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是人格的塑造者、心灵的感化者、思维的启迪者,一个智慧的化身形象,不可能没有智慧灵光的闪现。孩子天真活泼,孩子的心灵纯朴好奇,孩子的思维稚嫩、奇特,孩子的语言幼稚灵气,一个个纯真好奇、灵气的孩子组成的课堂,不可能没有智慧灵光的闪烁。  相似文献   

2.
一个全新爸爸的出笼总是在孩子的嗷嗷哭声中的,孩子的出生意味着一个爸爸的诞生,孩子的生辰是母亲的难日,也是一个男人殉难、一个爸爸诞生的日子。  相似文献   

3.
你的手,既可以给孩子鼓掌,也可以给孩子耳光;你的话,既可以鼓励孩子,也可以责骂孩子,运用之妙全在于你是不是一个正妈妈。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人成长的摇篮,是孩子起步的第一课堂。为了给孩子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孩子能茁壮成长,作为家长就需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十二兄弟     
《阅读与作文》2010,(1):15-18
从前有一个国王和一个王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并且生了十二个孩子,可这十二个孩子全是男孩。国王对王后说:“你快要生第十三个孩子了。要是这个孩子是个女孩,我就下令杀掉那十二个男孩,好让她得到更多的财产,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7.
杨嘉欣 《社区》2012,(12):38-38
和一个学生的家长聊天。孩子的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要磕磕绊绊,甚至摔倒。每次摔倒之后,做妈妈的都不动声色,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以此锻炼孩子的坚强和自立。  相似文献   

8.
朱丽英 《新天地》2011,(9):161-161
作为一个教师要克服自己的权威思想,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地位的成员,对于孩子的奇思异想要给予重视和引导,千万不要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孩子,要鼓励孩子大胆去想象,鼓励孩子去做成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章中林 《社区》2014,(25):55-55
如今,赏识教育、快乐教育被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是惩罚依然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手段。一棵树没有经过风雨,它就扎不牢根,一个孩子没经过惩罚,他就长不健康。适当地惩罚对孩子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让孩子找到做事的界限,成长的方向。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自我意识就会膨胀,为所欲为而没有规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和人交往,更不能适应社会。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惩罚孩子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六要”。  相似文献   

10.
无耻的种类很多,埋怨便是其中的一种。 我小时候有一个邻居玩伴叫立立,他三岁的时候,爸爸得癌症去世了,是他妈妈一个人守寡靠着在街道小厂做工养活他,妈妈怕孩子受苦,自己舍不得吃,给孩子吃,舍不得穿,给孩子穿。可立立总是跟他妈妈埋怨,自己怎么就没有一个当官挣大钱的爸爸。  相似文献   

11.
黄晓林 《社区》2008,(2):53-53
前几天,几个朋友在一个社区茶馆喝茶,不自觉地聊到孩子上学的事,聊到了“贵族”学校。不用问,一定是为孩子计,大家的兴致很高,都希望在彼此的交流过程中,能够多一点对“贵族”学校的了解,毕竟现在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可马虎不得,或许“贵族”学校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呢!正当聊得正来劲的时候,一位朋友带来的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8,(21):28-28
江苏—位读者来信咨询:我和丈夫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孩子。目前,我们决定通过合法的渠道收养一个孩子,但是听说收养手续办理很复杂。请问:我可不可以不办理收养手续而领养一个孩子,这种领养关系是否属于法律上认可的收养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学会等待     
采桑子 《社区》2008,(32):28-28
这是个社会实验:一个研究人员给10个孩子每人一块糖,让他们在手里拿着,3个小时之后才可以吃。发完糖他就走了,3个小时后他回来看结果,发现只有一个孩子还拿着那块糖,剩下的9个孩子禁经不住诱惑吃掉了。  相似文献   

14.
袁岳 《社区》2010,(20):51-51
生命不息玩不止,生命长青,好玩至上。 我说的玩,有五个层次。 一是孩子的玩。一个孩子,会玩且学习上过得去是最好的,只会守规矩而不会玩就成了废孩子。因为玩才是孩子的本质、天分、快乐与基础,不会玩,孩子的想像力、创造性就基本处在低级状态,丧失可爱与天性。  相似文献   

15.
孩子成长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有机生命施展冲动、克服阻碍、不断创造从而得到生命和谐的过程。作为父母如果想参与这个过程,想对孩子获得社会性有所辅益,就必须了解孩子蕴涵生命绵延性质的三条人生主线,就必须适应孩子六个成长阶段的生命律动,就必须清除孩子融入社会洪流的困惑和阻碍,真正用生命的交融去关照孩子,去体验孩子,去帮助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生成,创造幸福,一起超越生命,获得生命的圆融。  相似文献   

16.
拇指姑娘     
《阅读与作文》2007,(1):37-49
从前,有个妇女想要一个很小很小的孩子,但她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于是她去找巫婆,说:“我特别想要一个小小的孩子,你能告诉我从哪里才能得到吗?”  相似文献   

17.
孩子与父母     
宣金学 《社区》2013,(22):63-63
最近发生的几则新闻故事,天南地北,毫无关联。但若把它们串在一起,你会发现,它们记录了一个孩子的出生到长大,以及父母的青春与老去。未必所有孩子与父母的人生轨迹都可以浓缩在这三个故事里,但是从中你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孩子与父母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抉择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做得对,因为弦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岩;有人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没法死而复活.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父母以后,一切就只能靠自己。这个孩子似乎领悟了什么,悄悄地离开了莎士比亚的目光。40年以后,这个孩子可克·詹姆士,成为英国剑桥大学校长,世界名的物理学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07,(3):112-115
一名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坐上公共汽车。司机看了一眼孩子,突然说道:“我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丑的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