动宾结构,而是否定式主谓结构。  相似文献   

8.
语出自周邦彦《苏幕遮》。初阳,刚出的太阳。宿雨,昨夜下的雨。举,请举,荷叶凌波的姿态。这三句意即:荷叶上面留存着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晒干了。新生的嫩菏,贴在水而上,显得清润圆溜。晨风吹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第一句.清新美丽.二、三句,刚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作者用金光灿烂的晨光.清远碧绿的荷叶组技了一幅优美明丽的画而·其中哪一“举”字·使全调站立起来·动景如生·及音响动人·这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捐出一幅有时间性的景致,展现出了整个大自然的清新明净、生机活泼,…  相似文献   

9.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得”共出现687例,其中动态助词“得”共出现49例,占“得”出现总量的7.1%。其作为动态助词出现的句法格式有“动+得+名词(包括时间名词)”、“动+得”(在分句末)、“动+得+数量短语(包括时量、动量、名量)”、“动+得+动词(包括动词性短语)”、“形+得+名词”,动态助词“得”在这之中全部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而不表动作状态的持续。动态助词“得”的功能在宋元明时期开始逐渐趋向单一。  相似文献   

10.
把句式N1 V1得 N 2 V2分为两组,对其各构成成分、句式的变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最后指出N1 V1得 N2 V2句式是述补句.句式A是主谓作补句,句式是B是述宾补句,述补结构内部带宾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宾·之·动”和与其相关的“宾·是·动”、“主·之·谓”两种句式分别比较,讨论其异同。并以此为基础,从历时演变上观察“宾·之·动”句式的发展,提出“宾·之·动”中“之”字的词性在战国时期已由最初的代词转变为连词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从“Г·В·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观点”(一九五五年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局出版)一书第四章节译出来的。一九五六年“共产党人”杂志第六期发表了西道洛夫关于本书的评论。该文批评了近年来苏联哲学史家对普列汉诺夫的著作“批评多于研究”的现象,指出作者В·А·伏明娜在这本书中“力求克服这些不正确意见,并且在很多问题上指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独创性”。这是探讨普列汉诺夫的哲学遗产的“重大尝试”,是一本比较公正的、一般正确的和有益的书。  相似文献   

13.
清代茶法研究历经百年,但其重要复杂内涵仍需开掘。清代茶法基本文献之一《清史稿·食货志·茶法》,对相关研究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论述价值的认识尚不充分。利用前人少有关注的清国史馆《食货志·茶马》系列档案,可深入讨论清代国史对茶法的书写问题。《清史稿·食货志·茶法》承袭国史馆《茶马》档案而成,但重新定位了清代茶法。清国史馆《茶马》档案将茶马之政定位为安定边疆、充实战备的国计要政。《清史稿·食货志·茶法》的纂修处在茶叶成为商品,但民初华茶衰落的背景下,有史学经世之志的纂修官姚永朴,转而强调振兴茶业的民族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总术篇》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总术》云:“此篇乃总会《神思》以至《附会》之旨,而丁宁郑重以言之,非别有所谓总术也。”我们认为,此说对《文心雕龙·总术篇》的研究,至少产生了两个重大影响:其一,自此以后,《文心雕龙》研究者普遍认为《总术》乃《神思》至《附会》即通常所谓创作论的总结。如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总术》谓:“本篇以总术为名,盖总括《神思》以下诸篇之义。”这显然与黄侃同旨。又如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总术》亦谓“本篇统摄神思至附会所论为文之术”。其他各家也普遍认为《总术》乃创作论的总论或总结。其二,黄侃以为《总术》只是对《神思》至《附会》所论问题作一总的强调,而没有提出其他的所谓“总术”,但因其“说犹未莹”(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总术》),而后来的研究者更以为《总术》确无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总术篇》在《文心雕龙》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这两点都有必要重新研究,以求正确认识“总术”论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里,“个”字最早而又最基本的用途是作量词:《左传·昭三年》“又弱(死)一个焉”;荀子《议兵》“负服矢五十个”;《说文解字》“个,竹枚也”;《史记·货殖列传》“竹竿万个”等等,即为例证。到了唐宋,“个”字的用法复杂多了,除保存作量词的基本用途外,还出现了作指示代词和助词的用法。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唐宋诗词文章中得到大量印证。  相似文献   

16.
补辑断句考辨(1)“江头枫叶赤愁容”,载《全宋诗·严武集》,此句辑自元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卷十四。按,此句见唐严武《巴陵答社二见忆》,“枫叶赤”作“赤叶枫”。其诗颈联为“江头赤叶枫客愁,篱外黄花菊对谁”,“赤叶枫”对“黄花菊”,作“赤叶枫”是。“枫叶赤”盖为传抄之误。此句应为唐严武诗,《全宋诗》补辑为宋严武佚句,非。(2)“朝元阁成老君现”,载《全宋诗·黄裳集》卷十三,此句辑自《类编长安志》卷三,题为《津阳门诗》。按,此句为唐郑《津阳门诗》第三十一句,《全宋诗》作黄裳佚句,非。(3)“月窗花院…  相似文献   

17.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搜集、整理、编写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数百年来广泛流传,其生平却鲜为人知,其著作也未得到充分肯定。王凌同志有鉴于此,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就是这方面成果的结晶。收入书中的17篇文章,从总体和各个侧面发掘并剖析了冯梦龙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在“探幽”的基础上提出了独见,填补了冯梦龙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读《全宋诗》札记(一)房日晰补辑断句重出(1)“逍遥此中意。”载《全宋诗·刘放集》卷十六,此句辑宋绍嵩《巫愚江浙行集句诗》卷三。按:此句为《刘集》卷十《泛舟》一诗之第七句,非佚句。(2)“怀人棠蔽,招隐桂宵。”载《全宋诗·刘集》卷十七,此联辑自明杨慎...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三论”的热潮;“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宣传与研究方兴未艾,“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的介绍又汹涌而至。这说明我们社会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门槛上,代表这个新时代精神的崭新科学方法正在成长。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依元撰著的《走向系统·控制·信息时代——“三论”的崛起与社会进步》一书,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朵浪花,值得人们注目。  相似文献   

20.
“三句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特指这样一些诗歌 :以三句组成一首完整诗篇的 ,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获麟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章节的 ,如《诗经·王风·采葛》和《越谣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意义层次的 ,如曹丕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一诗歌体式。据笔者所知 ,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可能是宋朝的严羽和魏庆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 :“有三句之歌。”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诗体上》中说到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