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城市自然保护对城市生态安全、城市居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城市自然保护是对城市自然景观及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维持与重建,以投入少、自维持、按自然规律演替、保育生物、保护再生自然资源为特点,其实质是通过人的思想、行为、意志,调节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栖息地、城市自然景色、城市自然空间连贯性、绿文化遗产是城市自然保护的4项主要内容,城市绿色空间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是城市自然保护的三个主要阶段,世界主要国家在城市自然保护的策略上各有特点,我国城市自然保护是以绿地系统建设促进城市自然保护,与城市自然保护的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加强城市自然保护规划与管理是目前最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森林美并非单层面图幅。从审美角度看,森林美包括森林景观、森林意象、森林意境三个层次的图景。森林景观是指自然本体,属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悦形;森林意象是指艺术本体,属艺术世界、情感世界,给人审美感受是逸情;森林意境是指哲学本体,属可能世界、理想世界,给人审美体验是畅神。人们需要物质世界,也需要情感世界,更需要梦和理想世界;但人类只能接近理想境界而永远到达不了彼岸,人类总要回到现实的物质世界,观照森林,感受自然给予的本色本真。  相似文献   

3.
我国林业工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人工纯林问题、天然林保护不力、绿化中大面积铺设草皮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人们只关注森林的工具价值,而忽视森林的内在价值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价值。罗尔斯顿"生态整体论"为人类认识森林问题和森林价值提供了新视角,对林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扭转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注重维护森林系统整体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森林文化是指以乡村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是森林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乡村森林文化与城市森林文化共同组成森林文化并行的双翼。乡村森林文化具有原生性、民族性、乡土性、地域性、多样性等特征,其主要形态有乡村人居林文化、乡村风水林文化、古树名木文化、乡村防护林文化等。乡村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源泉,它倡导顺应自然的循环型生活方式,固守敬畏森林和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自然保护意义。乡村森林文化倡导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对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森林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森林为人类提供生物资源及适宜的生态环境.人类应该停止毁坏森林并自觉保护森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城市森林是人工生态系统,其功能系统能否实现良性循环依赖于人工植物群落稳定性与否。人工植物群落构建应师法自然理念,遵循近自然式景观设计、乡土化植物景观设计和保护性景观设计等相关理论。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结构应体现景观观赏性与艺术性、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群落组成结构合理性等多方面需求,在人工植物群落景观构建上应充分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营建地域特色景观。通过模拟地带性植被特征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结合植物季相变化创造时空意境,依据不同功能要求创建适宜景观特色,并利用适宜营林措施调控群落演替,优化植物群落景观结构,营建出结构优化、功能强大、景观美化的城市森林景观。  相似文献   

7.
自然现象的背后隐含着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患和水土流失与黄河中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黄土高原古代有森林生长,曾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周秦时期过度的耕垦和砍伐造成了目前地表支流破碎、沟壑纵横难以治理的景观.沙漠化这一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森林的人为破坏是造成降雨量减少的重要原因.环境史研究应立足于纵观人类与自然的角度,去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8.
福建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文化是以森林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并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森林文化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形态多样。福建省森林景观文化、森林民俗文化、树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古树名木文化、风水林文化等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福建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畲族文化和森林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森林文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今遗存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精华,需要人类倍加呵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特色战略、品牌战略和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9.
国家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之一,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在分析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森林文化及对生态旅游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指出要突出森林文化的主体地位,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融入到当地的森林文化特色之中。通过开发森林游憩区,举办森林文化节、高山花卉摄影展、绿色食品博览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绿色夏令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基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构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0.
森林文化产品不仅是自然的创作,也是人类对森林资源认识和利用的必然产物和智慧结晶。其分类依路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依抽象程度深浅分为森林理论、森林文艺、森林工艺、森林博物馆、森林旅游、自然保护区等6类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森林文化产品与其他文化产品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相互协同,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们提供绿色、理性、健康的文化项目和服务。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城市化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与生态退化问题日渐突出,以生态功能的恢复、构建健全的生态过程并使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城市生态公园建设是城市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在阐述城市生态公园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植被恢复原则,包括生态系统整体性原则、近自然森林建设原则、提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遵循群落演替原则、生物气候区适应原则,并从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园路设计、水景设计、景点塑造、建筑安排及空间布局等方面探讨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相似文献   

12.
一、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危机,根源在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严重对立1.人类这个地球上的特殊的生物群体,是生物界进化到一定阶段后,由于环境演变和自身的抗争而诞生的。由于第四纪冰期导致森林自然带南移,使原生存于中纬度森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发生分化。随森林南下的一支,仍保留着其臂行性、攀援性的特征,成为仍保留着动物习性的南方古猿。而留下来的一支,则面临着环境条件改变的考验。由于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转为冷干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蔬菜通常是指凡是能够以柔嫩多汁的产品器官供人类食用的一、二年生以及多年生草本植物 ,野菜则是指未经栽培而生长在自然条件下的可提供食用器官的野生植物。也有“森林蔬菜”或“山林蔬菜”之说 ,即包括某些森林植物的根、茎、果、花和菌类。开发利用野生菜不仅可以发展“绿色食品”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而且有利于合理利用并保护资源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遵重自然 ,保护自然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识自然价值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化新走向始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并形成了新的文化构成.其首要表现是人类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文化方向,基本内涵则是从征服自然转向保护自然;在文化精神上,从“敌对自然”转向“敬畏自然”.而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在此基础上的再认识、再批判、再选择,则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的思想和文化道路.诸如对科技的反思,科学共同体的协调发展,新的文化视野、文化进化,新的生活理念,人类文化的重塑与重构以及电脑普及与网络文化的发展,等等问题,则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明显而突出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高级形式,是人类和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人类只重视与自身有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忽视了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建设,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生态功能失调,威胁人类健康与发展.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城市生态革命的历程,剖析城市生态的结构,把握城市生态演替的动力机制,揭示城市生态革命的实质,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生态革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森林、改造森林、利用森林过程中形成的,既是对人与森林之间关系的概括与体现,又是指导人与森林关系的规范。探讨森林文化与人居的相互关系,对于更好地促进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和沉淀,在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完整的森林文化体系的主要内容。其中,人居活动在森林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即衣、食、住、行等方面处处体现了森林文化。人居活动离不开森林,又无处不浸润着森林文化;对森林及其产品的利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这些人居活动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情结。研究庭院树木的选择与文化特性,有利于更好地选择树种,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发展森林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出发,提出四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依据和原则: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其中,正确认识自然是前提,合理改造自然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是目的,有效保护自然是条件。  相似文献   

20.
李其云 《南都学坛》2012,32(2):72-73
艾米莉.狄金森以自然为主题的具有代表性的几首诗歌,通过诗人对自然的体验与认识,聆听自然的声音,阐释人类对自然造成了破坏与掠夺、人类要尊重自然神秘的一面、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等观点,从而在进一步深化认识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的同时,增强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